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托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在发达国家与银行、证券、保险并称为金融"四大支柱".信托业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就在于其功能对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具有其他行业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根据2006年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多年来我国的信托业虽有了一定的增长,但信托业的发展速度依旧相对缓慢,信托业在金融体系中的比重依旧很低.如何通过发展我国信托业来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进而更加有效的加大金融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持力度,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信托业在发达国家与银行、证券、保险并称为金融“四大支柱”,对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具有其他行业所无法取代的作用。当前。面对广西区政府提出的建设“信用广西”的目标,在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广西信托业应把握时机,加大信托业的创新力度,走出低谷,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2001年以来,伴随着《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文件和规定的颁布和实施,信托公司规范发展业务的政策平台已经趋于完善,中国信托业基本结束了长达三年的“盘整”格局,跃出谷底,步入了规范运行的轨道。在新的制度下,信托投资公司应当如何把握信托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定位,并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开展业务,将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信托投资公司与银行、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相比,其在一些领域的优势是客观存在的,这些优势决定了在新的制度环境下我国信托投贸公司所面临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国际发达国家信托业发展研究,得出信托业发展一般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信托业由低级走向高级、信托产品由单一走向丰富与一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是相一致的;另一方面,作为特定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信托业的发展又受到一国具体政治、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再结合我国信托业现阶段发展的总体环境基础,提出我国信托业应有的定位。同时,在分析制约我国信托业发展的因素后,进而提出我国信托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信托业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同属于四大金融行业,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我国信托业自1979年恢复以来,一直没能走上规范发展道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加之信托业自身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如果不加以规范和优化治理,将给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探讨信托业的优化治理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了信托业发展的内部矛盾,并从理论角度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正信托业从20世纪初便传入中国,迄今已有百年历史。信托业在我国的发展,始终刻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但直到2001年"一法两规"的出台,信托业才开始回归本业。近10多年来,信托业在"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道路上艰苦探索,借金融自由化和银行"脱媒化",从2008年开始步入高速增长的轨道。2008年信托业的资产刚刚超过万亿元,短短的五年时间,到2013年底信托业资产就达到10.91万亿元,年均增长55%。但近期,信托业资产的增长率出现明显下降,信托风险开始暴露,原有的以银行为中心的业  相似文献   

7.
我国信托业从1979年开始恢复,至今已历时22个年头,目前全国共有信托投资公司239家,总资产620多亿元人民币,信托投资机构已成为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体,20年来信托业的长足发展,对于弥补我国传统单一的银行信用的不足,利用社会闲置资金,引进外资,拓展投资渠道,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完善了金融体系。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金融信托恢复至今的二地下年中,经历了五次大的整顿。我国的信托投资公司,正是通过整顿中不断规范业务、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化解信托投资经营中积累的大量风险,并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近来,几家信托公司推出的信托产品大受市场欢迎,使不少业内人士惊呼:信托业的春天来了。但冷静地想一想,我国信托业的重生之路并不平坦。信托业要重新振作起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信托业如何回归本业?其核心盈利模式是什么?是每个业内人士都很关注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创新,推出符合  相似文献   

9.
从1979年中国第一个信托成立至今,信托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曲折复杂的艰难过程,到2013年信托行业规模突破10万亿元大关,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部门.同时,在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信托行业却面临着经营效率低,过分倚重通道业务,产品服务创新不足等问题,这是中国信托业最好的时候,也是最坏的时候.本文梳理了我国信托业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信托业面临的诸多问题,试图从内外部两个方面找到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院中国信托机构自1979年恢复以来,短短35年历经6次清理整顿,“中国信托业是金融界的坏孩子吗?”“、中国到底需不需要信托业?”和“中国信托业路在何方?”三个核心问题一直困扰着信托理论界和实务界。学者们尝试着从多维度、多种经济学理论来回答上述问题。文章力求将不同时代背景和经济条件下有关中国信托业发展问题的观点及其表现尽可能全面地纳入讨论框架,提炼其精要,梳理其逻辑,评论其得失。  相似文献   

11.
中美房地产信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我国房地产信托业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我国房地产信托与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的差异(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讨论如何有效地实现房地产信托业的稳定收益和风险控制,促进房地产信托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信托业发展至今经历近20年的发展建设,但是仍然存在着机构体系设置不合理、业务范围难以界定、管理混乱、法律建设等问题,众多事实表明我国信托业风险已由隐性转为显性,防范与控制风险已成为信托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试从信托业的风险分析入手,找到防范信托风险的有效之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提升综合实力,唯独信托业自1999年最后一次整顿以来还在探索中寻找自己的盈利模式,今年国家对信托业加强了监管和指导,对信托业务的创新出台了一些办法,信托业的春天即将来临,信托投资公司应抓住有利时机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刘晓旭 《价值工程》2010,29(28):22-23
随着近几年庆泰、金新、金信、泛亚等信托公司纷遭查办,特别是"新两规"的颁布修订,一时间风生水起,一场信托业的大变革的讨论再次拉开了序幕。可以说,信托业曲折坎坷的发展证明着中国社会对信托的认知、认同有待深化,同时也体现着信托业内部制度治理存在着严重不利的坏境,以及在这种生存坏境下,信托公司自身存在的发育不足,主营业务缺乏和风险控制水平低下的尴尬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托公司风险控制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我国信托业的现状出发,通过对其发展过程的详细剖析,指出了我国信托业产生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并结合实际给出了我国信托业的现实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212号文件’对信托业来讲并非是件坏事,在某种意义上它带动了信托产品的创新。尤其是在信托公司质量良莠不齐的今天,这种监管也很有必要的,不然再做下去就做乱了,但是不适宜作为长久的政策执行下去。”联华信托总裁李晓东在近日一次业内圆桌论坛上直言不讳地说。2005年,房地产信托业经历了一次监管风暴。2005年,房地产信托业行走在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之间。“212号文件”拉响警报2003年,央行出台“121号文件”,商业银行开始收缩房地产开发信贷。一时间,资金链吃紧的开发商将目光投向了信托业,房地产信托成了开发商的救命稻草,凭借着这突…  相似文献   

17.
于洁 《东方企业文化》2011,(18):107-109
随着信托业"一法三规"确立、银信合作暗通放贷遭"停赛"、房地产信托被亮黄灯,我国信托业进入行业规范发展的新时期。新形势下,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为我国信托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信托制度也因其内部优势而将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金融子行业。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为信托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本文对我国信托业发展的宏观政策背景、行业环境等进行了分析,并着眼于信托业的未来创新路径,几点创新包括:自主资产管理、深化银信合作与政信合作、本土化REITs等。  相似文献   

19.
信托业做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并称为金融领域的四大支柱,“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制度.在我国十八年的历程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金融信托业的发展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几起几落的中国信托业一次又一次地受到金融主管部门的清理整顿,  相似文献   

20.
借助信托业构建我国房地产金融生态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冀艺 《企业经济》2005,(4):121-122
我国的房地产金融长期是银行信贷“一统天下”,房地产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上形成了一块融资真空,房地产金融生态链面临断裂风险。依靠信托在串接多种金融工具方面独具的优势构筑房地产金融生态链,既能促进房地产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又能拓宽我国信托业的业务空间,实现信托业和房地产业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