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提高林业投入要素的生产率,完善林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是促进商品林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对广东省惠州、清远、从化三市林地使用权流转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林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分析了林地使用权流转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林地使用权流转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林地产权市场是林地产权流通、交换、转移形成的市场。我国土地制度的建设是以稳定土地所有权公有,同时搞活土地使用权为基本框架。与我国农村土地基本制度相适应的我国林地产权市场体系,主要是围绕林地使用权在各类使用经营主体之间转移而形成的、若干相互联系的市场。  相似文献   

3.
国有林地流转使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责、权、利的统一。国有林地流转是国有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资源合理配置的内在要求,是林地流转制度的全新安排,它的存在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论林地流转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林地资产会计核算是绿色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行会计制度尚未将林地资产核算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国有林地资产流转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而会计核算跟不上林业发展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林地资产核算现状,提出了实施林地资产核算的必要性,阐述几种主要林地资产流转形式的会计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林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林地流转的实践出发,剖析了林地使用权的特点,探讨和分析了林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制度的缺陷,提出了明晰产权,建立流转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规范流转程序、行为,培育经营主体,完善流转法律法规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林地流转不仅是我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对优化林地资源配置、提高林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户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19年对浙江省4个县(市、区)228个农户抽样调查数据,采用了DID模型实证分析了林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林地流入对农户人均林业收入、林业收入占比和人均收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林地流出对林业收入占比存在显著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8.
农户林地资源流转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地流转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林地资源的利用和优化配置,但目前中国林地流转规模和速度都较低,严重影响了林业的发展。本研究从微观和宏观方面对影响林地资源流转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规范和促进林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地经营权的放开使农民间自发的林地流转现象发展起来,本文研究目的是检验分林到户带来的林地细碎化是否导致了林地生产规模过小从而在林地流转中出现规模报酬递增?即林地流转中是否表现为多入少出现象?本文利用来自浙江省两个县(市)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林地流入与林地规模显著正相关,而林地流出与林地细碎化程度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林地流转过程中确实表现为多入少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林地规模经营,但同时发现林地流转还受非农比较收益和风险规避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对林地流转中不同类型农户的林地流转决策行为进行博弈分析。研究方法: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建立林地流转中双方利益博弈模型的分析框架,并基于农户总预期收益函数构建林地流转双方决策行为博弈模型,对不同类型农户的林地流转决策行为进行博弈分析。研究结果:当同时存在一组满足林地流入方和林地流出方林业经营收益最大的劳动、资金和林地投入时,双方共同认可的流转租金价格为流转双方达成博弈的均衡解,即林地流入方和林地流出方实现(流转,流转)的策略,流转行为得以发生。研究结论:现实中通常会存在一些因素制约林地流转中均衡策略的选择,政府等有关部门应针对不均衡因素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以使林地流转均衡策略得以发生,达到促进林地流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发展权视角下的林农权益保护法律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权的形成使林农权益保护进入了更高的层次。在对浙江省林农权益状况展开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指出林农不能充分获得权益、参与发展并享受发展利益。要通过赋予林农参与权、处分权和收益权保障其有效地参与发展进程,通过提高文化素质和培育主体意识来提升林农的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浙江省3个县24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对不同林地规模下农户的投入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地块规模的扩大,单位面积林地总投入虽然有一些波动,但总体上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林地规模影响农户林地投入进行的分林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林地面积对经济林及竹林地块投入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当年是否造林对经济林及竹林投入均具有正向影响;林业生产是否存在资金困难对竹林投入具有负向影响;林地距主干道的距离对经济林投入有负向影响;林业收入占比对经济林投入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历史产权制度研究方法,利用详实的历史数据与信息,系统地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每个重要时期的改革内容与进程以及集体林地林木流转制度演化历程,发现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集体林所有权和家庭经营的基因没有变,变的是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的实现形式;指出集体林产权制度变迁道路中的困惑;提出未来集体林产权制度的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14.
退耕还林工程利益相关者行为动态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确定了政府、林管部门和农户为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而运用动态博弈理论剖析了退耕还林工程期满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机理,最后通过博弈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得出结论和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聚焦耕地用途管制的法律本位问题,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个人利益等角度进行推演,进而初步凝练耕地用途管制的总体法律本位观,以期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价值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用途管制法律制度按照管制目标和对象分为三个层次:耕地转为非农用地的用途管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的管制以及不改变耕地地类的种植用途管制。(2)耕地用途管制涉及的价值取向和利益主体主要包括: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个体利益,不同层次的用途管制虽均以粮食安全的国家利益为底层逻辑,但体现形式多元。(3)耕地用途管制的总体法律本位观可初步归纳为:以基于粮食安全的国家利益为本位,合理兼顾农产品的供需关系、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生态保护等重要社会利益,切实保障耕地权利人承包经营自主权、宅基地需求和粮食主产区居民基本生活福祉等个体利益。研究结论:完善耕地用途管制法律制度应当坚持以粮食安全国家利益为本位,健全社会利益的实现机制,强化个体利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公共利益是土地征收、征用中公权力行使的正当化理由。公共利益概念如何界定 ?在民法典中应当如何规定 ?如何避免实践中出现以公共利益为名谋商业利益之实的现象 ?本文以财产权社会化、权利本位、比较法研究方法等视角 ,解读公共利益 ,并且评析民法典草案的相关部分 ,提出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激励农户持续有效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机制创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剖析当前退耕还林工程农户参与程度状况,指出了农户参与层次和参与深度有待提升;进而提出了一套激励农户参与的机制创新体系,包括可持续的农户自我发展机制、参与式的工程运行机制和公平有效的配套保障机制,并重点分析了多元补偿激励机制、林权安全保障机制、退耕生态林国家收购机制等政府配套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利益均衡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土地利用规划中利益均衡问题的产生背景、原因及其理念。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减少私人决策对社会造成的损失,防止因市场失灵造成的土地资源低效利用。但是,中国现行规划在土地利用主体利益均衡方面存在制度缺陷,使其难以解决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这是现行规划实施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规划的本质是技术支持下的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应树立土地利用主体的利益与责任、以及利用中的代际之间、人地之间的均衡观,注重土地利用的多目标协调,实现规划代内利益均衡和代际间公平的同时,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9.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可行性之法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目的:研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可行性,为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出构想与建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国家垄断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弊大于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直接入市则利大于弊。研究结论:应当实行国家严格控制下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