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发现中国股市存在博彩(投机)溢价,且无法为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解释。尽管在组合构造期内,博彩型股票存在显著溢价,但组合的超额收益会迅速消失,并未给投资者(或投机者)带来持续的财富效应。基于知情交易概率测度,我们进一步发现中国股市的知情交易者驱动(或引发)了博彩型股票溢价;在组合构造后的月份,并没有明显的知情交易者存在,这意味着知情交易者在基于私人信息获利之后,那些随后进入市场的投资者(动量交易者)无法获得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理论角度对不同信息结构下的市场定价效率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设置13组不同信息结构的实验来验证信息对称是否是市场有效定价的充分或必要条件,私有信息的不同含量是否会对市场定价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理论上,定价效率最优并不在信息完全对称的市场信息结构下出现,而是当私有信息拥有者的占比达到一定比例时出现。也就是说,理论上私有信息在市场中是具备一定的定价效率的,定价效率的高低与非私有信息拥有者的占比、对交易信息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等因素有关。在本文的实验中,表现为随着市场中私有信息拥有者占比的增加,市场定价效率先是提高,当达到一定极值后,信息效率又会逐渐降低,即形成一个倒U型波状走势。  相似文献   

3.
基于Easley、Hvidkjaer和O'Hara的序贯交易模型与PIN (Probability of Information-based Trading,基于信息的交易比率)指标对我国股市知情交易情况进行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股市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2)由于知情交易者利用坏消息的能力有限且流动性交易水平较高,我国股市知情交易比率并不太高;(3)知情交易比率与后续期间股票收益率的负相关性,表明我国股市中市场操控型知情交易比较严重.因此,我们认为应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降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确保流动性投资者参与股市的积极性;在引入做空机制时应慎重考虑和综合权衡,避免不适当地增加流动性投资者所承担的逆向选择风险水平,降低股市的流动性供给和风险分散功能;证券市场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异常交易活动的监控,加大对市场操纵行为的打击力度,以确保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EKOP模型,从机构投资者资金流向的角度,对上市公司在信息公告前后知情交易行为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知情交易行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公告期间普遍存在,在信息公告前期最为严重.机构投资者资金流向的变化对知情交易概率具有显著的影响,超额收益与机构投资者资金流向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机构投资者资金流向对知情交易概率和超额收益都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揭示了机构投资者是知情交易行为主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相似文献   

5.
苏冬蔚  麦元勋 《经济研究》2004,39(2):95-105
流动性与资产定价是目前金融研究的热点之一 (O’Hara,2 0 0 3 )。本文通过检验交易频率零假设和交易成本备择假设 ,深入分析我国股市流动性与资产定价的理论与经验关系 ,发现 :我国股市存在显著的流动性溢价 ,换手率低、交易成本高且流动性小的资产具有较高的预期收益 ;产生流动性溢价的原因是交易成本而不是交易频率 ;与国外股市相似 ,小企业收益率高于大企业 ,价值股收益率高于成长股。因此 ,我国股市并非令人无法捉摸 ,流动性、规模和价值效应都是资产定价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3~2008年间发生大宗股权交易的非流通股协议转让事件124起作为样本,就我国上市公司两权分离度等因素对控制权私有收益获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私有收益成负相关关系;两权分离度越高控制权私有收益也越高,终极控制权对私有收益的影响并不显著的结论.丰富了我国控制权私有收益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上海股市投资者每笔的委托和成交数据,分析信息不对称环境下机构、大户和散户的交易行为特点。从研究结论来看,大户是上海股市中最为知情的投资者,其交易行为不但会影响随后的股价涨跌,也会影响到散户的交易决策;散户则扮演了噪音交易者的角色,其频繁进行的大量交易为大户和机构无偿提供了流动性;机构并不采用趋势交易策略,但在交易决策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羊群行为。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中国开展融券交易四年来的股市交易数据,探讨了卖空交易对股价信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卖空交易有助于加快股价融入市场公共信息和个股盈余信息的速度,从而提升股价的信息效率和降低盈余公告后股价盈余漂移程度.本文研究为确认卖空交易提高了市场的定价效率和促进了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提供了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9.
基于投资情绪的中国股市暴涨暴跌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股市暴跌暴涨现象较为突出,投资者情绪从股市的交易主体角度反映了投资者对股市未来收益的预期.从投资者情绪入手,对股市过度波动现象、原因作了相关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个人投资者交易行为研究——来自台湾股市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台湾股市数据,主要研究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参照Kaniel et al.(2008)构建了个人投资者交易不平衡性指标─净交易,以反映投资者股票交易的强度。采用这种交易不平衡性指标来构建投资组合研究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首先研究个人投资者交易和股票的收益之间的动态关系从而分析投资者的交易策略,然后研究个人投资者净交易的收益预测能力从而分析个人投资者交易的信息含量。本文研究发现:台湾股票市场的个人投资者采用负反馈的交易策略,并且个人投资者在交易中表现出很强的处置效应;个人投资者在交易中的信息含量不足;个人投资者交易中的盈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过度反应和价格冲击。文章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证券市场风险收益特征的行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收益具有以下特征:(1)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所揭示的风险收益关系在我国股市并不显著。(2)我国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占整体风险的比例较高。(3)从趋势上看,无论个股还是行业系统性风险占整体风险的指标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些特征根源于我国特定的投资者结构以及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特性和对私人信息的偏好特性。因此,投资者应针对上述特征,在集中投资、反向交易和降低交易频率等方面调整交易策略,提高投资收益率。  相似文献   

