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品内贸易模式和传统贸易模式将会对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带来不同的影响,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证。理论分析部分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两种贸易模式对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并认为产品内贸易模式能够为一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带来更大的推动作用。实证分析部分我们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作为产品内贸易和传统贸易的典型代表,首先采用协整的分析方法证明了本文理论分析的结论。然后,我们利用脉冲响应函数研究了两种贸易模式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最后,我们又通过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简要说明了影响产品内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作用的主要因素。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认为,要大力提高我国参与国际产品内贸易的规模和水平,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增长。  相似文献   

2.
以西藏经济增长的波动特征为基础,运用索洛模型解构经济增长因素,并对西藏相对稳定的增长周期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自2001年以来西藏经济增长陷入依赖高投资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最后结合路径依赖原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东莞的经济发展过程,抓住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以"低价工业化模式"作为经济增长机制,以外向型经济作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区位地理优势和伴随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巨大低成本劳动力资源优势,迎来了从上世纪开始30年的"黄金增长期",人均GDP从1978年的553元增长至2007年46027元,以世界银行1999年的分类标准,东莞已成长为中上等收入地区。在这一收入区间内,东莞经济有着继续大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转型的关键阶段。本文拟从区域内生经济增长机制改革出发,构造东莞内生经济增长的一般路径模型,找到以科技进步带动生产率提高来替代原有生产要素密集投入的新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4.
经典区域发展理论把大城市当作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该文以超大城市北京和上海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京、沪与周边区域发展的首位度指标和市场潜能结构指标,揭示了京、沪与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然后,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对京沪两市对周边区域的经济增长带动能力进行检验,发现上海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有正向的带动作用,而北京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负向的空吸作用。最后,该文从城市自身因素、区域联系因素和周边区域自身因素等三个方面,对超大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带动能力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薇 《特区经济》2008,(2):63-65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北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剖析北京市的产业发展现状,以循环经济理念为依托,从北京市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方面深入分析了适合北京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北京1978—2009年的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及脉冲响应分析对北京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金融相关率、金融储蓄结构与经济增长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中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增长间呈正相关关系,金融储蓄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则呈负相关关系;且北京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增长二者互为因果关系,此外,北京经济增长是金融储蓄结构的格兰杰原因,而金融储蓄结构却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对此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即应适度扩大北京金融规模,促进金融服务效率的提高;同时提升北京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能力,缩小对境内外资金的依赖。在十二五时期,需要有重点适时地扩大金融深化程度,以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7.
綦校海  马念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8):51-55
文章首先对1978至2008年北京和上海经济增长的索洛残差进行测算,然后根据Farrell思想,用HP滤波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解,并对两地经济增长的源泉做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北京和上海经济增长中的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6.11%和60.5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6.46%,而以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高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3.89%和39.41%,大大高于全国23.54%的平均水平。说明了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印度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环 《亚太经济》2007,(2):57-60
印度和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比较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从实证角度对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结论提出保持经济稳定性增长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跨行政区的经济区的视角来研究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对以京津冀经济区进行实证研究。检验结果显示:在京津冀经济区金融规模与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性,但是,两者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金融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而经济增长与金融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说明京津冀经济区的经济增长与金融深化发展遵循的是需求引致型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不仅离不开各种供给因素的作用 ,而且也与各种需求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 ,从需求角度构建了各种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模型 ,并以甘肃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广州与亚洲大都市城市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珠江经济》2008,(2):32-38
本文从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切入,对广州与香港、台北、新加坡、大阪和首尔等亚洲城市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首先,通过对经济增长基本因素比较,分析资源禀赋优势。然后,比较其经济增长结构,以研究各城市的资源配置结构。再次,对资源的产出及产出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合以上分析,对广州的经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是社会各界都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从系统论出发,主要从投入结构、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成本结构等多个不同角度,定性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同时结合1980年至2008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和外需对经济增长影响非常小,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不相上下,总体上投资略高于消费,初次分配不太公平,产业结构不是很合理等。最后,针对分析简单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本存量、R&D投资与中国工业增长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是中国当前三大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工业增长模式的体制转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轨方向和现状。文章借助1990年-2007年的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工业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依靠人力资本存量和物质资本存量积累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新世纪以来以R&D投资带来的技术进步和工业劳动力投入为主要产出支撑的新模式,虽然这种增长转轨并未彻底完成,但已经证明集约化增长模式将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侯瑞生 《魅力中国》2010,(29):122-122
本文采用西方经济学中著名的Cobb—Douglas函数模型,运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建立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对河南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了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从于提出一些合理性政策建议,以此来促进河南经济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实证角度建立计量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最小二乘回归的方法,对广州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州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主要是劳动力数量的增长,经济制度的变革,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人力资本增长的作用,物质资本不是促进广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时代,科学技术日益显示出其对整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强大作用,技术创新更被认为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这已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本文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机理进行系统、深入理论研究,通过收集2003-2011年间有关数据构建模型,实证分析广东省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和贡献率,客观评价广东省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和问题,在保持经济持续和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提出提升广东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要素和投资驱动型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自然禀赋与经济增长:对“资源诅咒”命题的再检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1970~2000年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差异为研究对象,对自然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和检验。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制度、人力资本、投资、开放度、价格变化等因素后,自然资源的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资源诅咒”的命题确实成立。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丰裕的自然资源阻滞经济增长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制度落后、排挤人力资本、“荷兰病”是资源阻滞经济增长的主要作用渠道。  相似文献   

18.
在省级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本文验证了经济开放、非国有化、财政改革等经济政策及其相互作用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发现:(1)对外开放(特别是对外资的利用)是中国过去十几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因素,但这一现象在西部并没有表现。(2)财政改革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政府从经济活动中的退出显著地提高了经济增长率。压缩预算外支出的比重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这一特点在西部较为显著。(3)经济开放、非国有化和财政改革等经济政策在影响经济增长时是相互作用的。非国有化政策并不独立地影响增长,而是通过影响政府退出经济活动对增长的作用而影响增长的,而这个情况主要在东部有所表现。(4)在控制了经济政策及其相互作用的因素以后,区域经济存在着“条件收敛”的趋势。(5)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东部取得了更快的增长绩效,而中部和西部的增长绩效并没有显著的差异。(6)西部的经济增长模式与东部、中部有显著的差异,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在西部显著地低于东部和中部。本文的政策含义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不仅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所在,也是中国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是经济增长理论的先驱,科学技术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增进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杠杆.本文首先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相关界定,其次对马克思关于经济增长理论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的现状,从注重创新、完善法律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韩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国在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内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发展历程,突破了传统的发展模式,创造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汉江奇迹”。本投入文通过产出分析的DPG方法,对韩国从1985年到1995年经济结构变化进行了因素分析,得出了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是内需主导型发展模式,而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则返回出口主导型发展模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