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赖晓璐 《辽宁经济》2007,(10):20-20
地域间转移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将更有利于我国目前国情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目前农业劳动力过剩情况严峻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70%以上的国家,"十五"期末我国有农业过剩劳动力2亿多,可以判断,随着今后人口增长和农业劳动生产  相似文献   

2.
吉龙 《江苏改革》2001,(12):38-40
目前在我国农村,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效率和边际效益,均等于甚至小于0。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一部分涌入城市打工挣钱;一部分在乡镇从事工业、商饮服务,进行自我转移;还有一部分,或没有技术或缺乏资金,在家“失业”。截止1999年底,我国农村劳动力人数约为3.3亿,人均耕地约2亩,东部沿海人口稠密的省份(如江苏、山东、浙江等)人均耕地只在1亩左右。根据有关资料分析,目前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个劳动力每年用于耕地上的劳动日不到100个。由此可见,即便维持现有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集约化水平,我国现有的农业劳动力也可以转移出去一半以上。采取强制性的方式,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既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也不利于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和国家工业化进程。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3.
解决好黑龙江省"三农"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没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不能有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也不可能有现代化农业生产要素对传统要素的替代,更不可能打破传统农业的技术停滞和资源的低效率均衡.搞好黑龙江省农业劳动力转移应做好以下几点:产业结构调整适度向扩大就业倾斜;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农业劳动力转移力度;发展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4.
孙慧文 《改革》2012,(7):122-126
工业化进程中,我国的技术进步呈资本偏向型,在劳动力缺乏弹性的基础上,伴随着技术的提升,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趋势不断增强,资本-劳动比率呈上升趋势,这一发展路径带来的结果,一端是低劳动力成本条件下的资本深化,资本收入份额增加,另一端是技术的选择不断偏向资本替代劳动的路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其解决路径有: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技术进步的效率;发展劳动偏向型的技术进步,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5.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截至2003年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已达1.6亿,而且预计今后农村每年还新增400万适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已经远远超出土地资源所能吸纳的数量,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拥挤在有限的耕地上,造成了农业自然资源的超重负荷.大量活劳动的强制性追加投入,导致种植业边际效益递减,农业开发弹性极弱,既不容纳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不可能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  相似文献   

6.
二元经济理论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指出将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不仅可以解决很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增加这部分劳动力的收入,而且可以增加现代工业部门的产出和积累。反过来,现代工业部门的不断增长使之能吸收更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然而,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却没有按照刘易斯过程一帆风顺的发展,而是表现了转移的艰难,目前我国还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我国工业化进程角度探索了它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并认为目前的工业化进程并不十分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而是表现了资本排斥劳动的趋势。因此,本文认为在短期内用“两条腿走路”仍是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力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杉木 《江苏经济》2002,(10):43-44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存在着大量的边际劳动产出为零的农业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弹性。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必然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只有将劳动力转移出去,农村、农民才能摆脱贫困。从另一方面看,我国入世后,农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农民失业最多,农业劳动力输出后,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更新了观念,积累了资本。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近13亿人口的大国,目前有4亿多农业劳动力资源,有1.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仍以每年数以万计的速度增长。如此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及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创造了良好的人力资源条件。但是,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是21世纪农村经济发展乃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有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 云南省是一个典型高原山区省。全省有耕地4,200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6.8%,而且84%的耕地分布在山区。1984年全省总人口3,3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86万人,占总人口88.8%。农业人口70%分布在山区。本省民族众多,共有24个少数民族,人口1080万,占全省总人口32%.一、云南省山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山区省农业劳力转移与平原省农业劳力转移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这主要是:1.农业劳力剩余率大,转移任务重。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这部分劳动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潜伏在种植业部门。不同省份因人口密度、农村劳力总数不同,用剩余劳力绝对数不能  相似文献   

10.
项松林 《世界经济》2020,43(9):97-121
本文使用全球150个经济体1995-2017年的样本数据研究经济结构转型如何影响贸易增长的二元边际。结果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降低了老产品出口企业的零利润条件,提高了潜在生产者进入市场研发并出口新产品的零利润条件,从而有利于老产品企业出口规模扩大,不利于新产品企业出口增加,即更有利于出口集约边际增长,不利于扩展边际扩张。农业劳动力占比越大的国家,扩展边际扩张幅度越小,集约边际增长幅度越高。稳健性检验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些结论。  相似文献   

11.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对重庆的调研表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偏低和现行的土地营理政策等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因素。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应采取完善农民工外出就业制度、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土地管理政策和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以及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使用1978—2008年山西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和产值数据,运用回归模型以及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两个分析工具,实证分析了山西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分析表明:山西就业结构的转变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劳动吸纳能力不足,第三产业正在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要解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矛盾,缓解就业压力,必须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栾敬东 《乡镇经济》2010,1(1):98-100
安徽是农业大省,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位次靠前,但与自然条件相近的周边省份相比,其生产效率却存在明显差距,尤其是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水平明显低于周边省份。文章分析认为,安徽农业生产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主要农产品单产水平低、特色农业发展缓慢、农牧业转化效率低和生产基础条件建设滞后。据此,“十二五”期间安徽农业发展应实施强基固本支撑战略、粮棉油高产提升战略、“粮转肉”增值战略和特色农业基地化战略等四大战略。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阻滞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指出,缺乏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和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没有完善的农村社保制度,使农民很难下决心彻底放弃对土地的依附。农民工整体受教育程度低和缺乏职业技术使劳动力市场呈现结构性失业。文章认为,改革的深入使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滞影响逐渐减弱。改革教育制度和健全劳动力市场制度是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长期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实现非农化所面临的投资约束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梅  桂徐雄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0):58-61
随着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部门现有劳动力出现了大量过剩,再加上每年农村新增劳动力,导致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因此,要让农民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唯一的选择是非农化,即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两者之间如何选择也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非农化的实现主要有两种形式:城市化和发展小城镇。文章从城市化的投资约束的角度论述了发展小城镇依然是实现非农化的必由之路,并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取直接观察的方法,通过细分和观察江西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及年龄结构现状,结合江西农村住户调查中未外出劳动力的相关数据,对江西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进行了估算,并对其年龄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如果采用农业劳动力使用相对紧凑的假设奈件,江西农村剩余劳动力为527万人,且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中年为主。  相似文献   

17.
王维  程少坤  郭艳 《理论观察》2006,(1):154-155
农民增收缓慢成为我国农业发展阶段面临的核心问题,而当前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与现状,建立了一个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反馈环分析,论证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增强农民素质,促进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三农"问题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提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政府投入极其重要。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非常突出,亟需政府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