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构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保护地是国之重地,自然之精华,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最好载体。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应该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中国探索创新与借鉴国际经验并重的原则,着力突出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天人合一的中国自然保护制度,应符合中国的自然地理、自然资源、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国情。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应该是开放性的,而不应搞成一个封闭的类型体系,要为未来创新和探索发展留下位置和空间。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应该科学划分自然保护地事权,合理整合规范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地法律制度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2.
自1982年国家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管理制度,确定了浙江省杭州西湖、富春江-新安江、雁荡山、普陀山等第一批4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通过近40年的努力,风景名胜区制度与体系逐渐成熟,在自然景观、名胜古迹保护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九大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2019年6月两办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整合优化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构建新型分类体系,实施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然保护地土地权属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权属问题是推进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目前,自然保护地土地权属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着自然保护地土地生态公益性的发挥.通过梳理和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地土地权属立法和管理实践可以发现我国自然保护地土地权属在立法、集体土地权益保护和管理实践方面存在着突出问题.立法机关应当通过立法明确相关主体在自然保护地土地...  相似文献   

4.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自然保护地实现有效保护管理的决定性保障。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在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设方面的改革探索经验,剖析了相关问题,并从法律、行政、市场等角度探讨了其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5.
2019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在自然保护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如何在此新体系下,对自然保护地各类资源进行科学、精细的分类管理?本文通过分析自然保护地的现状资源特征,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划入国家公园试点区范围,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系统实行统一管理、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本文介绍了浙江省开化县开展林地地役权改革试点,创新"保护地役权"登记工作的实践做法,使林地地役权改革在法律框架内形成了完整闭环,盘活了绿水青山,实现了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7.
利用大数据能对自然保护地进行综合运用,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自然保护地的生态、旅游、环境友好、文化等价值。目前,我国将大数据运用于自然保护地中的研究较少。由此,从传统自然保护地的政策、行业规范、管理、经济、信息化网络数据等方面分析了其在大数据方面运用的不足之处。并基于当下国家公园体制,梳理了自然保护地建设对大数据的需求。最后,从自然保护地的自然资源、潜在的自然保护地、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内部空间、生态安全等方面归纳了大数据在自然保护地建设中的作用,为我国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地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如何进一步细化与完善各类自然保护地的评估、分类与相关管理要求?本文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以下简称IUCN)保护地体系从分类方式、管理目标、管控要求、管理模式、覆盖范围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对生态补偿的要求,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通过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创新生态补偿方式、科学提高补偿标准、推进生态补偿立法、强化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等路径,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机制,为辽宁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中办、国办不久前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被普遍认为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保护进入深化改革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自然地保护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意见》出台,也使公众对自然保护地及其保护制度的关注与认知度随之大幅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地的关注,本质上是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关注。作为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特征和森林文化体系,从物质(经济)、精神、制度(习俗)3个层面选取22个指标,构建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3种不同自然保护地的典型形态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可以有效地评价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价值,继而明确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重点。最后,从提升森林文化资源质量、打造森林文化共同体、加强森林文化资源挖掘等方面提出提升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然保护地有效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笔者从理顺体制机制、关注宏观区域战略、聚焦自身科学规划3个方面,提出自然保护地有效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提出,目前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的研究主要从管理体制、法律问题、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与冲突、社区协调机制等方面展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存在只关注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的优势以及存在问题,对于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衔接研究不够深入、对社区协调机制片面关注国外经验忽略中国国情、一味追求高位阶法、追求"一区一法"忽视立法成本等问题。因此未来研究要更多关注国家公园与保护地衔接、中国国情下社区协调机制构建以及保护地法律完善、替代性解决机制效益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为保护地是通过法律和其他有效方式,特别用以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自然及文化资源的陆地或海洋。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的核心内容之一,保护地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看作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工具。美国1872年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黄石公园,拉开了保护地的序幕。美国拥有22.64亿  相似文献   

15.
2019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9〕42号);同年12月,浙江省委办、省政府办印发了《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包括风景名胜区在内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无疑,风景名胜区已成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然保护领域的历史性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类保护、分级管理、分区管控的"一统三分"体制设计,是构建新时期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核心内容。本文在系统阐述"一统三分"的内涵、要点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如何建立统一、规范、高效、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生态文明的核心载体[1],也是国土空间中一类大尺度的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紧密联系,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就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中的四个子体系与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由各级各类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组成,是优质生态产品的重要载体。当前,自然保护地范围内,普遍存在国有和集体两类产权主体,两者之间主要通过租赁、征收、特许经营等制度安排达成合作,但往往存在稳定性差、制度成本高等问题。在调研云南省普达措国家公园和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后,笔者试图结合自然资源资产  相似文献   

19.
建立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保护地管理也成为全球生态和环境研究领域的焦点。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得到1990-2020年间与保护地管理相关论文1083篇并进行可视化分析,主要内容有文献基本特征、研究能力、知识基础与研究热点等。结果表明:(1)保护地管理领域的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呈上升趋势,保护地管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是该领域研究的主流学科,《海洋与海岸管理》是发文量最高的期刊,《生物保护》是最具影响力的期刊;(2)不同国家或机构在保护地管理领域的研究实力有所差异,美国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其研究强度和学术影响力也有较大优势,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是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机构;最知名的作者Hockings也来自澳大利亚;(3)在保护地管理领域,具有高被引频次和高中介中心性的10篇论文发挥了关键的演变和推动作用,对后续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4)关键词聚类分析表明,保护地管理领域热点问题主要围绕共同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种群、森林、海洋保护等方面展开;(5)关键词爆发分析表明,保护地管理领域的前沿问题主要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地治理机制及效果、共同管理影响评估、保护绩效指标构建与评价和保护地管理挑战探究等。最后,探讨了全球保护地管理研究对于中国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的背景下,探索自然保护地事权清单背后的理论逻辑和判定方法,为协调自然保护地管理过程中的发展与保护、中央和地方两类重要关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从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公平兼顾原则和政府纵向间约束机制三类理论出发,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方法,明确了自然保护地委托代理机制和权责。研究结果:(1)自然保护地委托代理机制面临治理对象复杂、治理范围难界定、利益主体多元的三重特殊性。(2)兼顾效率、公平和稳定原则,按照“职责判断—效率评估—公平界定—风险衡量”4阶段的事权判定流程,可实现了事权的清晰划分。(3)形成涵盖中央事权58项,共同事权75项,地方事权39项的自然保护地委托代理的事权清单。研究结论:充分考虑自然保护地的本质特征、功能价值与治理难点,明确各类公共物品供给职责,规避民众统治风险和地方代理风险,实现效率最优决策和治理公平,是自然保护地委托代理机制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