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SWOT分析法为研究的基本框架,系统研究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的外部机遇与挑战和内部的优、劣势,综合分析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的现状和潜力,为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发挥更大拉动作用提供理论参考。武汉城市圈在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比较优势;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不够迅速制约了区域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重大机遇;但是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带来的竞争和武汉城市圈作为粮食主产区与快速城市化之间的矛盾是区域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2.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对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增长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针对城市圈内部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实现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山西省为研究区域,基于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地理坐标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通过分析两批示范村的空间位移特征,明确影响其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示范村在全省范围内的空间格局特征呈现为集聚型分布;两批示范村的极核区均集中在晋中地区和晋南地区,并于晋中和晋南地区形成集中连片;示范村的分布方向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偏移;资源禀赋、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均对示范村的空间格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2000-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借助ARCGIS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区分析、趋势面分析工具,对河南省108个县域的城乡收入比的空间差异和时空演化格局进行探究,并对其演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比值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集聚态势不明显;收入差异空间集聚明显,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南和豫东地区,呈"Y"字形分布,冷点区分布于豫中和豫北地区,并呈连片状;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四个年份,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分异格局明显,中部、北部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其他地区较高,且随着时间推移,总体城乡收入差距在减小。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异的空间分异规律既缘于豫西、豫南和豫东不同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也与中原城市群经济政策等密切相关。政策启示是县域经济今后应注重二、三产业的优化,发挥中原城市群区域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撂荒现象情况不断加剧,严重影响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逐步演变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本文以澄城县为研究区域,在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Google Earth影像提取撂荒耕地的规模和数量,对耕地撂荒率计算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澄城县耕地撂荒主要分布在冯原镇、王庄镇及赵庄镇等区域,耕地撂荒主要受农业收益低、农村劳动力不足及政策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撂荒情况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撂荒耕地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及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评价体系,运用DEA法评价城市圈2002-2012年土地利用效率,并对其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2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圈及其内部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趋势、周期、幅度及同期土地利用水平等都呈现出不同特征,但总体有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是动态变化的:投入方面,能源投入一直是主要因素,劳动投入过多限制了城市圈早期土地利用效率,而土地投入冗余已经成为重要影响因素;产出方面,经济因素作用依然重要,但生态因素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开始凸显;城市圈土地利用过程中应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土地供应面积,着重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收集具体数据资料,借助各类文献,剖析了武汉城市圈存在的总量增长,但是城市圈内各项服务内容比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医疗服务、社会保障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严重不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的现象,从理论上总结武汉城市圈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化问题在参与主体、财政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政策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具体探索出提高武汉城市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经济和制度相结合的路径,即以全面发展城市圈内的经济,消除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建立城市圈内纵横交错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政府的、区域的协同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体系;实现城市圈的社会政策的一致化。  相似文献   

8.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长期以来指导地区发展的基本方针,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引领和抓手.本文在科学合理地分析目前湖北省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势以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生态建设、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建设、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健全以及乡村振兴四个方面提出了湖北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建议,为"十四五"时期湖北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  相似文献   

9.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军  刘冰 《特区经济》2010,(4):199-200
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将有利于集中资源、要素、市场等规模优势,提高地区整体竞争力,建立区域分工与竞争的基础平台,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必须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开始。本文在介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并根据产业结构上存在的明显缺点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优化战略。  相似文献   

