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辣椒是我国的重要蔬菜作物,早在明代末期就传入中国,但是关于其传播路线却未形成统一认识。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辣椒最先登陆于浙江一带,而后传入到长江中上游和云贵高原地区,并逐渐形成重辣区。辣椒在我国的选择性传播受到经济、自然环境、群体迁移等多方面的影响,而辣椒的传入也对我国的经济、文化、种植制度等多方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古代在粮食加工方面发明了不少机械,如磨、碾、碓、扇车、罗等,后来又发明了用水利作动力的水碓和水磨,这些机械效率高,应用广,也是农业机械方面的重要发明。  相似文献   

3.
宁波金柑东渡日本史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建国  林大盛 《中国农史》1999,18(1):97-101
金柑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宁波是重要产区。宁波金材是金柑属中最重要的栽培种类,传入日本后,对其金柑栽培产生很大影响。然而在日本和我国,对宁波金柑东渡的史实记述仍有多种看法,意见不一。本文根据有关文献与史实,对宁波金柑传入日本的史实进行了考证,确认其种类为金弹(FortunellacrassifoliaSwingle),传入日本时间为1826年。本文还较详细地记述了传入时的情景及当代日本宁波金柑的栽培状况。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农业管理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农业生产有近一万年的悠久历史,很早就有了十分丰富的农业经济思想,农业管理思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对鸦片战争以前的古代农业管理思想作一概要的介绍和评议。由于论述角度的原因,具体农业技术方面的管理不涉及。  相似文献   

5.
司飞 《中国农史》2006,25(3):117-126,116
对于传入我国的“外采作物”的历史考证的论著,大多都注重从现今的地域、时间范围为起点,沿传入时间、途径等方面追溯其栽培历史的源头,而忽略了对于历史时期地域范围变迁对“外来作物”这一定义划分的影响,同时对于这一作物与当地民间习俗的关系及其具体用途的方面的源流考证则相对较少,本文选取槟榔为例,以所掌握的古代文献记载为依据,并将其置于当时的一个地域和时间背景之下,对约定俗成的“槟榔为我国外采作物”的这一说法提出质疑,同时集中对其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民众使用中所呈现的“槟榔礼俗”的“啖槟榔”和“婚俗用槟榔”等方面作一个初步的源流考证,并旁及晚清时期槟榔与此地区的方言、歌谣、贸易等方面的联系状况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判词是古代司法官员审理案件的具结文书,反映了古代司法状况,治人与治法的相互关系。古代判词融情、理、法于一体,运用情感和道德的说理艺术,具有明显的伦理化色彩。透过中国古代判词所负载的法文化精神,揭示其基本特征,透视其现代价值,对建设民主与法制的和谐社会,革除我国现行司法判决文书刻板化、程式化的弊端,推动司法文化的改革和进步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瓜是重要的农作物和食物资源,因其与粮为辅,又多便于制作贮藏,不少品种还可利用隙地、棚架种植生长,在农业种植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瓜业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上古时代北方瓜业比较兴盛,在上古文献中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印迹。秦汉至隋唐时期,南北共同发展,甜瓜、瓠瓜、冬瓜、越瓜的种植比较兴盛,种植技术明显提高,品种信息急剧增加。五代、宋元以来,西瓜、丝瓜、南瓜等相继传入并迅猛发展,黄瓜的种植、食用明显改进,我们传统瓜业的品种结构基本形成。人们充分利用闲隙土地或空间见缝插针种植生产,发挥了积极的社会作用。甜瓜、瓠、冬瓜、越瓜、哈密瓜五种本土原有瓜种,黄瓜、西瓜、丝瓜、南瓜四种外来物种在历史上相继出现,不断丰富我国瓜业资源,构成了我国瓜业演进拓展的生动历史。  相似文献   

8.
柑桔是我国人民喜食的重要果品,远在战国时期柑桔就列为贡品。柑桔的贮藏是很重要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能久贮以及保鲜,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既有少量的贮藏,也有数量较多的贮藏,其中还有一些是很特殊的方法。约略可以归纳为十二种,条述如下。(一)绿豆贮藏法这是历史上记载得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就指出:“金桔产于江西,以远难致。”至京师汴京时“都人初不识”,在“明道景祐(1032-1037)初始与竹(指笋)俱至京师,“竹子(笋)味酸,人不甚喜,后遂不至。”可是因“金桔香清味羌,置之罇俎间光彩灼烁”,又如“金弹丸,诚珍贵也”。当时“都人初不甚贵”,其后“因温成皇后尤好食之,由是价重京师”。但是金桔很难贮藏,为此欧阳修特地介绍了其家乡贮藏金桔的方法,他说:“余世家江西,见吉州人甚惜此果,其欲久留者,则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鹿类资源及其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鹿类资源丰富,曾经是无处不有,史乘所见糜和鹿的记载,尤其予人以深刻印象。由于资料非常琐碎而且分散,笔者就见闻所及作了系统整理,当然很难使之称为完备,但大体可以看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对于鹿类资源的利用,一步步在扩大范围,而有关认识也不断地在随之深入——最初只限于直接的简单的利用,如食肉、衣皮、用其骨角,后来扩大到军事演习、以之入药、园林观赏等许多方面;从单纯的猎取,逐渐认识到应该大规模地予以圈围和小范围的饲养,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有实用的价值和生物学方面的意义,这种种成就我们应该引以自豪。  相似文献   

