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乡村景观是人类活动作用在自然基底上形成的综合 性区域景观体系,在区域尺度上对景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做 区划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的人地关系。以粤东 福佬民系这一族群所在区域为研究对象,选择主导土地覆被这 一敏感性指针,对区域景观类型特征进行描述与度量,最终依 据区划原则划定沃土之乡、荒埔之乡、山野之乡、丘谷之乡、 海滨之乡五大景观分区。进而在区域和聚落2类空间尺度下, 借助景观指数及图式语言,探明了粤东福佬区域内5类典型乡 村景观特征。在风景园林学科背景下,探索了一套新的乡村景 观区划研究路径,为区域尺度的传统乡村景观特征研究提供了 思路。  相似文献   

2.
把握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类型特征,可为聚落空间宏观优化布局提供方向和指导。文章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聚类分析等研究手段与技术方法,定量分析了广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划分了乡村聚落的类型。结果表明:(1)广西乡村聚落规模普遍偏小,其空间分布呈中南部“热”东北部“冷”的格局;(2)乡村聚落的密度分布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态势;(3)聚落规模和密度分布具有低海拔、缓坡、水热条件适宜的空间指向性,并伴随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等级社会经济要素下聚落规模与密度差异显著;(4)乡村聚落总体呈现东南半壁形状复杂、破碎化程度高,西北半壁形状相对规整、破碎化程度低的特点,桂东、桂北样带复杂多样,桂中样带相对简单;(5)基于指标体系构建,将广西乡村聚落划分为6个一级区、17个二级区,并归纳了各类型区的地域特征,以期为区域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选取南疆沙漠绿洲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借鉴景观基因理论,探讨传统聚落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在结合相关考古资料、地方史志文献、全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实际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切入,采取结构和元素提取法,从环境因子、基本形态、布局结构、主体建筑、民居特征等五个方面提取南疆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在此基础上,分析聚落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主要体现在水系、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三个方面。(1)聚落的分布依赖于绿洲内部的水资源,其与不同规模的水系相伴生,以依水延伸、依坎儿井就势的布局方式揭示其水系适应机理。(2)平地的聚落布局呈不同的形态特征即星散型、串珠型、组团型、网格型等,而山地地带多呈散点式布局。由于南疆盆地中符合人居条件的平地面积有限,平地的聚落呈现紧密型布局,山地的聚落呈现"依山就势"的布局,这充分展现出其对荒漠环境的恰当回应,在聚落组织上表达建筑群体的适应属性。(3)聚落在居住单元、公共街巷及其排列所形成的基本形态中较好地体现对气候的适应性,尤其是其对强日照、极干热、沙尘暴等气候环境的适应较明显。建筑空间、建筑界面皆对气候环境有一定的反映,此特征在"遮阳""隔热""通风""挡风"等气候应对手段中尤为明显。南疆传统聚落的基本形制、布局形态、民居特征、主体建筑在时空演变中既传承中原聚落的景观基因又适当地借鉴、吸收中西亚住居的景观特征,但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景观变异。  相似文献   

4.
以环洱海地区为例,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Voronoi图及基于地理网格的景观格局指数系统分析高原湖泊乡村聚落位置—规模—形态空间分异特征,并引入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探测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高原湖泊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呈显著集聚分布特征;洱海西侧的集聚程度高于东侧,密度较大的聚落集中分布在洱海西侧、北侧及东北侧,密度较低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洱海东侧。(2)网格微观视角从位置—规模—形态刻画高原湖泊乡村聚落空间分异特征更清晰;聚落位置受洱海湖泊中心辐射作用明显;聚落规模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C型”结构,规模较大的聚落集中分布在洱海东侧及南北两侧区域,并呈团块状;聚落形态相对规则,结构不复杂。(3)高原湖泊乡村聚落空间分异驱动因素体现出聚落较强的“人—土—地—水”的共生关系;乡村聚落位置和形态的空间分布主要受高程、坡度等自然环境因素和距耕地、水域距离等区位可达性因素的影响,而聚落规模受GDP及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更明显。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存在协同增强效应,其中,自然环境和区域可达性的交互作用对洱海乡村聚落位置和形态特征影响最为突出,区位可达性和社会经济的交互作用对乡村聚落规模特征协同增强...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彭水县保家镇为例,对西南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山区农村居民点具有布局零散,集聚度低、规模等级不明显、聚落密度地域差异大的特点,这种分布受坡度、海拔、交通、经济、耕地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具有强烈的低坡度、低海拔的区位取向、交通区位取向、经济区位取向,以及耕地分布的空间趋同性特点。最后提出山区农村居民点规划应坚持"集中为主,分散为辅,散中有聚"优化布局原则,同时针对保家镇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给出了具体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6.
通过形态分类即以地形条件、水文条件、农田分布、人口规模和聚落占地面积为依据的分类原则,对勐龙镇12个办事处和89个聚落类型(自然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研究,其中傣族聚落有12个类型,傣族与其他民族混居聚落有1个类型,哈呢族聚落27个类型,拉祜族聚落11个类型,布下聚落1个类型,阿克人聚落2个类型,末标式聚落2个类型,布朗族聚落9个类型,汉族聚落有1个类型,对各聚落的类型特征作了评价分析,提出了傣族农村聚落分类分级体系。探讨了山区、半山区和坝区农村聚落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并针对不同的聚落类型提出各具特色的建设方向和整治途径。  相似文献   

