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第三代人权"的公民环境权是环境法的基础性权利.从环境权作为生态危机有效法权回应的理论考量出发,在反观我国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及民法、刑事法有关公民环境权制度规设的基础上,本文以权利的应然与实然级差为视角,做出了对公民环境权以宪法的法权确认为基垫、以环境实体法的规设为内核及以环境公益诉讼救济为保障的法律制度体系化回应设定.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公民环境权的概念展开论述,交代了公民环境权法律化的非常意义,详细阐述了我国公民的环境权及其法律化的可行性,并就立法实践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贾珂 《致富时代》2011,(7):27-27
公民环境权是伴随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而提出来的新主张,是环境不断恶化和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强化的伴生物。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公民的环境权也不断受到侵害,有关环境问题的法律纠纷也日渐增多。该文就我国法律对公民环境权保护现状,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环境权的完善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有向生态环境危机演变的趋势.新环境保护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更为公民环境权的实现提供了一定条件,但作为环境权的核心权能的公众参与制度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缺位,其原因的复杂性要求从多方面去完善,而现阶段相关制度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要求,因此,针对公众参与制度在环境权中的缺位,从制度层面予以完善将有利于公民环境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马忠雄 《商》2014,(48):64-64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最先是在美国、法国、英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兴起,之后扩展到全球。我国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首次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公民的“环境权益”,规定凡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要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为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并依法维护自身合法环境权益奠定明确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6.
由于立法的缺乏和滞后,我国环境公益的现状是先有司法后有立法。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滞后造成司法救助环境公益困难重重。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相关国家有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保障公民环境权益的实现、促进环境法制良好实施以及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等方面无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一条环境公益诉讼,表明这项制度已在我国施行,但是条文的单薄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很多问题和困惑。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需要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具体,同时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增强该制度的司法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财产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财产权的宪法保护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从世界范围来看,财产权之宪法保障经历了从绝对到相对的演变。在我国,宪法财产权制度也有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我国财产权的宪法保护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鉴于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己经严重影响着宪法所保护的生存权。更由于国际社会对人权的重视,而环境危机问题又会对当代人以及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环境权作为一项新型的、正在发展中的权利现己被一系列国际文件所确认,并广为各国宪法所认可。在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正逐步提高,环境权迈入法定权利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权利实现对于环境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中,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中的参与权是公民通过国家不断创造的各种合法途径参与环境保护事务的权利。从权利的本源来看,参与权是宪法规定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自然之友上海小组是上海地区专门从事相关环境保护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2008年7月至2009年9月,该组织累计十四次向市环保局和区环保局等有关政府部门申请公开环境信息,该行动在环境保护方式的探索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朱瑞清 《致富时代》2010,(7):136-136
从国际视野看,迁徙自由是公民一项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但是我国从第二次修宪至今,没有再从宪法层面上认可公民的迁徙自由权,这带来了很多尚未解决的社会弊病。从迁徙自由权重新入宪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以及可行性等方面论证迁徙自由权重新入宪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环境权是环境主体享有适宜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的法律权利。其主体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其客体是整体的环境及其构成要素;其内容是指包括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其中程序性环境权包括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环境请求权等;其在性质上是一种宪法基本权利,具有宪法位阶,是第三代人权;环境权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是一项新兴的社会权,是社会国家理念在当代的新展开。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于环境权理论、动态社会契约论及利益相关者界说时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基础性考察.以相对宏观的视角对域外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立法实践进行了审视,提炼出对我国具有借鉴意叉的经验,并在对本土立法图景缺陷性分析与深刻审思的基础上,构造了相对系统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3.
论公民环境权的实现——以厦门PX项目事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门PX项目是一个有巨大经济利益预期的项目,但在当地大多数公民保护环境的呼声中最终败下阵来。由此事件引发的有关公民环境权相关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公民环境权是一种特殊的新型人权,我国原有的权利救济方式对其并不适用,因而这种权利一直未得到足够的保护。着重讨论在行政规划中如何实现公民环境权,并提出观点:政府公共治理理念的更新、规划过程的透明化和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参与是公民环境权实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试论公民环境权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环境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是独立的人权,它既是其它人权的基础,又是其它人权的限制;同时公民环境权也是一项确定的权利,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王亚红 《品牌》2014,(5):112-113
在中国现代转型的初期,省制构建是一个综合的政治问题,它涉及到各个层面和方面。从宏观的层面来看,首先应该研究省制在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因为宪法(constitution),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是确认民主制度的法律,具有最高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础。[1]宪法对省制的规定具有原则性,是其他一切制度安排的合法依据。另外宪法作为"众所周知的规则",它原意即指"组织结构",因此,勿庸置疑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地方政府的权力架构是宪法的主要内容之一。也就是说,在现代国家中,宪法是约束和规范省制最基本的、最具权威的制度安排。[2]因此,研究省制在纵向权力关系中的地位及特点,宪法是首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刘雅勤 《商》2013,(7Z):161-161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进程,应尽快建立起一套体现中国特色的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我国对公民财产权宪法保障的历史入手,遵循从理论到现实,从制度到实践的研究思路,着重从“宪法实施”视角对保护私有财产的规范进行分解,强调宪法规范的遵守和适用。  相似文献   

18.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我国立法上第一次明确地界分了土地征收与征用的含义,明确了国家动用征收权时的补偿义务,这对于培养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完善我国土地征收补偿立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简述环境权     
随着环境权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开始了环境权的立法实践。环境权是一个模糊的理论术语。作为一种法律权利,迄今为止,仍然争议颇多,本文从环境权私权性的角度对环境权的主体、特征和性质等进行简略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满国石 《北方经贸》2012,(1):37-39,41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严重的环境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破坏生态平衡等行为的反思,政府和民众呼吁法律体系要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提供必要的强制性手段保护已饱受摧残的自然生态环境。环境权主张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保护理论,环境权是公民应当获得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的一切相关权利。行政法作为国家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律手段,具有平衡行政权和公民权功能,在环境权实现上承担着重要的法律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