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碳金融是一个新名词,曾有所闻,但不知其所然,不仅有神秘之感,而且觉得是遥远的事情。前不久,周逢民同志赠阅《透视碳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一书。读后掩卷而思,浮想联翩,忽然想起了儿时读过的朱熹《观书有感》一诗:半亩方塘一镜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立刻觉得千年前的老先生诗文,竟然最贴切地表达了我此时的心情,不觉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2.
久违的喜悦     
什么是喜悦?信手启动电脑“百度”搜索引擎,眼前弹出了喜悦的解释:高兴、快乐。 但对于喜悦,当然在这里我必须说是“爬格子”的喜悦,真的是久违了。 那一天,我正在外出差,同事打电话告诉我,说《金融队伍建设》编辑老师找我有事。莫非是通知我的稿件要被采用吗?  相似文献   

3.
有—份记忆叫青春,有—种归属叫母校,有那么—群人让我们一生感激。他们叫做老师。 老师其实很容易感动,你能放他在心上,他就觉得值了。他要求得不多,你的成功就是他最大的满足。开学了,教师节又到了,不知道您有没有给自己的老师带去一声问候。在光鲜的金融行业,从业者们更应当饮水思源,知恩报德。 本期《中国金融家》走进校园,来寻找坚守教育事业,低调耕耘,甘于奉献的老师们,讲述他们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王玲 《新疆金融》2009,(12):78-79
10月的一天,突然接到《新疆金融》编辑部的电话,告知我《新疆金融》更名改版。也就是说,从此《新疆金融》这个新疆金融系统唯一的国内国外公开发行的刊物在物理意义上就再也没有了。我的心一下子很痛很痛。  相似文献   

5.
陈耀先 《中国金融》2006,(18):25-25
《中国金融》杂志的编辑记者与别的媒体的不一样,记者成群的场合,你也许见不到他们,而当你一个人正想说话没对象时,会静静地走过来,听你聊个透。对此我深有体会,我有好几次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接受《中国金融》记者采访的。  相似文献   

6.
爷爷的宝贝     
每当我捧读新出版的《中国金融》时 ,我都会想起爷爷的宝贝。我爷爷是 1937年入党的老党员 ,解放前当过党的地下交通员 ,解放后先后在县、乡任过职 ,其中时间最长的是在农村信用社信用站任职或兼职。这样算来爷爷也算得上是个“老金融”了。就在我也成为金融战线的一员的那一年 ,爷爷从原岗位上退了下来 ,正式地中断了他的金融生涯。当时乡领导、村干部和乡信用社的负责同志给爷爷买了好多礼物 ,但爷爷一样也没拿 ,只是拿回了他多年积攒下来的一大摞《中国金融》杂志。在县里当干部的父亲想把爷爷接到县城 ,但爷爷却执意不肯 ,他舍不得离开…  相似文献   

7.
任茂谷 《新疆金融》2009,(12):76-76
创刊近30年的《新疆金融》即将停刊,多少人为之留恋不已。猛一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就像被什么东西狠狠地刺了一下。我曾有幸担任新疆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和《新疆金融》杂志特邀编辑多年,对学会、对这份刊物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一份省级刊物,历经全国报刊杂志整合缩减的风雨,不仅没有被裁掉,反而步步向上,不断壮大,可见《新疆金融》在新疆金融界的人气和份量。正因为如此,它走向更高更宽的领域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相似文献   

8.
承担的力量     
一天,孩子和父亲在朋友家做客,主人等客人就座后为他们沏好茶,把暖水瓶放在桌上,好像又想起了什么,就离开客厅到里屋去了.当父子二人正在交谈时,突然听到一声炸响,两人回头一看,原来是暖水瓶掉在地上摔碎了. 主人闻声从里屋急忙出来,说"不要紧,不要紧."父亲稍微顿了一下,就说是他不小心碰倒了.在回家途中儿子问父亲:"不是你碰的,你为什么要认错昵?"  相似文献   

9.
当我还没有见到《中国金融》1991年第一期有关刊庆的约稿启事时,就收到冯春林同志的信,要我准备一篇《我与中国金融》的稿子,思虑万千,不知从何下笔,说实在的,《中国金融》几乎伴我在金融战线走过了四十个春秋,作一个忠实的读者的同时,我曾在这块金融园地上亮出拙作几十篇,包括一些理论文章、通讯报道、杂文、照片等。从一棵幼苗到结出硕果,全靠园丁辛勤培育,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部的同志们,为我这个基层行处出身的通讯员,倾注许多心血。他们严谨扎实的文笔,朴实无华的作风,无  相似文献   

10.
我是从《中国金融》复刊起成为刊物的通讯员的。记得1977年,《中国金融》复刊前夕,冯春林同志到湖北调查研究,鼓励我为刊物写稿。当时我从学校毕业到机关工作不久,颇有热情,马上写了一篇报道稿寄到北京。一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第  相似文献   