7.
根据景观基因及其图谱理论,选取我国南方典型山丘区、多民族大聚居地,系统收集传统聚落的数据资料,并结合适量野外补充调查,建立可表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符号的概念与构成。借助Arc GIS软件平台,构建了我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符号的图谱及其数据库,并对其图谱数据进行了管理与表达。在此基础上,以大湘西地区为例,从民族基因的角度,分析了其景观基因符号的图谱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的民族性传统聚落隐含了多次迁徙后的历史传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域文化生态景观内涵,它的形成与发展除了拥有聚落空间本身应具有的景观特征和所存在的地理环境之外,还往往与周围其他聚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物质和信息联系;(2)通过建立景观基因符号特征,对于区域分异的划分有着重要参考作用;(3)在区域尺度上,将文化基因与自然环境结合,揭示这些基因符号的格局特征,有助于分析其地域差异及其原因,这使得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与建筑学的分析有了区别;(4)研究工作解决了如何依托已有GIS平台构建景观基因符号的图谱并分析其特征的实践问题,这对今后全面开展区域尺度的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构建与应用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山市南朗镇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里,其从宋 代珠江口外的海岛隙地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窗口、 民主革命的摇篮,经历了漫长的移民开拓与环境改造,即人化 自然的过程,最终形成独特的“二龙戏珠”景观。通过文献 考证,在GIS系统中复原了南宋至民国时期南朗丰阜湖小流域 聚落及风景格局的演变过程:1)海湾时期,早期移民形成福 佬与广府两大民系聚落群,奠定最初的地域格局;2)元明时 期,农业开发下两大民系的空间竞合,带动小流域从海湾到潟 湖的景观演变;3)清代,海防和外商活动打破了原有两大民 系分立的格局,南朗破而后立,重新整合,从潟湖聚落发展为 建筑设施近代化、生态景观基塘化的滨海乡镇。归纳出海缘乡 邑“极化-竞合-辐射”的聚落景观演进模式,总结其“聚焦牵引-默化”的风景营建机制特征,对现今生态文明背景下粤 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郭晓东  张启媛  马利邦 《经济地理》2012,32(10):114-120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口居住场所,是乡村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以地跨陇东黄土丘陵区与西秦岭山地的天水市麦积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GIS与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麦积区乡村聚落的景观指数、规模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麦积区乡村聚落斑块面积相差悬殊,中小型聚落占主体;②分布呈现"北密南疏"格局,聚落分布的河流与道路指向性十分明显;③海拔和坡度对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海拔1 000—1500m和坡度5°—15°的范围是聚落的密集分布区,聚落随高程和坡度呈显著的正态分布;④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及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文社会因素是乡村聚落发展及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文章聚焦于乡村工业化地区,利用多源空间数据,运用齐夫指数、半径分形维数等方法,对河南省长垣市、新乡县的聚落规模分布、空间结构及中心地系统动态演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长垣市、新乡县聚落体系位序—规模均服从幂次分布规律,但齐夫指数在工业化进程下呈现异质性演化特征,其中长垣市齐夫指数均小于0.8且增长缓慢,表现为大聚落发育不突出,中小聚落居多,新乡县齐夫指数趋近于1,呈现城市规模齐夫指数发育趋势;(2)比较两案例聚落体系齐夫指数变化速率发现,工业化中期阶段是演变速度发生转变时期;(3)聚落体系在空间结构上呈现显著分形特征,但在聚落体系分形特征演化上,长垣市与新乡县表现出由趋同性向趋异性变化;(4)两区域聚落中心地系统动态演进均表现出空间邻近效应并呈多等级中心地结构演进特征;(5)通过案例比较,聚落体系中心地数量关系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逐渐呈现为高级少低级多的“金字塔”结构,部分高等级中心城镇数量逐渐趋近中心地理论市场原则。  相似文献   

