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余欣 《中国金融家》2006,(7):90-96,F0003
“为政与民同后乐,难得浮生半日闲。”2006年6月25日,一个洋溢着温暖和喜庆的周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夫妇和金融界部分行长金融家,利用休息日应邀来到中国金融家杂志社做客,大家欢聚一堂,闲话家常,共叙友情,回首往事,憧憬未来。还为中国金融家杂志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中国金融家》杂志越办越好,真正让《中国金融家》成为金融家的“家”。  相似文献   

2.
“虽然今年两会我只带来一个提案,但意义重大,我希望通过《中国金融家》杂志将它全面地展示出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原行长马经言语间让记者甚感亲切,“这个提案就是支持横琴新区建立粤港澳金融共同市场试验区。”  相似文献   

3.
马腾跃 《中国金融家》2009,(10):230-232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共和国同步,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银行的地位、规模和影响力都产生了巨变,而这之中,老一辈金融工作者亲身的工作经历、经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此,《中国金融家》杂志邀请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原行长、中国民生银行原行长蔡鲁伦,请其介绍自己所经历的金融风雨以及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2007年1月24日,黄志伟辞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行长职务,走马上任江苏银行董事长兼行长。对于从大银行到小银行这种环境转换带来的挑战,黄志伟有太多的感触。犹记2008年记者初次采访黄志伟时,他曾坦言:“起初很大程度上我是不适应的。从一个专做大项目、大企业的银行,突然转到这样一个环境里,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相似文献   

5.
光阴如梭,岁月如歌。回眸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历史,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光辉历程。三十年,历史长河弹指一挥问,让每一个浸润其中的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6.
《中国金融》2006,(18):107-108
1950年 10月《中国金融》杂志创刊,迈出了新中国金融新闻出版事业的第一步。由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编辑室负责编辑出版工作,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交流金融实际工作经验。首任主编为杨培新。  相似文献   

7.
在一片祥和的春风中,我们又迎来了2012年两会。作为《中国金融家》杂志的老朋友,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银行董事长闰冰竹在会议间隙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他在向记者阐述今年部分提案和对时下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看法时,还与记者一同回顾了他任全国政协委员五年来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金融家》2014,(10):10-10
金秋十月,色彩斑斓。《中国金融家》新一期杂志也以新的姿态呈现在您的面前。多少年来,我们始终孜孜不倦求新求变,力求杂志精品化,相信读者朋友们有所体会,而这次则更为深切。这一刻,我们特别想与您一起聊聊杂志在当下的"新"与"变"。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再次欣赏2006年杂志封面,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容,又一次让我们感动不已,又一次让我们无穷回味。在深深的感念中,每一个人都有段鲜活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演绎一段精彩的传奇:王明权、李若谷、“两会”金融界妇女代表委员、羊子林、金融系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贵鲜、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金融家、唐双宁、“欧元之父”蒙代尔教授一家、苏宁、成思危、刘仲藜,他们有红色金融的奠基者、金融界的泰斗、政策制定者,也有来自基层的劳动榜样和为人民呼吁奔走的实干家。他们的理想、他们的追求、他们对金融深深的爱、他们对生活生生不息的热情,让金融园地更加春光灿烂,为共和国锦上添花。就让我们在回眸中再次为他们喝彩吧,就让我们在感动中深深为他们祝福吧!当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我们知道,又有多少精彩,在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10.
杨培新 《中国金融》2006,(18):34-34
《中国金融》杂志创办于1950年,到现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最难得的是“中国金融”杂志不仅历史长,而且还与时俱进。不仅保持政策性、指导性的特点,而且增添了知识性的内容;还介绍了蒙代尔、斯蒂格利茨等一批国外学术专家的观点。我衷心祝福这份刊物越办越好,为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  相似文献   