11.
淡淡的父爱     
如果说母爱是伟大的,那么,父爱则是淡淡的,让人觉得明净如水,深深地影响着我,伴我前行。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是威严的代名词,你不能在他面前撒谎,也不能到外面去惹事生非。父亲决不会给你讲很多细的道理,因为他长年在外工作,少有闲暇,每次回家,发现我们淘气了,唯有拳头才是他的“理”。等我逐渐长大以后,特别是当我也为人之父后,再去解读父亲,慢慢地,我才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父亲的严厉,皆缘于一种爱,但不是溺爱,而是真爱,那是发自内心希望儿女们能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切皆因有爱,他的威严才有了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很多人都曾经有过梦。梦境,总是那么美丽。在我的心中也有个梦,这个梦,与《中国金融》有关。那还是1995年,我从学校毕业,踏进人民银行大门的第一天,支行的行长便问我:“小伙子,你都有些什么特长、爱好?”我当时颇有些自负地回答:“我喜欢写作。”并且毕恭毕敬地呈上了自己在校时发表的一些诗文、获奖的一些作品。行长接过来,仔细地看了看,随后点点头,瞧着我语重心长地说:“文笔不错,不过到了人民银行,不能光写些诗歌、散文,还得学着写写金融方面的文章。《中国金融》是咱们系统的权威刊物,希望能够早日在上面看到你的名字。”说完,他从办公…  相似文献   

13.
正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登山运动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运动,当他奋力攀到6400多米的高度时,因体力不支,停了下来。他的朋友们知道后都替他惋惜。大家说,如果他能坚持一下,咬紧牙关挺住,再攀登一点高度不就上去了吗?没想到这位登山运动员却平静地说:"不,我自己最清楚,64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运动的最高点,我一点都不遗憾。"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名作《约翰·克利斯朵夫》中主人公和他舅舅之间的一席话:"……如果你不行,如果你是弱者,如果你不成功,你还是应当快乐。干嘛你要抱更多的希望呢?  相似文献   

14.
何光杰 《新疆金融》2009,(12):80-80
得知《新疆金融》(汉文版)终刊,更名改版为《金融发展评论》,我的心情由惊转喜。我明白,这意味着那本虽早在1993年就有全国统一公开发行刊号,但实际上主要限于新疆地域出版发行的刊物,就要随着这次更名改版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这无疑是一件在新疆金融界和出版界有重要标志意义的大事,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15.
    
<正>德宏州金融学会成立20周年了,此刻,我以一个读者、作者和编者的身份回望着与它结下的快乐之缘、细数着与它走过的每一段日子。读者1992年,成立不久的德宏州金融学会开始创办自己的会刊《德宏金融》。我当时在人行潞西县支行计划股工作,每一期《德宏金融》我都仔细阅读,每一期的阅读都给生命中的某些空白注入了新的填补。在一个又一个寂静的夜晚,无论是皓月当空,还是细雨纷飞,或是乌云密布,温暖明亮的灯光伴着我,捧着《德宏金融》,理论探讨、工作研究、稽核工作、银行与企  相似文献   

16.
庞小红 《新疆金融》2009,(12):88-88
《新疆金融》即将完成其历史使命,谱写一个新的历史篇章。由衷高兴之余,难免有一点儿失落。她伴我走过了近30年的时光,这其中有我青涩的学生时代,有我逐渐走向成熟的职业时光。如影相随,就像一位知书达理的好友。  相似文献   

17.
我从小儿喜欢画画,有一阵子简直入了迷。因为父亲在部队工作,家里订有《解放军报》。当时报纸上:经常刊登董辰生老师画的插图、速写和宣传画。由于他创作的人物形象逼真生动,画法独特,我渐渐地开始崇拜起他来。在学校里画黑板报时我多是临摹他的画。1964年12月,当时我15岁,  相似文献   

18.
我是半路出家搞金融的。 1998年随着干部结构调整 ,我从市人事局来到中国人民银行无锡市分行 ,开始走上了金融工作之路。初到银行 ,既感到新鲜 ,又感到吃力。为能尽快地适应新的工作 ,学习业务知识也就摆在了首要的位置。一些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告诉我 ,要尽快掌握金融专业知识 ,除了学习金融理论书籍之外 ,平时还必须看《中国金融》杂志。于是工作之余 ,我一头扎进了单位的图书阅览室 ,借了历年来的《中国金融》阅读起来。一开始只是有针对性地阅读 ,对通俗易懂的文章、对与自己业务有关联的文章以及带有基层实践工作经验的文章仔细阅读 ,汲…  相似文献   

19.
1993年 ,正值春雨飘飘洒洒 ,我怀着几分滋润 ,如泛绿的柳丝儿来到人行宿松县支行报到。上班第二天 ,行长递给我一本《中国金融》杂志说 :“这是我们金融系统的权威杂志。”接着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搞金融工作 ,不看《中国金融》是不行的。你看完这本再到我这里来拿。”说起来也怪 ,这人世间的事情真是怪得很 ,如果说这是缘份吧 ,却又很难说得清。有些看似无缘的事情 ,却有了情真意切的缘份。打从行长手里接过《中国金融》 ,我似乎一下就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在心里暗下决心 :《中国金融》 ,不管千万里 ,我将始终追随你。由于我是半路出…  相似文献   

20.
姜传武 《中国税务》2014,(10):74-75
想起与你——《中国税务》的交往,我常会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回想起与你由近到远、由远及近,由爱生恨、由恨到爱的“爱恨情仇”,回味与你交往的点点滴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1988年,我刚参加税务工作,分配到乡镇税务所。当年,乡镇的文化娱乐生活太少了,是读书看报充实了我7年漫长的业余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