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原因,我国西部地区发展落后,资金缺乏,2009年地方债券的发行为西部地区筹集资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地方债券发行的话题又一次被人们关注。本文首先讨论西部地区地方债券发行机制可行性,并给予了理论支持、实际支持以及数据上的支持;其次介绍了其他国家的地方债券发行机制的一些经验,尤其是对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地方债券发行机制作了详细介绍;最后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我国西部地区地方债券发行机制的建立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公司债券虽然发行规模逐年扩大,但其发展速度同股票市场相比仍显滞后,没有充分发挥直接融资主要渠道的作用。本文从发行主体、发行管理、流动性、信用评级和担保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9年地方债券的发行使地方债券发行的话题被人们关注。本文首先采用案例分析法,针对我国2009年度财政部代发的2000亿地方债券,具体分析其发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他国家的地方债券发行体制进行借鉴,尤其是对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地方债券发行机制作了详细介绍,最后针对2009年发行地方债券所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地方债券发行机制的建立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IPO抑价的平均水平远远高出其他国家,并且用传统的理论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文章首先回顾了国外关于IPO抑价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然后探讨了A股发行审核制度、发行方式以及发行定价机制等对中国IPO抑价率的影响,并针对刚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及2009年重启IPO以后各股的表现,指出了其中仍需规范和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对于发行市盈率的限制和对中小股民的保护,以促进中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2009年,为扩大内需,降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国务院同意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地方政府债与美国的市政债券十分类似。在发行机制上,美国市政债券在监管机制、信息披露制度、信用评级制度及私人部门为市政债券提供信用增级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经验,也正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机制中需改进之处。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机制的改进目前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地方债发行的长效保障制度、中央政府逐步退出对地方债所实施的显性或隐性担保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分析了或有资本债券的设计机制(触发机制、触发水平和转换比率等)对其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重要影响,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或有资本债券在设计机制上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典型特点,并提出在我国发行或有资本债券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索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触发机制、转换方式以及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7.
特别国债是针对特殊事项而专门发行的国债产品,与一般国债相比,其审批和发行更为便捷,资金募集更为迅速,预算管理更具弹性,资金投向也更为明确,有利于快速弥补财政资金缺口,有效应对突发危机或处理特殊事项,但也存在冲击市场流动性、增加国家债务偿付风险以及破坏债券定价机制等潜在风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行的前三次特别国债主要是为国有金融机构注资,发行方式从单期发行向多期发行、从定向发行向定向发行与公开发行相结合演进。抗疫特别国债是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全额公开发行的特别国债,其政策框架整体审慎,资金投向明确,有利于更有效地防控疫情和快速恢复经济;同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1万亿元特别国债的全额公开发行,也对金融市场流动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国债收益率短期内较大幅度上升。特别国债政策的应用,应注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稳定短期流动性,引导中长期利率,匹配总量性与结构性,统筹常规政策的有效性边界与非常规政策的应急性适用,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同时,特别国债资金的投放应体现时效性、针对性和结构性,要加大风险管控力度,完善资金投放监督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充分发挥特别国债资金的乘数效应。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出版社逐步发展成为出版经营单位 ,国家不再给予财力支持和补贴 ,完全实行自负盈亏。出版社在把社会效益置于首位的前提下 ,也把经济效益摆到重要位置 ,因为它关系到出版社的生存发展。这就要求出版社建立适应图书市场需要的新的图书发行机制 ;要不断转变观念 ,建立高素质的发行队伍 ,以适应图书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 ;要遵纪守法 ,积极扩展图书市场。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启动,既是促进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制度化,市场化运作的有力举措,也是我国证券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退出机制是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证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证券市场发行上市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渐进性,A股市场上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IPO发行成本具有差异性特征。国有企业上市融资的动力更强于非国有企业,但非国有上市公司间接成本受发行市值的影响较小。样本数据证实,发行规模、发行前公司盈利指标、发行首日的二级市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以及发行方式和定价机制等变量对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IPO发行成本产生影响。证据表明与非国有上市公司比较而言,国有上市公司的间接成本受累计投标询价制度和询价发行方式两个变量的影响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1.
