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任何一个城市(镇)都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起着某种职能作用的中心。从经济角度看,城市(镇)就是一个区域的经济中心,该区域内的其他地区就是其所依托并联系的经济腹地。一个经济中心和其经济腹地便构成经济活动的地域单元——经济区。探讨经济发展方向、确定专业化部门是研究经济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各经济区为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总是因地制宜地  相似文献   

2.
<正> 一、城市经济区的概念及特征目前我国理论界对于城市经济区的认识还未完全一致。概括起来,基本上是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城市经济区是以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的、具有明显地域差异性的生产地域单元,即地域生产综合体。这主要是从生产力合理布局考察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经济区划和经济区的规划,实现生产力地域空间结构的最优化,经济的高效化。因此,主张城市经济区应有明确的相对稳定的区界。另一种认为城市经济区主要是适应商品经济横向联系的要求,依托中心城市而形成的一种“平面交织、辐射联系”的网络型的经济组织管理形式,即区域性经济联合体。其目的在于改变以纵向为主的管理体制为以横向为主的管理体制,形成各种城乡结合、条块结合的经济网络,适应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主张城市经济区无需有明确的稳定的区界,只要有一个大致的“区位”就可以了。并认为实际而具体的区划对于城  相似文献   

3.
城镇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骨架,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原经济区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采用非农业人口、GDP、第三产业产值、城镇空间距离等4个指标计算中原经济区各个基本地域单元(城镇)的综合实力指数,据此,重组中原经济区的城镇等级结构。采用经济隶属度、经济作用场强和中心城市可达性等三个指标,进行城镇组团的重组,并将30个城镇组团整合为郑州城市组群、洛阳城市组群、平顶山城市组群、邯郸城市组群和商丘城市组群。以城镇组团和城市组群为基础,沿主要交通线路构建京广和陇海两条一级城镇发展轴线,济南—郑州—重庆和合肥—郑州—太原两条二级城镇发展轴线,以及若干条三级城镇发展轴线。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证券业发展的区域非均衡性与区域"马太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我国实施了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强调总体经济效率与率先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这一战略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推动了我国沿海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且依据地域关系与经济关系自发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全国意义的经济区,如东北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与长江经济区等。但是,这种非均衡发展战  相似文献   

5.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建设"四化两型",推动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趋势;是增强发展后劲,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具备农产品保障优势、生产要素供给优势、生态安全优势、产业支柱优势。要构建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必须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产业集群;突出地域特色,发展现代生态旅游业;注重城乡统筹,建设宜居生态城镇集群。  相似文献   

6.
中小企业集群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从地域分布上看,农村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混合体,区域内既有以工业、商业、服务业为主的城镇经济区,还有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区,城乡之间在有限的空间内对接和交流。但是,农村在县域内占据绝大部分的地域,农村占县域总面积的95%以上。  相似文献   

7.
一、商业促成了经济区的形成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是和劳动地域分工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商品交换为前提条件的。人类社会生产第一次大分工,创造了商品交换的条件。第二次大分工,各种生产劳动日益专门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劳动地域分工,它使生产和消费不完全在同一地区,在时间和空间上使产销出现矛盾,商品交换得到发展,打破了以往的自给自足,冲破了地方市场的界限,社会生产各部门和各经济单位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空前加深了,于是有可能出现具有严格地域分工的部门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第三次大分工,商业从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于生产之外的专门行业。商品流通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以后,就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过程,一方面它与各经济部门有密切联系并依赖于周围经济条件而存在,另方面又必然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运行而发展着,同时又反作用于生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还具有决定性反作用。  相似文献   

