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慧 《魅力中国》2010,(15):21-22
远古时期人类由于对自然界认识的匮乏,出现了植物、动物、神灵等等的崇拜。当然蛇作为一种神秘的动物自然也在崇拜范围之内,世界各地普遍具有与蛇相关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图腾崇拜。蛇在古代就被视为有魔力的动物,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是人首蛇身形状的,古埃及的依祝女神,便是以眼镜蛇来象征的神祗,印度人、马来西亚人、非洲人也是以蛇为崇拜对象,因此在各个不同时期,我们都能看到众多的以蛇为主体形态的图案和雕塑作品。  相似文献   

2.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经过人的主观加工后的客观存在;自然是一系列有机系统的综合体,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和基础.人的意识与自然必须保持和谐,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人离不开群体.人类的前身就是群体动物,离了群体就难以生存,人更是如此.社会越是进步,科技越是发展,人类社会的分工就越细化.人是社会众多成员中的一分子,人类要靠群体去生产劳动,去创造衣食住行,去为社会做贡献,从社会索取生活生产的必需品.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也必须靠群体才能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4.
人从自然界中走出来,但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自在,而是与自然界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当人将自身的力量加于自然的同时,既影响人外部自然的变化,也影响人自身自然的变化即人体自身的人化,这是个人成为社会成员的基本条件。工业文明颠倒和割裂了生产、生活与生态的秩序和联系,使自然生态环境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人类应该从工业文明的社会范型转向生态文明的社会范型。  相似文献   

5.
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生态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邦辉  王琪 《特区经济》2005,(12):300-301
当前人类面临人口过度膨胀、环境污染严重和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发展的难题,并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这些结果的出现并不是短时间造成的,而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既有主观上的原因、客观上的原因和管理上的原因。①主观原因。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宰,自然界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人类的,人们有一种必定胜天的信念。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人们做出了各种各样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蠢事;比如填海造田、毁林造田、过度放牧、滥杀动物、排放有毒有害的废水废气以及过度开发各种矿藏等,人类的这些行为大大超过了自然界这个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6.
牛兴圈 《魅力中国》2013,(17):138-139
在自然界动植物都要呼吸,但动物呼吸时吸人氧气(oxygen),呼出二氧化碳(carbon·dioxide),植物呼吸时吸人二氧化碳,呼出的却是氧气。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很低,以体积计算约占0.03%,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没有了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通过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充足的氧气。  相似文献   

7.
康旭 《魅力中国》2010,(28):228-228
一、马克思辩证的生态哲学 马克思以科学的唯物主义为基础,提出生态哲学的出发点依旧是作为社会的人的生产实践,马克思首先承认人的生产实践必须以依靠客观自然为前提条件。无论人或动物都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得生活资料来得以生存。毕竟“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从实践领域来说,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客观的自然界是人的基本生存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人类认识自然界及环境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适应环境,进而按照人类利益及美化需求,在自然规律许可范围内去逐步改造环境,以满足人们不断求新的特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人类正确认识环境及自然资源是极为重要的。正如列宁所说的,“假如人的感觉没有使人对环境具有客观的正确观念,  相似文献   

9.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对自然界不同程度的仿生与模拟.自然界蕴含着无尽设计宝藏,它为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素材.自然界中生物的一些结构、功能和形态近乎完美,如果我们将它们的这些优点充分发挥出来并利用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这将是很好的设计素材和财富.  相似文献   

10.
自然科技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及运动规律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发现、文明、实践和总结而筑成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1.
近代实验科学通过数学化而使自然界祛魅,致使自然界可为人类所操控,人类福利因此而得到改善,但科学却愈来愈丧失对人类价值的关怀,且颇为悖谬的是神化科学的现象不断出现。因而整个20世纪西方思想界针对科学的批评也层出不穷,科学知识社会学则独辟蹊径,通过对科学活动的内部考察,得出了一系列新颖的结论。这些结论具有哲学上的相对主义特征,因而也受到激烈批判,但在社会学意义上,却实现了对科学之祛魅,为我们更为理性地考察科学活动本身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柯山 《中国西部》2010,(8):64-67
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可以说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相似文献   

13.
自从地球上有了人,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去征服和改造自然,创造生存环境,给自然界打上了人类的烙印,使之自然界分化为“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两部分。出现了“人工的自然”也就出现了人同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自然科技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及运动规律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发现、文明、实践和总结而筑成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的创造物,离开了人,文化就无从谈起.人的存在是文化的前提.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借助于意识和语言而存在的,没有意识和语言,也谈不上文化.有无意识和语言,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实践活动无非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获得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所以,和谐世界的建构就成为人类实践的最终目的。音乐仅用几个音符就为我们设计出和谐的世界;哲学则以其对各门具体科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主义理论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所反映出的生态现象进行解读,作者指出有色人种和自然界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一个整体,他们之间的分离将导致黑人无家可归和无根感,并使黑人族群变成没有身份和文化的孤儿般的民族。自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而且自然界还是我们全人类的精神家园。精神的净化需要人类返回自然。  相似文献   

18.
任光飞 《北方经济》2007,(12):30-31
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自然界与人类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但是,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已经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当然,自然界也没有示弱,它以不同的方式向人类展开了报复.近年来,为了治理被我们破坏的生态,我国开始实施形式多样的生态建设工程.生态建设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取得的成就很大,但是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中从低级、野蛮、专制向高级、文明、民主发展,这是自然发展规律、也是社会发展规律. 人类发现了火可以吃熟食,熟食增加了营养、增强了体质、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人类发现了食盐,盐提高了人的智商,人比动物聪明就在于吃盐,盐是人类无可替代的食品.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产生了巨大无比的动力使生产力产生了飞跃,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人类发明了电,电力、电话、电报、电视、电脑、手机、电气化、网络化使人类社会发生了革命性的升华,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今日创新的步伐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快.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早接触和研究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从人对自然的绝对服从到人主体意识的增强,逐渐摆脱自然的控制进而开始控制自然。这既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人的需求和自然供给间的平衡被打破,人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准,但继而出现的环境生态问题将人类从高峰带入低谷,一系列悲观情绪开始蔓延,同时也促成了人类开始正视自己的需求,将研究主体由人转向自然,提出了自然和人一样具有主体性地位,提出了自然价值理论,为我们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开辟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