10.
辣椒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原产于美洲的辛辣作物辣椒,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辛辣饮食相结合,迅速替代了传统的辛香植物花椒、食朱萸等,并且作为一种蔬菜,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普及开来。本文重点考证了辣椒传入的时间、路径以及明清、民国直至当代辣椒在中国的分布和演进情况,对辣椒在中国传播的动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海上丝路与古代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缪祥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作为对外文化交流通道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许多优良作物、特产及先进的农作技术、生产工具。食品加工方法等通过海上丝路传入世界各地,在世界物质文明史...  相似文献   

12.
盐碱土是北方地区广为分布的低产土壤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在中原地区广袤的盐碱地上开拓垦殖耕作生息,在改良利用盐碱土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同时对盐碱土的形成和发展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中包括盐碱土形成规律、水盐运动规律、盐分垂直分布规律、瘠碱相随规律、植物耐盐性与生态地植物学知识等。这些知识不仅大大丰富了古代土壤科学的知识宝库,而且对盐碱土的改良利用也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在我国和世界土壤科学发展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刘翔 《中国农史》1993,12(2):48-55
本文大量引用地方志记载,分省区对明清两代各地烟草种植情况作了较详细的铺述。根据有关记载,排列出了当时的名烟及名产地顺序。对明清时期烟草生产的内部结构、生产关系、生产水平,贩运贸易及对农村封建经济的影响,烟草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等有关方面也作了若干讨论。利用新的考古成果,首次纠正了烟草传入中国的时间非传统认为的明万历年间,而是嘉靖至正德年间,携带传入者,也非传统认为的西班牙人,而是葡萄牙人,中国最早种植烟草的地区,非传统所说的台湾、福建两省,而是广西合浦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4.
烟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产于美洲的烟草,作为一种嗜好作物,明代传入中国以后迅速形成抽烟风气,随之烟草种植因其利润大于种粮而快速普及开来。本文考证了烟草传入中国的时间、路径及明清、民国直至当代烟草在中国的分布和演进情况,重点对烟草在中国传播的动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世界上人类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在这块土地上劳动和生息的世代人民,为我们谱写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历史本身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有三四千年,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几个阶段,中国财税的历史也同样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历程,在理财思想上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我国古代的某些理财思想,从维护封建统治、理顺财税分配、协调国家与农民、需要与可能等诸多关系出发,在各个时期的理财领域发挥了突出作用。学习和研究几千年来中国财政思想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农作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农业有近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国的农作制度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大致说来,我国的农作制度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撂荒农作制撂荒农作制,是我国历史上最初采用的一种农作制度。由于当时的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农业生产力水平极低,所以这种农作制是一种最低级、最粗放的农作制度。近人对民族学和考古学资料的研究表明:原始农业的农作制大致可划分为“刀耕农业”和“锄耕农业”两个阶段。刀耕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使用刀斧、木棒之类极其简陋的工具,实行“刀耕火种”,对土地的利用,一般是砍种一年之后撂荒,然后另垦新荒。刀耕火种的原始人,多营迁徙无定的生活,这一阶段相当于生荒农作制阶段。  相似文献   

17.
略论中国古代农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农书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初创时期、在北方发展时期、向南方普及时期、从高峰走向衰落时期等四个发展阶段,并论述了中国古代农书发生、发展及其衰落的历程和规律,分析其类型,探讨其特色,介绍其整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今后的整理研究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农具史分期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农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同志对古农具的起源、种类和型制作了较深的探讨。但对我国古代农具的特点、规律和阶段的划分却很少有人深究。人们仍然习惯于旧的分期法,即从横的方面把古农具分为若干大类,如刘仙洲先生的《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和周昕的《农具史话》;或从纵的方面以朝代的更替作为农具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如犁播的《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简编》等属于这一类。诚然,从横的方面可以研究中国古代农具自身的特点,从纵的方面可以研究它的发展规律以及在社会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把中国古代农具分为若干大类作横的研究是可以的。但以  相似文献   

19.
重农抑商是贯穿我国封建时代的一条重要的经济原则。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确立重农抑商,历经各个朝代,重农抑商不仅为我国封建时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却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主要表现在抑制我国经济、社会、意识形态和法治思想等方面。而这些表现在现代中国也能或多或少的看到些影子。本文以社会发展基本原理出发,探析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经济经济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和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中国古代国情相适应的农业经营思想,有的直到今天还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战国初,李惺在魏国为相时,作“尽地力”之教,是最早的集约耕作思想的表现。“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就是加强劳动强度,实行精耕细作,挖掘土地潜力,提高产量之意。汉代,通过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等方式,把精耕细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