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内蒙古民间,流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火仪式;而生活在青海海西及甘肃北部地区的德都蒙古人,则会在腊月二十到二十二间的某天祭祀火神。两地的祭火仪礼,展现出不同文化特点。居住环境的改变和城市化,使传统的祭火工具逐渐消失。为了延续和传承民族文化,个别蒙古族地区政府组织的公祭开始兴起。从家祭到公祭,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方式。  相似文献   

2.
历来分析祭祀仪式产生及其传承原因的文章很多,但以祭祀群体心理表现为视角进行分析的基本没有.本文则从祭祀群体的认知心理、服从心理、从众心理三方面对祭祀仪式的产生及其传承做简单分析.这有利于更加全面的了解祭祀仪式的产生和传承,以便对祭祀文化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传承与保护民间美术,要注重文化生态建设.文化生态的价值超越了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本身,却是民间美术产生的土壤.当前,民间美术文化生态,面临着可解读性模糊、传承主体弱化、文化自觉意识缺乏等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4.
城隍信仰是民间重要信仰之一,古代人民寄希望于城隍神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城隍祭祀逐渐上升为国家祭祀礼制的组成部分,而城隍庙作为每座城市的标志元素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以庙兴市,城隍庙发展为后来的商贸集会、戏曲杂技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庙会兴起,无疑带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本文就城隍信仰的兴盛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5.
“魔巴”是佤族社会中从事原始宗教祭祀的巫师,是佤族传统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对传承佤文化并推动佤族社会发展起过重大作用。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魔巴”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6.
"魔巴"是佤族社会中从事原始宗教祭祀的巫师,是佤族传统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对传承佤文化并推动佤族社会发展起过重大作用.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魔巴"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在云南阿昌族的祭祀及音乐中有许多地方与汉族的祭祀以及音乐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追根溯源是阿昌族的祭祀及音乐是源自在中国土地上占绝大多数的汉族文化,它们是汉族文化的又一分支和传承.  相似文献   

8.
明清以来,云南道教全真、正一两派与佛、儒及民间宗教相互融合,形成"三教融合",道教为主,佛、儒为辅的格局。文章以云南宣威民间道教的民间正一道祭祀死者仪式为例加以阐释,认为从传承的科仪与经文来看,均体现了三教融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杨 《魅力中国》2010,(3):317-317
民间民族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民间(民族)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和性爱等一切领域。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它们的踪迹。  相似文献   

10.
在文旅融合视角下,以畲族文化为研究主题,在了解畲族文化资源及其价值的基础上,分析畲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资源转化、产品同质化等三个方面的问题,畲族以其独特的风俗习惯、祭祀仪式、神话传说吸引着人们,利用文旅深度融合不仅能促进畲族旅游业的发展,还能促进畲族文化的传承。在新时代下,以文旅深度融合促进畲族文化传承,提出“完善区域基础设施,营造良好文化传承氛围”“加强文旅人才培养,为文化传承提供智力支撑”“理顺地区管理体系,打造生态民俗旅游”等促进畲族文化传承的路径与建议,为畲族旅游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汕尾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地区,毗邻珠三角地区和潮汕地区,在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等方面与这两大区域有诸多联系,但却不被其所包含,尴尬的地理位置使汕尾经济发展十分孤立。而这种"尴尬"的地理位置是自然、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给汕尾带来政策边缘化、交通建设落后和产业承接机会小等影响,汕尾应该明确其城市区域归属定位,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该文对广东农村民间茶文化729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后发现,广东农村民间茶文化建设更多地需要女性的参与,其独特的社会管理价值需要更多地呵护,其完好的传承与独到的创新能够促进广东新农村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包括农村民间茶文化在内的岭南文化走出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宁波通讯》2008,(9):I0001-I0001
象山祭海是象山渔区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和精神愉悦的祭祀活动,主要以祭神娱神、拜海为内容,以崇祀、演戏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祭祀文化活动。根据《象山东门岛志》记载和当代老渔民回忆,有了渔船就有祭海活动,说明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14.
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王店大装"是极具民间特色的一项中华传统技艺,它具有历史传承悠久、人文及社会价值深厚、观众认同感强等发展优势,但也存在人才短缺、资金不足、宣传不到位、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保护与传承措施不合理等问题.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通过完善民俗文化传承的法律法规、多渠道培养技艺传承人、挖掘新内涵开发新题材、利用新技术新平台传播"老艺术",为传统民间技艺构建了良好的发展生态,让"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芒,助力美好乡村家园建设.  相似文献   

15.
新疆维吾尔族农村存在多种形式的民间互助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补充社会保障的不足、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及生产发展、推动管理民主等作用。应当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种形式的维吾尔族民间互助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邰磊 《中国西部》2013,(28):74-79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汉、苗、侗、水、瑶、仡佬、土家等33个民族,总人口450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81.87%.州内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形成了以苗侗民族为主、多民族传统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原生态文化圈. 民族语言、节日、服饰、饮食、婚俗、歌舞、祭祀、建筑和民间文学、戏曲、体育、绘画、医药以及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这些文化品种多,空间分布广,具备民族性、民间性、农耕性、地域性、民俗性、娱乐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在现今民族大融合、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浪潮下,这些文化并没有被同化、被淹没,保存了世界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因,这都得益于在传承方式上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勇于创新,开创了一种新的保护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晋北赛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仪式剧,它曾经流布于山西省北部的许多农村。从赛戏漫长的历史流变中,我们可以看戏曲文化对它的面貌以及兴袁演变产生的巨大影响。艺术上的局限与赛戏文化土壤的改变造成了赛戏的衰亡,如今它已绝迹舞台,但它散落在民间的历史信息向我们透露了几百年前民间演剧的原始形态。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民间祭祀剧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保护传统民俗节日要坚持民间事民间办、原生态保护、活态保护、整体保护、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通过建立民间自行组织为主,政府倡导推动为辅的"办节"机制,将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有效地加以整合,加强地方特色节日文化挖掘和保护,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形式,传承发展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和培育现代节日文化相结合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9.
酉阳摆手舞     
土家摆手舞是以摆手为基本动律特征的祭祀性舞蹈,是土家人祭祀神灵、酬报先祖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融歌、舞、乐于一体,是酉阳土家族最大的民俗文化活动,已有千年历史。2008年,酉阳摆手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20.
郑雪峰 《理论观察》2022,(5):137-139
此次研究以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为前提,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改进对策进行了探究,旨在为今后我国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