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东旭  李建峰 《云南金融》2011,(7X):202-202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长期以来我国在行政手段为主导的情况下兼用经济手段、宣传手段是必要甚至是必须的。针对新时期农村人口控制特点,本文借鉴西方生育理论,从成本效益这个经济视角出发研究农村人口控制问题,提出人口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2.
传统经济理论早已证明教育、养老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加大养老、教育以及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投入.成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扩大消费以及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在人口老龄化严重加剧的今天,农村养老问题严重困扰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到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加大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险投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对策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稳  张冀 《甘肃金融》2010,(11):8-11
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多数,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等一系列特征导致农村经济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同时,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虽经历次改革,但基本格局仍处于传统发展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基于农村金融的严峻现实,2004年  相似文献   

4.
农村金融是国家在农村调节和控制经济的重要经济手段。农村金融部门在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货币手段和信贷、利率、结算等经济杠杆来控制和调节农村经济的运行,这是当前急待探索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此,本文就这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为显著的是农村劳动力发生大规模转移和流动。农村劳动力结构的这种变化表现为资源的再配置过程,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内在动力。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并非越多越好,其还要依托于产业结构调整,共同作用,产生最大转移经济效应,从而最大化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是在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改制的一种新型的金融机构,为"三农"和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服务,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扶持作用。内部审计部门是农商行内部控制的重要部分,是农商行规避风险和损失的重要手段,也是决定农商行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法宝。鉴于此,本文分析我国农商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对完善和稳定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5%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农村寿险市场不活跃,农村寿险业务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之间不平衡,城乡寿险业务与城乡人口的比重也不协调。如我市“八五”期间农村寿险业务占业务量的比值都在20%-...  相似文献   

8.
我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老龄化趋势仍处于上升阶段。从规模和比重上来说,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我国养老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所以解决好农村的养老问题任重而道远。本文从目前我国农村老年经济保障和农村养老机构及医疗保障两大方面来分析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现状及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以期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成熟化。  相似文献   

9.
一、发挥农村信贷的经济杠杆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十亿人口,八亿在农村,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林、牧、付、渔、农工商的全面发展。要形成许多集镇的经济、文化中心。城乡通开,东西部交流,农村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城市工业积累尚不够巨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积累是国民经济积累的重要部份,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信贷在国民经济中也是举足轻重的。  相似文献   

10.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矛盾,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途径。肇州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比重占全县人口的70%以上,发展现代农业不但是紧迫任务,更是必然选择。为此,笔者就肇州县发展现代农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力求找出制约因素,破解现代农业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11.
土地流转的现状与多元保险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实施惠农政策以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正在加快推进,这也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由之路。土地流转对农村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商业保险带来了新的课题,需要予以正视和探讨。我国土地流转的现状与特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耕地面积有限;农村人口占比较大,但农业劳动人口却逐年减少。由于人多地少、土地分散,很多地方不适应机械化作业。而农村普遍的现象是,绝大多数青壮劳力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第三产业,致使大量土地无人耕种或不愿耕种,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以行政强制手段为主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面临着人口控制过快可能引发的未富先老(国民经济水平未全面达到小康条件下的人口老龄化)而造成的社会负担过重、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和谐社会等问题问题,国家适时地把人口控制手段调整为以法进行的经济手段为主即依法引入利益调节机制,兼顾极端少数人的生育权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即实现普遍的基本人权.湘西州的人口控制机制也经历了相同的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1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业是网民经济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金融的发展程度日益重要,特别在农村经济领域,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和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农业人口众多,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地区人口的金融需求满足与否已成为衡量金融制度安排效果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4.
肖鲜艳 《中国外资》2010,(8):209-209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占世界总人口的21%,而农村人口就有8亿多人,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丰富,但综合素质郝不高。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农村劳动力是农村人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农民的收入水平,乃至决定着整个固民经济的发展潜力。但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不容乐观,本文认为必须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在农村普及基础教育和技术技能教育,把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与乡镇企业发展及非农化进程、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向深度和广度迈进。  相似文献   

15.
李芳 《时代金融》2009,(2X):14-15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是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增长过快,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要素发展极不协调。与此同时占全国大部分人口的农民收入增长缓  相似文献   

16.
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我国人口当中有绝大多数是农民,大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强化农村集体资产、资金以及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管理,对农村经营制度的稳定以及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让农村集体存量资产实现盘活,继而使集体经济实力得到有效拓展,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最为有效的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进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重要性质,继而探讨了其中所出现的问题,最后总结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以行政强制手段为主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面临着人口控制过快可能引发的未富先老(国民经济水平未全面达到小康条件下的人口老龄化)而造成的社会负担过重、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和谐社会等问题问题,国家适时地把人口控制手段调整为以法进行的经济手段为主即依法引入利益调节机制,兼顾极端少数人的生育权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即实现普遍的基本人权。湘西州的人口控制机制也经历了相同的调整过程。一、现行法规的利益调节机制设计(一)对生育独生…  相似文献   

18.
我国作为农民占人口绝大比重的大国,农民负担总是困扰着我国的农村工作问题,中央一直致力于农民减负工作。造成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农村教育落后等方面,为此,加强体制的建立、完善与改革,加强法治与加大监督力度,提高农民素质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浅析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改变,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成为了国家关注的重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对经济、社会、政治发展乃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观实意义。本文从我国实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出发,通过对这一政策的分析,提出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昱乾 《中国财政》2012,(24):49-50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农业人口达6.57亿,占全国人口总量的48.85%,而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3.73%,其中近六成生活在农村,约1.0656亿人。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经济长期落后,农民的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农村老人作为农村弱势群体,其养老问题更应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农民养老作为"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一直是政府工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