11.
Each nationality has formed unique ethnic culture in the long history. Ethnic culture is spatially reflected byethnic distribu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ities is influenced by ethnic history, culture, society and religion, alsoaffected by regional physical sett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naturalsetting with contrast analytical method.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is established on basis of contour map on ascale of 1:250,000 in the Nujiang River basin, Yunnan Province by ArcGIS,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software. Based on DEM, the spatial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function of GIS, the landscape patterns of populationdistribution of the selected minorities is described, and 4 sub-regions are divided in the Nujiang River basin of YunnanProvince while the features and disparity of landscape pattern and its forming mechanism are discussed, along withhistorical and archaeological data.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 (1) The ethnic distribution is mosaic in the matrix ofother racial distribution, and have a distinct spatial correlation. (2) For the difference in cultivation between differentnationalities, certain nationality lived in the area suitable for production mode of its own and coincident with appropriategeographical setting. (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 spots of the minorities is controlled by the convenience ofwater supply. The landscape pattern of ethnic distribution is closely relative to natur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关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抽样调查数据,研究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收益率及其影响因素.文章发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收益率明显低于全国其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资仍然严重不足.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异,并没有对教育的收益率带来明显的影响;城乡差距对教育收益率存在明显影响;落后地区的青少年接受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育收益率明显低于基础教育的教育收益率;性别差异的存在依旧显著的影响了民族地区的教育收益率.  相似文献   

13.
面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源和能源过度消耗的现 象,以及日渐凋敝的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在对其特性与设计现 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弹性缓冲、适宜契合、柔性配置3个导向 入手,建议从层级整合的空间结构、节制适度的营造方式及 过程培育的绿植范式3个方面来实现乡村聚落景观的节约型设 计,最终实现生产生活的共生重构,以期推动乡村聚落景观设 计实践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4.
海南经过30年的经济特区建设已正式迈入自贸区建设的新时代,所面临的地区发展与生态维育矛盾逐步加剧。为保育海南优良的生态品质,提升海南人居环境空间质量,基于“健康、生态、人居”三元耦合与互动多赢的发展关系,提出与之适宜的风景园林健康理论;结合前人经验,以人居环境空间规划为切入点,解析人居环境空间研究内容。运用ArcGIS 10.2.2空间分析和Fragstats 4.2景观格局分析,解析海南省域三生空间敏感性、资源利用效率可持续性,以及资源服务范围与开发建设空间适宜性,结合人居环境空间发展特征,提出从全岛国土空间、资源统筹和空间营造3个方面进行规划引导,并提出以下观点:1)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和空间利用的合理性是有效保障海南人居环境空间的前提基础;2)遵循风景园林健康理论指导的全域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统筹规划和空间营造规划是提升海南人居环境空间的根本路径;3)“健康、生态、人居”三元耦合和互动多赢的关系均衡与协调是提升海南人居环境空间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how and why ethnic minorities are poorer than ethnic majorities in Vietnam using the Vietnam Household Living Standards Survey data for 2002 and 2004. First, the analysis confirms that households belonging to the ethnic minority groups are not only poorer but also more vulnerable to various shocks than those in the ethnic majority groups, namely the Kinh and the Chinese. Second, household composition (e.g., dependency burden), education, land holding and location ar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expenditure and poverty, whilst there is some diversity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Finally, the decomposition analyses reveal that the ethnic minorities are poorer not necessarily because they have more disadvantaged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 (e.g., educational attainment or location), but, more importantly, because the return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re much lower for ethnic minorities than for the majorities. Government policies to reduce struc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thnic majorities and minorities are imperative to address the disparities in returns to endowments between them.  相似文献   

16.
镇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镇江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镇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总体格局特征及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初步地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镇江市最大优势景观类型为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0%左右,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水域用地,林地也是镇江市较为重要的景观类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存在显著的东西空间分异特征,在地形起伏较大的镇西丘陵区,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而景观优势度及集聚度则相对较低;在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镇东平原区,景观呈现较低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而景观优势度及集聚度却较高;景观破碎化程度在镇江中东部地区较高,表明人类开发活动与景观破碎化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规律。  相似文献   

17.
乡村携带着传统文化基因,是保存、传承和发扬优 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景观意象营造如何实现传统文化 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是立 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要解决的急迫问题。对乡村及其 概念形成、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探讨,对传统文化审美视角下乡 村景观意象的基本类型进行了建构。乡村景观的基本意象可分 为生产意象、田园意象、山水意象、聚落意象和文化意象5个 类型。并对3处典型的杏花村景观意象营造案例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意象营造应注 重乡村景观意象的积累和挖掘、注重基调意象或核心意象特征 的凝练、注重意象体系的差异化构建。希望能够对乡村景观意 象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遗产地文化保护、社区生活质量提升与景区 旅游发展等多维需求,传承和完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 成为当下焦点。遵循“限定范围、分类人群、挖掘风貌体验需 求与兴趣点、总结体验冲突点”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 管理研究思路,首先以游客、本岛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线下 问卷和社交网络文本进行调研,挖掘人们对于鼓浪屿景观风貌 现状的体验需求;其次,开展鼓浪屿POI、人流运动定位和空 间热力分布研究,分析人们的活动行为与鼓浪屿景观风貌特色 空间的联系;随后,在旅居体验与行为叠加影响下,总结出人 们对于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的关注兴趣点和体验冲突 点;最后提出基于旅居兴趣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管理 建议,为今后鼓浪屿建设管理提供参考意见,对遗产地社区景 观风貌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