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上,正规厂家生产的绿豆粉丝价格多在7元/斤左右,但记者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市场粉条销售区发现,这里的绿豆粉丝只卖1.2元/斤,这是为什么呢?记者决定探个究竟。  相似文献   

2.
倒着销售     
《经营者》2000,(8)
<正> 7年前,刘总的公司自我定位生产专业化的厨房小家电,他的第一个专利产品——臭氧多功能净化解毒机,自从上市以来,创造了每年近20万台的市场需求。可刘总想把它做成一个产业,目前不仅没有出现预期的销售业绩,没有达到每年160万台的销售目标,且所经营的省外地域,产品销售不畅,大量积压,导致员工士气低落,公司陷于资金周转不灵的境地。臭氧多功能净化解毒机是差异化产品,没有强烈的竞争对手,尽管国外的解毒机早已打人国内市场,但其每台3000元的价格让中国老百姓望而却步。刘总的解毒机从高档到低档,每台200——600元之间。虽然价格低,解毒机的质量与科技含量却很过硬,解毒机上的微电脑机芯,是国际上最  相似文献   

3.
贾可 《经营者》2013,(1):66-70,19
年销售超过20万辆,单车价格11.2万元,上汽乘用车创下自主品牌发展历程中的最快纪录和最高含金量。它意味着什么?过去的这一年,虽然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还是在下行道上,但是形势令人惊奇地没有恶化。2012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648.50万辆,同比增长6.10%,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85%,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0.38个百分点。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上述数据中,中国品牌轿车共销售304.96万辆,同比增长3.51%,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8.38%,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0.72个百分点。《汽车商业评论》认为,这两个市场  相似文献   

4.
一、冲突本源剖析 1.客户重叠 笔者认为这是造成冲突的本源所在.除非网络上卖的产品和线下渠道体系卖的产品的终端消费者能完全区隔开来,否则这种冲突必定存在. 2.价格冲击 这才是线下渠道反应激烈的本质.厂商通过网络渠道分销他的产品,即使销售不出去,也对产品和企业的品牌是有正面帮助的.可是,为什么线下渠道却对网络渠道有抵触情绪?问题的本质就在于,网络渠道销售的商品在线上售卖的价格比线下零售店的要便宜,约20%的差价足以让线下渠道产业链产生很大的动荡.同时,线上的低价销售也对品牌形像造成极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于斐 《经营者》2004,(8):151-151
<正>市场细分其实就是根据消费者对产品和营销组合的不同需求,把市场分割为具有不同需要、性格或行为的购买者群体,并勾勒出细分市场的轮廓。欧美国家,美国通用食品公司生产的咖啡牢牢占据着市场的领先地位,在各阶层人士中享有很好的口碑和销售上的最佳回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通用食品对旗下各种品牌的咖啡进行了准确的市场定位,  相似文献   

6.
小启     
8月1日出版的美国著名商业杂志《商业周刊》刊登最新一期的"全球品牌100强"的榜单上,没有一个中国品牌上榜。这个评选至今已有五届,而中国企业一直无缘排行榜。这似乎更进一步证实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同时也是国际品牌小国。在全球各大都市的高档百货公司、精品店中,并不难找到挂着别人的商标却印有“中国制造”字样的商品。许多人都为此感到疑惑:我们可以为别人生产优质的品牌产品,为什么就不能创造出得到国际市场认同的品牌呢?笔者认为,缺乏核心价值是中国品牌不能打响的主要原因。在如今这个品牌竞争时代,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的…  相似文献   

7.
如果你现在想买一台电视机,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广告,你能分辨出哪一个品牌更好吗?面对此起彼伏的降价潮,你能确定那个品牌的价格更合理吗?面对商场货架上争奇斗艳的商品,你能认定那个品牌的质量更优吗?一定很难!为什么呢?因为电视机生产厂家的生产技术水平都差不多,这种技术的趋同,导致了成本的趋同、价格的趋同、质量的趋同甚至是宣传手法的趋同。说得过分一点儿,  相似文献   

8.
某国有企业将一批单价0.88元的产品,以0.048元的“跳楼”价慷慨卖给一家民营企业,降价幅度94%,且造成的亏损通过少转销售成本的方式不在账中体现。这是为什么呢?让人看不清,象蒙了一层面纱。审计人员经过审计,果断地———  相似文献   