8.
成渝经济区的地域范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方 《经济师》2006,(10):275-276
文章通过对经济区概念的解释,遵循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在综合比较了与成渝经济区相近的各种概念及其地域范围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成渝两地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实际情况,以及该区域内部交通条件现状及规划,明确了成渝经济区的地域范围,以适应跨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黎鹏 《经济地理》2006,26(2):186-191,245
地缘经济区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在地域表现上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合作开发地缘经济区,能有效地推动沿边地区的开放和发展。论文从地缘经济区的发展前景、主要特征和合作开发的普遍效应等问题的讨论入手,并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设为背景,在系统分析中国—东盟合作开发地缘经济区的实践成果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中国—东盟合作开发地缘经济区实践策略的调整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一、概念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具体区域的生产布局、条件、生产部门与地域结构特点以及生产的地域体系。所研究的区域可大可小,大至一个洲、一个国家,小至一个省、一个县。其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区内发展条件的经济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与生产布局特点;经济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生产地域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与经济区划分;经济发展方向的探讨等。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大多结合国土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经济区划、流域开发、地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1.
冀东经济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岛、承德三市,唐秦承地域相连,产业相通,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和基础设施条件,毗邻京津,是最具条件率先成为参与京津冀合作的重要增长极.建设冀东经济区,也是为了融入京津区域,实现自身更好更快发展.冀东经济区与京津相比,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形成了产业发展阶段上的相对差别,由于产业梯度的存在以及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产业在京津和冀东经济区间的梯度转移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2.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和江西的部分地区,东与台湾岛相连,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在这一地域经济综合体中既有我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又有新近正在崛起的“红色土地”,还有民营经济唱主角的经济强省。因此,从这一地域经济综合体的各地统计数字比较来看福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研究地区经济的特点,是地区经济学的基本课题。这里讲的“地区”既不局限于行政区,也不完全等同于经济区。行政区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划分的区域,是一级行政层次,有明确的区域界限;经济区是以经济中心城市为依托,按照经济的内在联系逐步发展和形成的一个体现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特点的经济区域,其边界是模糊的。“地区”则是介于行政区和经济区之间的一种区域概念。提出这样的概念,是基于下面四点考虑的。  相似文献   

14.
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就是处理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各种关系,确立各地区在全省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按合理原则划定经济中心和吸引范围,确定各经济地带和经济区的发展方向,部署产业布局,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通和优化配置,促使生产力诸要素取得最佳的地域功能和宏观综合效益。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按经济区的要求组合地区经济活动,流通生产要素,安排建设项目,应作为九十年代福建省地区经济战略布局的一个总趋势。  相似文献   

15.
黄森  蒲勇健 《财经科学》2012,(2):103-110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惟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在中国各个区域发展版图中,成渝经济区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最重要的是在于能否合理地重组其现有的空间经济结构。从产业演替的历史进程看,空间经济结构重组的一大主要动力是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近来,随着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规划的出台,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建立合理的模型,并结合川渝两地的实际情况,对川渝产业布局规划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余国扬 《经济地理》1999,19(5):123-127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的依据和体系,指出现行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提出编写的新建议。认为世界经济地理侧重研究经济区→经济地域→经济地域系统及其运行规律,认为存在世界和国家级区域级别差异。为此,本文认为教材编写时要强调条件要素要与经济地域和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过程一起进行讨论,要突出研究对象的等级层次关系,突出城市或城市群的地位与作用,并要加强国家经济国际化进程对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本质上是区域合作的一种方式,是避免同质旅游地恶性厮杀的必由之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此背景下,在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与旅游业发展水平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七城市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优势条件,提出亚圈层多边联动、区域定位的地域分工两大联动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合成控制法,基于经济区规划的政策实验,选取北部湾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和组成城市两个方面评估其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效应。结果表明:①从整体上看,经济区政策对区域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作用,但政策效应存在波动;②经济区各个组成城市的政策效应存在较大差别,经济区政策对经济区核心城市的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③分城市实证研究结果的差异性表明,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现状和政治背景,经济区中的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按照经济区规划中设想的情况,尤其对于非本行政区域的城市,忽视行政区划所带来的政治壁垒的结果就是经济区政策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蓝色经济区不是海洋经济的简单翻版,也不是一种虚拟的区域经济构成,它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域、产业集群带及其生态链的系统集成。从国家战略及区域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是在特定的创新环境和系统要素的支撑下,以创新域、产业集群带及其生态链为主体构建的一项综合性、区域性的系统工程。没有创新域、产业集群带及其生态链的主体构建,就难以形成集成、高效、系统的区域经济发展与战略管理,更谈不上形成陆海一体的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20.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湖南境内)26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根据《湖南省2013年统计年鉴》,建立多指标复合测度模型考察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城市经济紧凑度。通过对13项指标权重的赋值,以及对26个县区城市经济紧凑度得分分析认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经济紧凑度总体不高,内部差异显著,并且地域分异特征明显,望城及岳阳地区经济紧凑度较高,常德和益阳需要加快发展,提高经济紧凑度。通过分析认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紧凑度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制度调控、经济拉动和人口驱动三个要素,三大因素相互协同,协同作用提升经济紧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