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持续累积可能会引发债务危机,并在很大程度上会向金融体系传导,引发金融风险。本文基于2012—2018年中国268个地级市的数据,分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积累能够显著地传导并引发金融风险。在经济增速较慢、财政分权程度更高的地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金融风险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发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会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行为与地方政府行为渠道影响金融风险。本文将土地制度、财政制度与金融制度等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所得结论对于深化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管理,并以此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于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9—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地方政府隐性担保是否会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导致的银行风险造成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会导致银行风险增加,而地方政府隐性担保可以通过转移风险的方式掩盖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带来的银行风险,导致真实的银行风险被低估。进一步讨论发现,对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更高的时期和金融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来说,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作用会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打破财政兜底幻想的政策取向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建议在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的过程中,需重点加快地方融资平台的转型,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相似文献   

3.
吴海军 《经济管理》2023,(12):43-62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高企正在威胁中国金融系统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成为重要议题。本文以国务院43号文的出台为契机,采用2012—2018年的城市面板数据,基于预算软约束理论,使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不同地理禀赋的城市对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反应。研究发现:(1)当中央政府要求融资平台债务与政府信用脱钩后,相较于地理禀赋好的城市,地理禀赋差的城市的城投债发行得到了抑制,但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非标债务却逆向扩张,最终使得其总体债务水平并未下降,甚至显著上升;(2)官员晋升压力会促使地理禀赋差的城市更显著地扩张融资平台债务,特别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非标债务,但是,一旦城市财政压力较大、土地抵押担保力度不足,则地理禀赋差的城市也难以大规模扩张非标债务;(3)债务治理后,地理禀赋差的城市的非标债务扩张行为在中央转移支付水平低的城市以及行政级别高的城市表现更为明显,甚至它们还会显著扩张以基建投资为目的的城投债。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央政府在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时,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地理禀赋城市和不同债务的特征,因时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政策。  相似文献   

4.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官员行为、公共支出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关联影响是重要的学术研究问题.本文在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研究,从经济、体制和政治三个层面分析总结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来源,提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了我国的出口,也使世界经济的复苏蒙上了阴影,但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给中国的债务管理敲响了警钟。在扩大内需、刺激经济需求下,我国地方政府融资也规模不断扩大,加之地方政府存在大量的隐性债务,债务风险增大。地方债务治理不当,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控制机制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8-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显性、隐性与综合债务三个角度测算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外溢与聚集作用.研究发现: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呈现高低聚集分布特征,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三类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均能显著推高辖区内区域性金融风险水平;地方政府隐性与综合债务风险上升能显著降低辖区间的区域性金融风险水平,使辖区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向辖区内转移聚集;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方政府财力下降后,区域性金融风险在区域内进行自我积累,并引致辖区间区域性金融风险转移.因此,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治理区域性金融风险:一是重点关注东部地区的区域性金融风险聚集问题;二是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彻底切断隐性债务产生途径,逐步消化隐性债务存量;三是进一步释放地方政府财权,促进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匹配.  相似文献   

7.
加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管理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分类梳理了融资平台这一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典型表现形式,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投资基金等新型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使用最高值和最低值两种估算方法,对2009—2020年的全口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进行规模测度和结构分析。研究发现:(1)从总量上看,隐性债务的规模不断扩张,增长率明显放缓;(2)从结构上看,地方融资平台是隐性债务的主要载体;(3)隐性债务的区域分化特征明显;(4)市县级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相对较高;(5)隐性债务的财政金融风险交织。为了有效管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需要控制增量风险、化解存量风险,构建差异化、分层次的地方政府风险管理机制,加强财政金融风险的联合管理。  相似文献   

8.
在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政策背景下,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成为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文章基于我国2013—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财政分权、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债务的关系。结果表明:地方政府越多地通过出让土地资源获得土地财政收入,就会越少地将土地资源抵押或质押,从而削弱了隐性债务的扩张,土地财政与隐性债务呈现相互替代的作用。财政分权程度越高,财政压力就越大,地方政府就越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资金来源,从而推动了隐性债务的扩张。进一步研究发现,财政分权程度的上升,会削弱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能力,促使地方政府以土地作为偿还地方债务的保证,削弱土地财政与地方债务的替代效应。结论丰富了财政分权、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债务影响效应的研究,为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尤其是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风险,对现有金融风险监管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金融市场环境视角,从宏观层面的高杠杆率和流动性风险、微观层面的金融市场信用风险,以及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的影子银行业务层面,搭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进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隐性债务风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债券市场违约事件并没有引致隐性债务风险的显著提升。最后,从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隐性债务处置机制和发挥政府审计国家良治职能方面提出防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政策组合。  相似文献   