9.
如何成功跨越15万元的价格"天花板"?如何缩小与国际品牌的价格15%~30%的屏障区?品牌,对中国车企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坎儿。从产品布局来说,中国车企不可能永远靠着低价位的中低端产品,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进入中高端汽车市场是一个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选项之一。那么,如何成功跨越15万元的价格"天花板"?如何缩小与国际品牌的价格15%~30%的屏障区?如何使中国品牌产生"正"溢价,而不是"负"溢价?如何使自己的品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清晰的价值主张?如何使中国品牌具有良好的客户粘滞性——也就是留住客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北京的消费者黄先生告诉记者,他花1800多元买的空调,噪音比他弟弟家前年买的同一功率、同一品牌的空调噪音大很多,都是有着合格证的产品,为什么新产品还比不上旧的呢?这让他觉得非常郁闷。当记者了解了黄先生兄弟俩所买空调的价格和性能后,恍然大悟。原来两台空调虽然在品牌、功率方面一样,但性能相差很远。黄先生仅以产品合格证来要求产品的质量,是误以为合格证就是产品质量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经营者》2000,(1):23-25
<正> A房地产是特殊商品,这谁都知道。其特殊性何在?其主要在于商品房是最大的商品,几十万上百万的价格,不可能随意买卖,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中就有一个对商品房的认同过程。这是商品房开发、销售和推广环节中极重要的一个观点。有的楼盘品质相当不错,可是推广却不顺利,广告费花掉一二百万事倍功半。为什么?开发商以为我的东西是好东西,只要一亮相效果肯定不错。我认为这只看到了商品的共性,没有看到商品房的个性,在设计上,规划上,园林上虽然都有独到之处,但由于在卖期楼,由于开发商不是知名的公司,由于项目位置在人们的观念位置中不是一个高档视区,当你突然推出高档楼盘,会产生什么心理呢?逆反心理。在  相似文献   

12.
<正>品牌是最大的资本和力量,企业没有品牌不行。为什么这样说?以波司登为例,在7年暖冬的情况下,实现销售106亿元,产值118亿元,利税总额13亿元,上交国家总税收是全国服装行业第2名。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业绩,是因为我们的服装品牌有优势,尽管暖冬,品牌的威力是挡不住的。  相似文献   

13.
溽暑几场小雨,让榕城的空气变得越发潮湿,不少市民在收纳衣物时都喜欢放一些樟脑丸来防虫防潮。但是大多数市民不曾注意,在部分樟脑丸包装上所标注的"对二氯苯"是为何物。近日来,有关市售含对人体有毒物质对二氯苯的樟脑丸是否该继续使用的讨论众说纷纭,虽说此类樟脑丸是低毒产品,可是既然有毒为何还要在市场上销售呢,经常接触低毒会不会有害健康?民众对此是否知情?而在欧美市场,此类产品早已绝迹,为什么我们的市场里不使用无毒产品来替代呢?记者进行了深入地走访。  相似文献   

14.
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收紧酒类企业避税渠道。8月1日,税务总局制定的《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执行。这项新规规定:白酒生产企业销售给销售单位的白酒,生产企业消费税计税价格低于销售单位对外销售价格(不含增值税,下同)70%以下的,税务机关应核定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新规的出台将会给白酒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动呢?政府、企业、消费者,谁才是白酒税收调整的赢家呢?  相似文献   

15.
2005年,空调价格已在争论中,是涨 还是跌呢?争论就从这儿开始。 国内两大家电连锁巨头都发话了。 苏宁表示空调价格将上扬 11%,国美方面则说通过大采购订单的空调价格会下降10%-30%。两家对 2005 年空调价格的走势各执一词,但说话的背景却相同:2004年,钢材、塑料、镀锌板等空调产品成本价格大幅上涨,国家提出国内将不得生产、销售低能效标准空调。 两种声音还没有静下来,又有一种声音说,今年空调价格不会涨,也不会大跌。说话者是来自江苏另一家家电连锁企业五星电器,这也是五星第一次盯上这个热闹。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空调不仅价格…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兵不厌诈.对于商战如此激烈的市场来说,对于要想迅速突围的品牌,说成"商不厌诈"也不为过.因为系统的理论是死的,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掌握.但为什么成功的品牌还只是凤毛麟角呢?那是因为,市场是变的,品牌突围的智谋型的色彩是活的.所以我们不但要掌握成功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必须掌握一套成功的品牌突围思路,这也许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你相信这样的事情吗?每平方米53(10元,销售不理想,月销售额仅1000-2000万:每平方米7800元,平均月销售收入4000万,而且还创下最高单月销售5300万的业绩。为什么同样的产品不同的销售模式创造出的销售结果却是如此的不同呢?  相似文献   

18.
<正> 许多当老板的都有一个想不通的问题:自己的产品不论是在质量上、包装上、价格上、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上、广告上,还是在货架位置上、铺货率上、卖场包装上,都和对手难分高低,而且,自己也往卖场派驻了导购人员,可销售情况为什么就没有人家的好?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这其中可能涉及到某类型消费喜好人群的基数差异,铺货终端在位置及客流量  相似文献   

19.
在目前国内的汽车市场中,特别是在合资品牌企业,正在兴起一股新潮流,那就是多代车型同堂销售。一方面提升自身销量,另一方面打压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岌岌可危,但这种"同堂销售"的意图是什么呢?这是否会给国内消费者带来实惠呢?  相似文献   

20.
李绍卫 《经营者》2003,(6):37-37
<正> 据相关资料显示,欧洲品牌企业或产品的寿命一般在75年左右,而在中国,平均仅为2—3年。为什么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是产品不如人?市场不如人?还是中国的社会环境容不下长命的品牌?许多智者都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并且都提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据我多年观察,造成中国品牌短命的原因,产品和市场都是外因,而根本的内因是中国企业家本身的问题:浮躁和冒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