11.
史蔓丽 《金融博览》2009,(13):64-65
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在包头县地下工作时,在陕甘宁边区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里,他都曾留下过奋斗的足迹。他把自己的一生与银行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才智.为崇高的革命金融事业奉献了一生。他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乔培新。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金融》2006,(18):44-44
在秋风送爽的日子里,《中国金融》杂志迎来了总第600期出版,在此谨表示热烈的祝贺! 56年来,《中国金融》杂志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服务于新中国金融事业的改革发展.与之共同成长、壮大。特别是近年来,《中国金融》杂志不断开拓进取,以“大金融、宽口径、全方位”的宣传视野,打造金融媒体品牌,成为广大读者的好参谋、好助手,是国家开发银行等各金融机构员工十分喜爱的刊物。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再次欣赏2006年杂志封面,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容,又一次让我们感动不已,又一次让我们无穷回味。在深深的感念中,每一个人都有段鲜活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演绎一段精彩的传奇:王明权、李若谷、“两会”金融界妇女代表委员、羊子林、金融系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贵鲜、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金融家、唐双宁、“欧元之父”蒙代尔教授一家、苏宁、成思危、刘仲藜,他们有红色金融的奠基者、金融界的泰斗、政策制定者,也有来自基层的劳动榜样和为人民呼吁奔走的实干家。他们的理想、他们的追求、他们对金融深深的爱、他们对生活生生不息的热情,让金融园地更加春光灿烂,为共和国锦上添花。就让我们在回眸中再次为他们喝彩吧,就让我们在感动中深深为他们祝福吧!当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我们知道,又有多少精彩,在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14.
《中国金融》2006,(18):42-43
衷心祝贺《中国金融》杂志创刊56周年并发刊600期! 《中国金融》杂志是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而创刊、成长起来的。长期以来,《中国金融》杂志始终站在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前沿,以“高端权威、高层读者、高效传播”为宗旨,承担着传播党和国家金融政策的重要任务,通过解读金融方针政策,反馈金融政策执行情况,研究实际金融问题,服务金融改革和发展,成为我国金融界具有较强权威性、政策性、指导性的刊物。  相似文献   

15.
洪虹 《中国金融》2006,(18):31-31
我与《中国金融》杂志的第一次接触,要追溯到24年前的1982年,当时我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分行,从事金融研究工作。那时国内的金融研究工作刚刚开始复苏,加之信息不畅,可供学习和参考的资料寥寥无几,真可谓“一纸难求”,而《中国金融》杂志就是我所在部门当时屈指可数的几种参考资料之一。当时是《中国金融》杂志再度复刊三周年,杂志以其主题紧扣宏观政策脉搏,金融理论与实践并重,写作文风清新朴实,成为我们竞相传阅的“宝典”。  相似文献   

16.
17.
“去年9月在上海国际金融衍生品论坛上,我曾经说过希望和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推动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时隔一年,我欣喜地看到,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经呼之欲出了。中国金融期贷交易所已经在上海成立,预计年底前后可以开展交易。”  相似文献   

18.
当我们再次欣赏2006年杂志封面,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容,又一次让我们感动不已,又一次让我们无穷回味。在深深的感念中,每一个人都有段鲜活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演绎一段精彩的传奇:王明权、李若谷、“两会”金融界妇女代表委员、羊子林、金融系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贵鲜、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金融家、唐双宁、“欧元之父”蒙代尔教授一家、苏宁、成思危、刘仲藜,他们有红色金融的奠基者、金融界的泰斗、政策制定者,也有来自基层的劳动榜样和为人民呼吁奔走的实干家。他们的理想、他们的追求、他们对金融深深的爱、他们对生活生生不息的热情,让金融园地更加春光灿烂,为共和国锦上添花。就让我们在回眸中再次为他们喝彩吧,就让我们在感动中深深为他们祝福吧!当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我们知道,又有多少精彩,在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19.
《西南金融》2005,(3):1-1
2004年12月7日,《金融时报》刊发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同志在“经济学50人论坛”所作的《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的报告,将生态概念引中到金融领域。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欣赏这幅十四年前的照片,《金融时报》原总编辑杨其广先生向我们讲述了照片的来历和照片里的故事:1992年四月的一天,时任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李贵鲜带领金融系统三峡考察团,来到古城奉节进行实地考察,在明媚的阳光里,正赶上当地学校组织小学生们春游,看到一群活泼可爱、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们,在草地上尽情享受春光,拥抱着美丽的大自然,李贵鲜不由停下了脚步,被孩子们的纯真、朝气、欢乐所感染,也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他高兴地走进孩子们中间,仿佛在寻找着自己儿时的影子,仿佛在品尝童年时代的快乐。这时,杨其广总编辑轻轻按下快门,拍摄下这历史性的一刻。至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