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3 毫秒
1.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称国家自创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创新试点与区域创新载体,深刻影响着区域协同发展。通过对中国21个国家自创区的综合数据分析,探讨国家自创区支撑区域协同发展的相关作用机制与典型发展路径,深入研究国家自创区支撑区域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关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国内外尚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公认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涉及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多从产业与区域经济协同、集群与区域经济协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等一系列的角度进行研究.文章时近期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总结,并提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协同理论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以西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旅游产业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旅游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跨越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表现为区域整体之间的竞争。因此,如何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发挥“1+1>2”协同效应,成为各个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从协同理论入手,研究了基于协同理论的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了西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对西北地区如何更好地实现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出了战略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区域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演化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励  武同青  刘文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23-26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产业革命,准确把握区域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演化趋势,制定有效发展策略对区域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从两种典型物联网产业发展市场——市场性市场与政策性市场研究入手,创新性地将种群增长的达尔文主义理论和演化经济学应用于两种市场,对不同阶段两种市场演化趋势及其优劣势分析,形成综合演化曲线,分析不同阶段发展动力因素,指导政府制定产业协同发展调控政策,促进中国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全方位军民融合,推进国防建设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搞好国防建设和区域经济的互通、互补、互动和互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推进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要建立区域经济和和国防经济的双向开放机制:建立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良性互动机制以及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及配套产业集群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形式。开展协同创新,既是当代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因此,有关协同创新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文章提出了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支撑与模型,并构建了区域经济社会方面的协同机制,以满足国家、区域及行业等重大的创新需求。  相似文献   

7.
正国家"十二五"规划对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做出了明确部署,并被作为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加以推进。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相继对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三地协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标志着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但当前北京与天津、河北等周边区域尚未形成良好、有序的城市—区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首都经济圈竞争力的提高和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迫切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调整和改进。一、构筑良好的城市—区域关系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要从实现国家战略部署以及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高度,构建协同、共生、共赢的区域发展机制,有效整合区域内资源,加快区域内部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可以在区域内依托各自的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既有利于各区域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缓解首都的压力。文章在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未来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策略及效应,提出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呼包银榆经济区作为资源地区经济转型试点的代表区域,对其协同问题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协同理论从企业协同扩展应用至区域发展基础上,使用CITESPACE和PAJEK进行区域发展协同的知识网络与图谱分析,发现领域研究的主要焦点分别是协同创新、协同发展、区域协同、产业协同和产业转移与四类主要问题协同发展驱动力、协同机制、协同绩效以及协同成熟度与评价。综述分析结果对资源型经济区协同研究的深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物流则能给产业集群带来后天的地理竞争优势,两者的协同发展效应创造出了产业集群以及区域物流共同发展的条件及环境。以江西省汽车制造产业为例,对其发展现状与区域物流协同发展现状分析,总结其协同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以协同学理论为基础,构建江西省汽车制造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建立协同度测度模型并测算出2006-2017年间两者的协同度;通过模型分析出2006-2017年协同发展程度波动的内因,再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两者协同度影响因素的关联度,找出影响协同发展波动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江西省汽车制造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高技术产业集群能促进区域产业链升级和协同创新,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通过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个地区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度的分析,发现在区域协同创新的背景下,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存在区域分割、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度差以及集群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的问题。因此,高技术产业集群需要因地制宜、促进两链融合以及统一产业布局,增强区域创新互补力等来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区域产业同构现象严重,要加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协同、共生、共赢的区域发展机制,引导和促使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形成合理的区际产业结构和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武晓鹏 《首都经济》2010,(11):17-17
脱节的资源协同机制,是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机制难以有效构建的主要瓶颈。在一系列区域交通设施取得进展基础上,下一个区域合作突破口势必在资源协同领域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载体。我们在回顾评析区域发展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产业集群政策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以2009—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制造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显著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可通过提高企业竞争这一路径实现。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金融产业和制造业产融协同集聚显著提高区域创新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加剧产业内部企业创新竞争,带动区域创新发展,且金融业在创新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指出应鼓励区域企业创新竞争,优化营商环境,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李家强 《老区建设》2023,(10):12-19
湘赣边区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历史相通、产业相融,经济合作基础好、发展潜力大。随着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湘赣边区域经济往来越来越紧密,合作成效越来越凸显,但也面临着区域开放度不够、市场要素支撑不强、产业同质化且区域内存在无序竞争、合作程度不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推进赣湘边区域经济合作高质量发展,建议从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优化市场要素配置、夯实协同发展基础、健全合作机制、探索经济合作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等方面发力,为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高地、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样板区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8.
首都经济圈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劲文 《改革与战略》2013,(8):94-98,104
协同创新是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佳形式和途径,建立健全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网络体系必将对首都经济圈创新驱动发展发挥核心支撑作用。文章详细分析了首都经济圈产业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及创新协作开展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以此为基础,结合首都经济圈各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创新资源布局特点等,确定首都经济圈创新协作的重点产业领域。针对重点产业领域,从三个不同层面构建起大区域联动的技术创新链条与产业协作链条,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整合和区域比较优势最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9.
孙硕 《特区经济》2008,(11):195-196
文章分析了广西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探讨了广西产业在区域中的比较优势,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角洲区域存在中心城市独自发展会展业、会展市场定位高度趋同、缺乏互补性、行业机构缺少,管理薄弱和产业布局缺乏整体性等问题.长江三角洲会展业整合具备政府合作意识增强、企业逐步展开整合、区域内存在联系的整体性和会展业发展的类似性等条件.长江三角洲区域会展业整合创新应采取建立多元化的协调机制、制定协同化的发展战略、构建集群化的产业平台、激活联动化的运作要素、实施主题化的整合营销和建设统筹化的大会展区等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