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魏雅华 《经济》2004,(10):10-10
我到小区的邮电所寄信,邮电所的工作人员将信朝秤上一放,说:过了。我一看指针,说:还差1克。他说:还没贴邮票。我说:贴上邮票刚好。他说:还有浆糊呢。我将邮票贴好,一称,秤的指针端端正正地指着20克,正好。我指给他看,他不作声了。那目光却怪怪的,我便觉得不好。第二天下午,我在我的邮箱里发现,果然那封信上贴上了个欠费的条子,退回来了。盖的是地区邮局的章子。地区邮局很远,我没法去复秤,便只好撕了那已盖了戳儿的信封,(我怕再退回来,多花邮费事小,耽误了事事大。)另写一信封,再贴好1.60元的邮票,重寄。为了这1克,我寄一封信花了三封信的钱…  相似文献   

2.
最近,到邮局寄两封平信,拿出一元钱买两张邮票,营业员把钱又推了出来,冷冷地说:“两张一元六角”。我听后,稍一犹豫:“又涨价了?”里边顿时有些不耐烦:“你到底买还是不买”。买,而且必须要买,否则,我的信如何寄出去呀,因为寄信只能上邮局,我立即掏出6角钱...  相似文献   

3.
我的一位中学同学,1992年从单位下了岗。他曾经摆地摊卖过菜、卖过日用小百货,收益都不理想,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在摆地摊的过程中,他发现卖旧书的生意不错,特别是在一些大专院校附近,一些虽然旧却有学习价值和阅读价值的教学参考书、文学书籍以及言情小说之类卖...  相似文献   

4.
美国9·11事件震惊了全世界,美国邮政总局在事发后,为保证邮件的正常投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以最快的速度安排了9·11邮票的设计和发行。9·11实寄封受宠 集邮者通过对邮票、邮戳、实寄封的收藏和研究,可以考证出许多历史上的细节。尤其是那些貌不惊人的实寄封,往往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因此具有不凡的身价。 对刚刚发生不久的 9·11事件而言,现在正是集邮者收集实寄封的时机。有哪一些实寄封值得收藏呢7来自行家的说法是:几信封左上角印有“世贸中心”英文字样,盖有纽约9月 10日邮戳的实寄封,不论是帐单或广告信…  相似文献   

5.
维克里的二级密封价格拍卖机制。 设想你有一件古董要卖,但不知道谁愿意出最高的价格。如果你去问每个人愿意出多少钱,他们一般会撒谎。解决的办法是让每个人把愿意出的价格写在纸上装入信封交给你,所有信封打开后,出价最高的的人得到那件古董,但实际支付的价格以出价第二高者的出价为准。  相似文献   

6.
一张桃子形的面孔上,嵌着两颗闪着金光的眼睛,似乎在打着什么主意。那小小的鼻子又塌又扁,鼻子下面有一张尖尖的大嘴巴。一身棕黑色的毛,仿佛是件毛皮大衣,披在它身上。没错,你看到的正是一只猴子,但是这只猴子被印在了红色底儿的邮票上。1979年的一天,在艺坛大师黄永玉的家中,他的学生——国家邮政总局前总设计师邵柏林前来拜访,并邀请他设计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套生肖邮票——“猴票”。  相似文献   

7.
用智慧赚钱     
李玲 《大陆桥视野》2005,(11):78-78
近日有幸读到一篇短文,文中提到:有两个青年人一同去开山,一个把石块砸成石子料运到路边卖给建房的人;而另一个则直接把石块运到城市,卖给城里的花鸟商人,因为这儿的石头奇形怪状,他认为卖重量不如卖造型,结果前者卖十车赚的钱还不如后者卖一车赚得多。几年下来,卖怪石的青年人成为村里第一个盖起大瓦房的人。  相似文献   

8.
最近,笔者替在澳洲做生意的一位亲戚办货,去了几次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在上海七铺路10元买3双的白色棉运动袜,那里卖7角;100支装的双头棉花签在上海家乐福大卖场卖1.2元,那里卖o.19元……义乌的市场之大,任你开着汽车1-4楼一圈一圈地兜,常常会迷路。市场还在拓展,一期、二期、三期,一期比一期规模更大。商铺还是不够,每次都是抽签入驻。卖100根牙签只赚1分钱,一个姓王的商贩,每天批发牙签10吨,  相似文献   

9.
詹国枢 《经济月刊》2013,(10):10-10
近日有媒体曝料,进口豪华车虽在国内卖得挺贵,国外却非常便宜,如“路虎发现4”,国内售价高达189万元,国外只卖52万元;“奔驰350”,中国卖139.8万元,国外卖50多万元;“奥迪Q7”,中国卖140万元,国外仅售40多万元……粗粗一算,价差竟达两三倍之多,一辆车竞贵了上百万元!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1989,(2)
<正> 活期储蓄。1元开户,多存不限,邮局发给存折,凭折取款,开户后可随时存取。结算利息每年一次,利息并入本金计息(元以下尾数不计利息)。未到结息日清户时利息算至清户前1日止。整存整取定期。10元起存,多存不限,存期分为半年、1年、3年、8年,一次存入,邮局发给存单,到期凭单一次支取本息。若储户因急需,可提前取款,利息按实际存期计。  相似文献   