中国股市正渐进式地对外资开放,外资已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中国股市。由于是渐进式、分层次、分阶段的开放,关于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股市的规范性文件较多且略显凌乱。本文对目前为止有关外资进入中国股市的法律法规做了梳理和研究,并厘清了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股市的路径。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若以进入的时间为划分标准,外资进入中国股市的途径可分为以设立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再申请股票公开发行并上市、一级市场交易和二级市场交易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2009年恢复新股发行至2012年IPO新规出台为节点,基于曼一惠特尼U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新规出台前后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IPO抑价率进行了计算与比较检验。结果显示,在2009至2012年新规出台前,主板与中小板、主板与创业板的IPO抑价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中小板与创业板之间IPO抑价率不存在显著差异;2012年新规出台后三个市场之间的IPO抑价率差异性不显著。2012年IPO新规出台前后,主板自身的IPO抑价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与中小板和创业板的IPO抑价率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我国A股IPO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PO是国际证券市场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不少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IPO抑价及定价上,对IPO募集资金使用效率的研究不多.本文考察了我国A股市场2000~2001年间所有IPO公司募集资金后业绩的中长期变化及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IPO资金使用效率非常低,没有带来经营业绩的提高,并且大多数指标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股东权益、资源配置和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有着一系列的影响.文章利用修正Jones签模型对我国263家IPO的公司各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IPO时盈余管理的普遍性,并从IPO门槛、保荐人制度和中介机构等方面提出对盈余管理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多因数模型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分析各种对IPO定价有影响的因素,定量各因数对股价的影响,最后得出回归模型。模型设计的关键在于采用何种方式筛选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以公司内在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公司的财务指标为主要分析因数,采用线性逐步回归法,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出多因数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6.
以1993~2015年我国A股IPO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我国资本市场IPO制度的渐进式改革对IPO定价效率的作用,并进一步研究了盈余管理在两者作用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除额度管理到指标管理阶段改革没有对IPO定价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外,其他各阶段改革均有效提高了短窗口期的IPO定价效率,并且IPO公司的盈余管理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此外,进一步研究还发现IPO制度改革降低了中长期窗口的IPO定价效率,并且IPO制度改革在不同市场化程度的地区和牛熊市期间对IPO定价效率的作用并不相同。研究结论为IPO注册制改革过程中加强对IPO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1993~2015年我国A股IPO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我国资本市场IPO制度的渐进式改革对IPO定价效率的作用,并进一步研究了盈余管理在两者作用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除额度管理到指标管理阶段改革没有对IPO定价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外,其他各阶段改革均有效提高了短窗口期的IPO定价效率,并且IPO公司的盈余管理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此外,进一步研究还发现IPO制度改革降低了中长期窗口的IPO定价效率,并且IPO制度改革在不同市场化程度的地区和牛熊市期间对IPO定价效率的作用并不相同。研究结论为IPO注册制改革过程中加强对IPO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我国沪深A股IPO折价现象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沪深A股IPO的折价程度不断减弱,定价逐渐趋于理性。实证分析中只有网上超额认购倍数、发行日与上市日之间的间隔期和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的不同定价发行方式对IPO折价程度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股票发行定价方式的改变是影响我国A股IPO折价程度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询价制下,投资者关于新股的估值分歧主要体现在询价阶段和上市后初期。分别以机构报价差异和新股抑价波动作为两个阶段新股估值分歧的代理变量,选取第二阶段询价制度改革期间发行的IPO样本,实证研究了两个阶段IPO估值分歧的关联性。研究发现:不同阶段同一新股的IPO估值分歧存在显著的负向关联,而同一阶段不同新股的IPO估值分歧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说明新股在一级市场的估值分歧反向地提前反映了二级市场的估值分歧,并且前期上市新股的机构报价差异或抑价波动均可以预测当期新股的机构报价差异或抑价波动。研究结果将为投资者参与新股询价与市后初期交易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国252家沪深上市企业的实证检验,研究在保荐承销制下我国承销商声誉在IPO抑价中的有效性。得出结论:在保荐核准制下我国承销商声誉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其次,作为询价制度体现的网下配售比例在中小板块发挥作用,肯定了其在提高发行市场效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