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纳米科技的进展 21世纪主流科技有两个,一个是信息科学技术,其进展可能对经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相当大的冲击;第二个是生物科学技术,如克隆、转基因治疗这些技术,不仅对经济而且对社会伦理等各方面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在这两大科技之外,纳米科技是人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纳米科技本身所涉及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一个汹涌澎湃的科学技术革命浪潮正在震荡全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及其所引起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在咄咄逼人的科技经济双重竞争压力面前,我们如何高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旗帜,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以推动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和创造运用,越来越呈现一体化、全球化的态势。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而科技资源是科学技术活动最重要的基础性条件,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各国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优先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霞 《开发研究》2013,(1):148-152
现代科学技术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强力介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银川市科技创新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科技进步水平不断提高。但银川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和推动力不强仍是阻碍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以产业创新带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无疑成为提升银川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必选路径。  相似文献   

5.
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结合汤洪高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当代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特别是20世纪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充分证明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但是,科技优势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竞争优势,只有通过与经济的结...  相似文献   

6.
怎样依靠科技振兴经济,发展经济呢?必须认真执行“科技兴市”的发展战略方针。所谓“科技兴市”,就是要重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来振兴城市经济。“科技兴市”的实质就是把科学技术摆在城市各项工作的首位,以科技为“龙头”,带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三者成为统一整体。“科技兴市”的舞台,基地就是企业。依靠科技振兴经济,能否考虑这样几点:  相似文献   

7.
科技出版工作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它是推动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和培养科技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事业,也是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现代化和社会文明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出版社也早已从过去单一计划经济的体制模式步入了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生产经营体制  相似文献   

8.
徐清海 《特区经济》2007,(2):123-125
中国的科技创新不仅要解决中国的科技相对落后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中国社会和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问题。不能把中国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仅局限于科学技术的范围内,科技创新要审视几千年落后封建文化,重新确认其社会独立性的科学价值和科学权威,将传统制度环境中失落的科学理性、科学精神、科学意志等科学技术蕴涵的主体特性回归社会大众。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建设是在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科技、经济、社会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体。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为经济活动开拓新领域,新范围,并已全面渗透到社会机体的一切领域,促进社会的科学化进程,是振兴经济和改变社会的重要手段。同时,经济、社会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格和组织管理形式,决定着科技发展的规模和组织形式。科技、经济、社会系统不仅独自发展,而且相互促进,从其他系统的发展中得到进步,它们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但是,科技、经济…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产业》2007,(7):F0002-F0002,1
长春市科技局作为长春市的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科学技术发展和科技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组织制定地方性政策法规和规章,研究制定全市科技发展的宏观战略和协调解决科技促进经济与社会发  相似文献   

11.
<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投入则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然而,我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已成为政界、科技界和社会各界人士所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从思想上和实践上进一步解决好科技投入这一重大问题,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实施科教兴国战  相似文献   

12.
依靠科技振兴农业刘学敏(内蒙古科委主任)(一)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当今世界激烈的经济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已成为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于1995年5月6日公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这一决定的公布,标志着我国科技工作和经济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正确认识和切实实施这个决定,必将进一步促进全党全国人民科技意识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产生新的飞跃。 《决定》明确指出了民营科技企业在我国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它的公布也必将极大地鼓舞广大的民营科技企业,给民营科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为满足我刊广大读者的需求,特摘发《决定》如下:  相似文献   

14.
科技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是科学技术创新的载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能反映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达程度,也能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其配置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反映一国在整体经济和管理方面的效率。因此,在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科技进步是实现交通行业的全面、协调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交通科技发展战略是一个根本性的全局的规划。交通科学技术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的精神.对交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提出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6.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呼唤金融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社会即将迈向21世纪之时,全球经济正在迎接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我国科学技术落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为了迎接世界科技挑战,竞争未来高新技术市场,建设现代化工业强国,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一、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意义 (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主导因素 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主要是科技力量的竞  相似文献   

17.
一、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国际化纵观人类社会历史,任何一次重大的经济社会变革和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影响和推动密不可分。尤其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的数次工业革命无不如此。历史上的每次科技进步和科技革命,除为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外,都为推动今天的经济国际化奠定了基础。在世界经济国际化的进程中,科学技术的影响和推动具有任何保守都无法抗拒的力量。从这种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无国界的,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科学技术的国际化,必然促进生产活动、贸易流通、金融投资、信息网络以及环保、消费等等经济领域的国际化。经济国际…  相似文献   

18.
民生科技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民生科技.有利于实现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民生科技已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天津科技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对天津民生科技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的总结分析,为新形势下走出一条具有天津特点的民生科技创新发展道路提供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科技 经济 社会国风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和社会生活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呢?对于这个问题,各种各样的对于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的阐述,似乎已作出了充分的回答,但令人吃惊的是,科学技术对于今天我们社会生活的实际影响和对人类思想、观念以及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 甘肃“科技立省”的核心就是把科学技术放在全省各项工作的首位,以科技为龙头,带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以此对全省的发展进行宏观控制,科学地制定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促进全省各项事业的全面振兴.“科技立省”的设想是依据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所谓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力、经济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