12.
全流通作为现阶段中国股市结构调整的核心,对股市整体收益有负面冲击,然而调整越早,负面冲击越小。交易税费、公司分红和新筹资金对全收益率的贡献随着全流通的推进有所变化,但是新筹资金对于收益分布始终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用交易金额和换手率来度量股票的交易活动,并用它们的标准差、变异系数反映交易活动的变化,本文通过构造投资组合与进行Fama-Macbeth多元回归等方法对中国股市所有A股股票的预期月收益率与交易活动及其波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控制影响股票收益率的其它因子与否,A股股票交易活动的水平与波动性均与股票的预期收益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商业团购是目前占主导地位的网络团购模式。本文在分析商业团购含义和特点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商业团购交易定价的特点,认为商业团购的定价具有折扣较大、价格恒定及信息对称的特点;然后分析了影响商业团购交易定价的七种主要因素,包括供应商的成本大小、供应商团购的目标、团购网站的谈判能力、该地区竞争者数目、该商品或服务潜在消费者数目、商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程度、该地区市场细分程度;最后利用多因素需求函数、多厂商联合定价的Bertrand竞争模型和决策收益矩阵给出商业团购交易定价的三种策略:需求定价策略、边际成本定价策略和目标导向定价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自2007年6月1日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的公开市场交易行为。本文的结论表明,在实施了内部人交易监管法规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人依然能够利用私有信息在二级市场上赚取超额收益。当内部人购买或出售公司股票时,股票市场都会出现异常反应。而这些超额收益的大小直接受到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企业是否为国有等因素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越差,则内部人赚取的超额收益越多。依据上述结论,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有信息披露机制决定了季度内基金投资行为不可观测,这导致了基金及投资经理的委托—代理行为,强化了基金短期炒作和投资风格轮动动机。本文借鉴Kacperczyk、Sialm和Zheng(2006)定义的"收益差值"指标,用以衡量基金的活跃交易收益及隐含成本,采用拓展的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对30只股票型基金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收益差值"指标对基金超额收益贡献明显,进一步采用市场周期虚拟变量说明基金交易活跃程度呈现周期性趋同变化,这种周期性变化加剧市场波动,其内在根源在于现代金融理论中资产定价理论假设与投资者行为的背离。  相似文献   

17.
在电子指令驱动的交易制度下,中国股票价格、市场深度、知情交易概率、信息冲击、股价波动和买卖指令的不平衡性,都是影响隐性交易成本的因素;中国股市流动性、波动性和有效性,都对隐性交易成本产生影响,即流动性差、有效性低、波动性高会导致隐性交易成本增大.这一结论从实证上得到了验证.因此,隐性交易成本是衡量股票市场运行效率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我国股市流动性与执行成本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股市的交易制度、流动性和执行成本,深入分析A、B股价差形成的原因,发现:(1)A、B股之间存在显著的信息不对称,B股投资者具有较大的信息搜寻成本,导致其知情交易者执行成本高于而流动性低于A股;(2)投资者对B股交易要求较高的风险报酬,因此B股的买卖价差大于A股;(3)在B股对境内投资者开放前后,A、B股买卖价差的特征没有显著的不同;(4)倘若控制住执行成本中普通交易者对知情交易者所要求的风险补偿,A、B股买卖价差的区别就消失了。因此,本文认为:证券市场投资主体的结构变化不是影响流动性和买卖价差的主要因素,在目前形势下,政府应在B股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并加强交易监管,才能提高B股的流动性并降低其执行成本。  相似文献   

19.
股市的价格或收益虽然不可预测,但收益的波动性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预测性。波动性预测并不能像收益预测那样带来直接的盈利机会,但它对投资者判断市场风险状况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资产定价、制定交易策略、构建投资组合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沪深300指数的实证分析,证实我国证券市场波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预测性,模型的预测都能超越随机游走。但模型的复杂程度未能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简单的指数移动平均模型和异方差自回归模型不仅不差于其他模型,反而具有更佳预测效果。当然上述结论仅限于所选样本,是否具有普遍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许多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反向策略在短期内获利性较为显著,而动量策略在长期内可以获得超额收益,即中国股市具有短期反应过度和长期反应不足的双重特征。这一现象不仅动摇了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而且对现有的行为定价理论模型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本文尝试从投资者情绪和投资者异质性两个角度对这一异象进行解释。研究发现,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或低落)阶段,市场更容易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对于不同类型的投资者,他们的信息反应模式也不尽相同,各自主导了市场在短期内和在长期内的整体表现。这一发现为中国股市在市场非理性反应上所呈现的独有特征提供了很好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