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积极稳妥地组建邮储银行分支机构,彻底分离邮政储蓄与邮政业务。首先,实施邮政储蓄与邮政业务在财务上分开,分账经营,独立核算,在明确各自的盈亏状况后再并账补亏。邮政业务中普遍性服务业务和竞争性业务也应实行分账核算,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邮政普遍性服务业务中的政策性亏损情况,从而为邮政储蓄分离后财政向邮政部门补亏提供数据参考。当条件成熟时,  相似文献   

2.
对邮政储蓄业务和邮政业务实行分账核算,主要是全面、真实、合理反映邮政储蓄机构的经营过程和成效,促进邮政储蓄机构建立邮政储蓄业务账务管理、财务收支、档案管理等体系.并着重建立风险分析和预警体系。最近我们在对某省邮政局邮政储汇局邮政储蓄分账核算工作的调研中发现,邮政储蓄分账核算使邮政储蓄从业人员成本效益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提高,为邮政储蓄体制改革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2005年国务院第99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邮政体制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决定组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按照该《方案》要求,邮政储蓄业务与邮政业务将分账核算,独立经营。邮政储蓄分账核算是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前必须完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此,我们深入泉州、南平、三明银监分局及福建省邮政局、邮政储汇局,根据国家邮政局和邮政储汇局的模拟分账核算工作方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4.
董罡平 《金融会计》2005,(2):32-33,31
当前,邮政储蓄已成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城乡金融秩序的重要因素。由于邮政部门自主运用邮政储蓄资金形成的利润追逐效应,邮政部门可以利用现有财务核算体制,有意模糊邮政储蓄业务成本,大量补贴邮政储蓄拓展业务,扩大创利资金来源,对以县域金融为首的基层金融稳定形成潜在负面影响。而目前由金融监管部门推动的邮政储蓄改革并不能完全协调和理顺金融与邮政的关系,尽快从微观上明确邮政储蓄业务成本核算,从宏观上形成制度化邮政业务的补亏机制,形成成本透明、经营有序的邮政储蓄经营管理体制,是维护基层金融稳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一、尽快改革邮政储蓄管理体制,实现邮政与邮储独立核算。体制是邮政储蓄经营问题的症结所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准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邮政储蓄的健康发展,影响其正常运转。应尽快使邮政储蓄从邮政企业分离出来,实现邮政、邮储分业经营,以其为基础建立现代化的邮政储蓄银行,实行现代法人制度,明确公司治理结构和相应的法律地位,建立行之有效的内控机制,使其自成体系,自主经营,自我约束,和其他金融机构一起进入金融市场竞争,接受银监会的业务监督。这样,既将其纳入金融平等竞争规范中,又为其寻找到一条适应国情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胡同捷 《中国金融》2005,(17):24-25
邮政金融业务是指邮政部门利用邮政基础设施办理的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储蓄.汇兑和其他代理业务及与资金运用有关的资产业务。我国邮政汇兑业务始办于1898年清政府时期。邮政储蓄业务始办于1919年,本着“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经营方针,  相似文献   

7.
屈波  余佑学 《西安金融》2007,(10):54-55
国务院批准的邮政储蓄改革方案要求邮政储蓄业务与邮政业务实行分账核算,独立经营,并按照金融机构改革的方向,成立了中国邮政集团控股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所有邮政金融业务划归邮政储蓄银行管理,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管理,邮政储蓄业务即将步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为适应邮政储蓄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人行安康中支及早对邮政储蓄资金"反哺"农村的障碍因素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外汇管理》2004,(11):53-53
中国邮政于1995年3月开始与美国西联公司合作,双方共同开办西联汇款服务。2001年6月前该业务一直作为邮政速递服务的组成部分,2001年7月该业务转由邮政储汇局经营管理。目前,邮政储蓄机构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近10000个邮政网点开办了西联汇款业务。  相似文献   

9.
李德贤 《南方金融》2002,(5):62-62,56
一、邮政储蓄目前在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混业经营,资金混合使用.在目前邮政体制下,邮政部门既经营邮政储蓄业务,又经营邮政汇兑业务,且未实行分账经营和分业考核,资金使用上界限不清,存在捆绑现象,经营出现挤占、挪用或套取汇兑资金用于转邮政存款的违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韩国的邮政金融局既是政府机关部门,又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金融实体。韩国的邮政储蓄业务办得既品种多样,又很有特色。本文介绍了韩国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情况及特点,并就规范管理方面阐述了韩国邮局邮政储蓄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杨家才 《中国金融》2005,(12):25-27
我国邮政经营金融业已近百年历史。1896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局正式创办,1898年开始办邮政汇兑业务。1919年,在北京、上海等11个大城市首先创办了邮政储蓄业务。新中国成立以后,邮政储蓄业务曾一度停办。1986年4月,为充分利用邮政网络筹集资金,全国各地邮局分期分批恢复了邮政储蓄业务。截至2004年底,全国邮政储蓄金额已达10787亿元。  相似文献   