10.
比较优势理论与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泽宾  陈银蓉 《乡镇经济》2008,24(11):46-49
文章应用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城市圈土地资源配置问题。理论分析表明,按照区域间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配置土地资源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总福利水平。文章以武汉城市圈为例,研究了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武汉市、黄石市在非农建设用地利用上具有比较优势,黄冈市、成宁市农地利用上具有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分配非农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将是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本文基于1995年、2005年和2017年3期土地覆盖数据,利用景观指数、空间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山地城市土地利用的景观破碎化时空演变及驱动力。结果表明,城区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空间格局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城区道路附近破碎度高,农村林地与耕地交叉分布区破碎度高;因人类活动尤其是城市化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导致原有耕地和草地被大面积打破,破碎化程度增加,农村坡度较高区域因政策保护大面积退耕为林地,减弱了小部分区域的景观破碎化程度;人类活动和地形双因子的交互影响是山地城市景观破碎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邹亚丽 《科技和产业》2019,19(11):80-84
为了研究在新的经济战略格局中,中部地区经济逐渐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市域为研究单元,利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市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特征呈"U"型的演变趋势;区域投资水平是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河南和山西两省应根据自身特点合理优化经济结构通过各种产业协作促进经济发展;湖北省的地方财政支出政策有待改进和优化;湖南省需要合理优化市场规模和调整财政支出政策;江西省需要发展具有江西特色的经济产业和调整财政支出政策;安徽省应加强了财政收入对其区域经济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13.
谭静娟  罗伟  张修龙 《特区经济》2009,(12):195-197
依托区域经济圈建立的机遇和优势,建立区域旅游圈是许多地区旅游发展的共识。武汉城市旅游圈是在武汉"1+8"城市圈基础上提出来的,其范围跟武汉"1+8"城市圈一致。文章结合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基本特征,分别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建立武汉城市旅游圈旅游协作机制,政府要在政策、规划、利益、形象和融资方面发挥主导地位,同时企业也要从资源、产品、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方面加强协作和共享,以期对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因此,要深入开展统筹区域土地利用问题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实行差别化区域政策,  相似文献   

15.
《广西经济》2011,(6):21-21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与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城市构成的“1+8”区域经济联合体。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6.
杨念 《特区经济》2005,(7):81-83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是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加的过程。区域经济增长主要受区域内外生产和消费的影响,表现为一系列经济指标值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就业水平、人口规模等的量的增加,而最终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演进。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始终存在对经济增长产生制约的各种影响因素,如总供给、总支出、政府调控政策等。就总供给而言,因为供给方面的因素变动必然引发区域经济周期性波动。  相似文献   

17.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重庆市景观格局脆弱性评价模型,本研究结合空间自相关Moran’sⅠ指数分析重庆市2015年景观格局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探讨影响脆弱性强弱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低度脆弱区占比超过全市面积的50%,景观脆弱性整体较低;Moran's Ⅰ值为0.28,景观格局脆弱性空间分布具有相关性,呈现聚集状态;较高及以上脆弱区主要集聚在人类活动较活跃、各类景观交错分布的地区,低脆弱区主要分布于各类景观较连续分布、人类活动较少的地区;景观脆弱性与各影响因子间的灰色关联度值均在中度及以上,景观脆弱区空间分布与景观空间分布状况、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基于Arcgis10.2和Matlab分析工具,运用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对县域旅游经济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整体来看,冷热点分布集聚明显——热点区域集中于贵阳市及其周边、遵义市部分区域,冷点区域分布于远离市中心的偏远欠发达地区;局部看,县域旅游经济全局自相关呈现出微弱的正相关性。区域经济水平、客源市场、资源禀赋与区域旅游经济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是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以武汉为首的1+8城市圈之间的区域协作不断深入,然而在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现阶段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协调与协作程度还远远不够,存在协作机制不完善、协作主体不广泛等种种问题。本文在历史回顾与现实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考察武汉城市圈区域协作这一制度变迁,提出武汉城市圈协作制度变迁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制度变迁中次级行动团体发展不足,主要体现在数量、质量以及协作的主观意愿上,应对关键在于建立稳定有效的利益约束与激励机制以促进政府之外的广大次级行动团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唐莹 《特区经济》2012,(8):197-199
本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研究方法,利用武汉城市圈近几年的相关数据,对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效率进行评价。从评价的结果来看,"十一五"期间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效率不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转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提高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建立完善政策法规与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