10.
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是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期,地方政府债务迎来集中置换期,但在置换中最优比率该如何确定?理论分析层面,本文构建了包含同业拆借市场的异质性商业银行的三期模型,分析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转移的传导机制。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减少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推高短期资金利率,带来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破产风险。债务置换政策能够缓解这种不利影响,然而,过高的债务置换率反而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破产风险。因此,债务置换政策存在收益与风险的权衡,最优债务置换率应该等于地方政府债务违约率。本文进一步论证了债务置换率的合理区间和地方政府融资能力对债务置换的影响。实证检验层面,本文采用2015—2019年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可能性对债务置换强度的影响和地方政府融资能力的调节效应,进一步佐证了理论分析,为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国政府所面临的债务风险包括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两大类.前者是由信用约束带来的直接显性债务风险;后者是由道德约束带来的隐性及或有债务风险.本文依据Hana polackova的债务分类理论,归纳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来源矩阵,并对地方政府负债及风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提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技术方法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2.
政府债务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通过借鉴Buchanan的“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公共选择理论及North的“制度决定经济绩效”论断,深入比较分析中美两国政府债务积累的制度基础,构建了“制度、政府行为与债务积累”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中国垂直集中的政治体制及中国特色的财政联邦,地方政府自身不但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激励,而且地方政府间存在“竞争锦标赛”,造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巨大;美国三权分立制度和财政联邦制,政府官员对选民负责,地方政府财政自律,结果是美国中央政府风险凸显.因此,在化解中国地方债务风险中,应重视制度和规则来规范政府官员行为,制定良好的财政规则和纪律,建立发达的债券市场以及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速膨胀,债务风险凸显。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特别是隐性债务风险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表现,并提出防范与控制的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审计署数据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和潜在风险,研究“一带一路”战略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发现“一带一路”战略会加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出完善现有审计管理制度的风险化解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沈坤荣  施宇 《经济学家》2023,(12):56-65
治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是目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任务。首先,本文梳理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动态演进过程,提炼了不同发展阶段隐性债务的阶段性风险特征和阶段性诱因。其次,结合现状,提出现阶段治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难点:一是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与支出责任的不匹配引致增量风险,二是存量风险难以在短期内完全化解。最后,沿袭政策取向,探讨如何从控制增量和化解存量这两个角度治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负债的重要主体,研究其债务特点并揭示其风险状况一直是地方债务研究的方向,但囿于数据所限,以往相关研究缺乏实证支持。文章通过对东部S省的地方政府融资进行定量研究后发现,平台贷款绝大部分投向城市建设公益类项目,土地出让收入是其主要还款来源,2013-2014年面临偿债高峰。在风险方面,不考虑政府层面的隐性担保,平台整体债务风险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区(县)级平台债务风险高于市级平台,城投类平台与开发区类平台的城市建设职责较大,债务风险比交通类和国资管理类要高。  相似文献   

17.
魏巍 《当代经济》2016,(18):126-128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不断扩大,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结构分析和规模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对还本付息、负债主体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存在风险.据此,提出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立足长期发展、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效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及其治理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基于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探究国家审计如何影响城投债风险溢价以及相应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审计通过监督地方政府权力运行显著降低城投债风险溢价水平,这种监督效应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越高时,即当地方政府承担隐性担保责任、城投债发行主体行政级别较低或为新增债务融资时越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独立性越高,或者审计环境越好时,国家审计的债务治理效应越强。因此,应该加强地方政府举债的监督问责机制,强化国家审计在权力制约机制中的作用,并从根源上识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成因,有效治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眼于国有企业违约现象,基于SIRS传染病模型,仿真模拟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在国有企业间的传染过程,厘清源于国有企业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传染机制。研究表明:当前针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在国有企业间的防范与化解卓有成效,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隐患;且地区间的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分化趋势明显。要因地施策,谨防风险的全局性扩散。同时,提升我国国有企业恢复率,也即政府救助,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在国有企业间传染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但政府不应被隐性债务绑架,要适时择机引入破产机制。既要发挥破产的真正效应,又要预防国有企业违约破产可能引致的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爆发的世界多地政府债务危机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地方债务问题的关注。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也造成了不利影响,使得我国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现阶段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采取发行债券、融资平台等方式进行融资,不仅存在直接债务,还存在着许多或有债务,使得地方债务风险不断加大,影响了地方财政的正常运转。因此,只有有效地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才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