11.
回首改革开放的第一批余业家,会发现大多数已经消声匿迹,看上去老实的赵章光,却依然有他的一席之地。赵章光还是相信最古朴的口口相传,他说:“不管卖什么,最后靠的就一条:你的产品真正有效。”  相似文献   

12.
佳士得拍卖行去年五月二十七日在新加坡首次举行一项单项拍卖会,拍卖的是1991年逝世,曾任泰国皇家空军中队长、工业部副部长及泰国总理府秘书长的PRAKAIPET INDHUSOPHCN所珍藏的邮票珍品五百多项。 INDHUSOPHON是泰国知名的集邮家,他经过二十多年精心收集,收藏了一批暹罗王国邮票史上最珍贵的古典邮票和实寄封。在国际邮票展览会上曾屡获殊荣,曾分别获九次金奖及两次  相似文献   

13.
一、合成塔结构简介发生泄漏的尿素合成塔是由南京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化工机械厂制造,塔内径1600mm,高35840mm。该尿素合成塔(图1)主要由上下封头、12个筒节、出料管和进料管组成。筒节由外至内分别有15层8mm层板、12mm第一块层板、6mm的盲层板和8mm的衬里板包扎而成,层板材料是16MnR,衬里材料是改良型尿素级316L不锈钢耐腐蚀层。因筒节问环焊缝是耐腐蚀的薄弱地带,又特别增设了环焊缝盖板,盖板与衬里采用角焊连接,为了及时发现角焊缝泄漏,在环型盖板外侧上下分别开了深5mm、半径6mm的环型沟槽,  相似文献   

14.
久闻邮票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市民股票”,一直对此很好奇。想想股市的风起云涌,一张屏幕主宰着生杀大权,那么邮市究竟如何呢?有人说邮票虽没有股票风险大,但玩的就是行业知识,果真如此吗?我算不上“邮民”,但从上初中起就有一种习惯,把见到的好邮票收集起来,偶...  相似文献   

15.
势利的历史     
陈远 《环境经济》2009,(12):65-66
有个人,在近代史上,大大有名,妇孺皆知。历史老想把他绕过去,可惜的是,他是近代史上绕不过去的人物。 卖个关子,不说他是谁,先来一个排除法。  相似文献   

16.
近来有不少报章质疑邮票投资在邮币卡市场的龙头地位,他们将近几年来邮票、钱币、磁卡的投资收益率相比较,一段时期磁卡主导邮市的观念占据上风,而有人又认为钱币投资将主宰邮币卡市场。随着新邮的连年打折,邮票投资真的已成丑小鸭了吗?笔者却认为:邮老大的地位无可替代。 自大清邮政开办以后,1878年7月,伴随着大龙邮票的发行,集邮活动随之产生。百余年来,中国邮坛先后涌现李辉堂、周今觉、王纪泽、陈复祥、张包子俊等一批杰出的集邮家,邮学家和著名的邮商。早在1879年6月13日,上海《申报》便刊登出收买邮票的广告…  相似文献   

17.
里风 《经济视角》2008,(11):24-28
1986年.在福建省一个普通的海滨小镇陈埭,有一位16岁的普通少年丁志忠,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去首都北京闯荡一番。攥着1万块钱,丁志忠走遍了小镇上的所有鞋厂,挑出600双他认为最好卖的鞋,乘汽车去福州,花48元买一张去北京的火车票。  相似文献   

18.
台湾总统马英九说,最近有政治人物说他没能力出卖台湾,“这句话说对了”。他可以卖水果、卖石斑鱼,“最没能力做的就是出卖台湾”。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革”时期的珍邮《全国山河一片红》,市价已达面值(八分)的100万倍以上,专家预测,该邮票的新价格可能已超过10万元人民币。“一片红”在28年前停售的原因,“台湾省未涂红”的观点流传至今,似乎已成定论,但最近北京一位记者独家采访了与邮票停售有关的当事者和见证人之一的中国地图出版社陈潮先生,真正揭开“一片红”停售的秘密。 陈潮表示,“一片红”因台湾省未涂红而停售是一种误传。以下是他的讲述: 1968年11月24日,我下班路过北京白纸坊邮亭,查询是否有新发行的邮  相似文献   

20.
事实上,很多成功的CEO在他们的早期生活中都从那些街头小贩身上吸取过有价值的知识。例如,台湾著名企业家施振荣的少年时代充满坎坷。父亲在他3岁时就因病去世,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为了谋生,母亲卖鸭蛋、文具,织毛衣,甚至一度摆起槟榔摊。施振荣成功后,不止一次提到他童年时卖鸭蛋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