12.
《中国信用卡》2007,(2X):25-28
湖北邮政储汇部门积极响应中央“服务三农”号召,不断加大支农力度。作为全国首批开办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三个试点省份之一,湖北邮政储汇部门于2006年3月29日正式办理此项业务,目前开办该业务的县及县以下网点达到112个,占已开办网点总数的74.67%,截至12月31日,累计放款7111笔、23570.71万元,增长迅速。其中65%以上在农村县以下地区办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邮政汇兑是邮政企业接受汇款人的委托,将款项从汇款地汇到收款地,并由收款地的邮政企业将汇款兑付给收款人的货币收付行为。邮政汇兑是邮政企业除邮政储蓄以外开办的又一项金融业务,它是一项传统业务,历史悠久,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休戚相关,具有很强的普遍服务性质。近年来,邮政  相似文献   

14.
许杨 《青海金融》2004,(4):59-60
邮政储蓄是面向居民个人,依靠邮政营业网点资源办理的零售金融业务。1986年,根据人民银行总行和邮电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办邮政储蓄的协议》,邮政储蓄业务正式运营。近二十年来,邮政储蓄存款稳步发展,规模迅猛扩大,无论是在净增额方面,还是在市场  相似文献   

15.
我国邮政储蓄始办于191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银行于1951年委托邮政部门代理储蓄业务,1953年停办。1986年,为充分利用邮政网络筹措资金,回笼货币,降低通货膨胀压力,国务院恢复邮政部门代办储蓄业务。根据政策,邮政从社会上吸收存款,转存到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支付给邮政局0.22%的手续费。1990年,邮政储蓄存款由代办改为全额转存人民银行。  相似文献   

16.
《华南金融电脑》2005,13(9):42-43
近日,北京邮政新的金融业务——外币储蓄开始在北京5个网点办理。外币业务系统投入运行后,北京邮政储蓄向邮储银行的过渡将会提速,未来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应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不仅有本外币业务,还会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  相似文献   

17.
邮政储蓄小额质押贷款业务,是以邮政储蓄定期存单作为抵押,主要面向广大城乡居民,发挥邮政储蓄在城乡网点众多的优势,为个体工商业户和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服务。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办理,结束了邮政储蓄20多年来“只存不贷”的历史,开创了邮政储蓄的新篇章。但是,邮政储蓄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还存在贷款审批手续复杂、限制性条款较多等方面问题。不及时改进,将会较大程度地限制邮政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的有利方面 1.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促进邮储健康发展。据了解,邮政储蓄每年从央行那里得到的利息收入占邮政年收入的30%以上,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就意味着结束了邮政储蓄长期“只收不贷、坐吃利息”的历史,从而为国家减轻了巨大的贴息负担。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也能使邮储自身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近两年来,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人民银行的部分,人民银行给予邮政储蓄转存利率已经低于邮政储蓄吸储的成本,所以邮政储蓄存款资金必须自己寻找新的出路并赢利,否则将面临亏本。因而通过成立专门银行开展多元化业务,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将是邮政储蓄走出自身投资、发展困境,向着健康方向发展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邮政储蓄余额持续稳定的增长,是邮政金融持续发展的立身之本和根本保证。自1986年全国恢复办理邮政储蓄业务以来,邮政储蓄业务呈跳跃式发展。近几年,海东邮政储蓄存款每年以4000-8000万元的速度递增,2005年10月底的存款余额达5.3亿元,市场占有率为16%。但是,来自农村的邮政储蓄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邮政汇兑兑付难的问题1993年邮政汇兑资金开始在人民银行开户,进行资金往来清算。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这种清算方法隐藏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本文拟就邮政汇兑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办法作一粗浅的探讨。一、存在的问题首先,资金界限不清,管理混乱,邮政与电信分家后,邮政汇兑业务和邮政储蓄业务由邮政部门经营管理。目前邮政机构经营是一套人马,管理三种资金:即邮政汇兑资金,邮政储蓄资金和其本身日常经营的业务收入。这三种资金性质、用途不同,除业务收入外,邮政汇兑资金和邮政储蓄资金都是代理客户业务的专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