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退出机制”已经成为经常见诸报章、媒体的时髦词汇。有“民企破产退出机制”、“廉租房退出机制”,也有“公务员退出机制”、“两会代表退出机制”、“院士退出机制”,还有“粮食作物品种退出机制”,以及农民的“农业退出机制”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2.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新论:一个人力资本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静 《当代财经》2004,(10):88-91
风险投资“退出”由风险投资项目退出和风险投资基金退出两部分内容构成,二者的微观经济功能互不相同,且相互补充;风险投资中的财务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均享有剩余索取权并通过风险投资“退出”获取投资回报;风险投资“退出”是适应风险投资中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的最佳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赵武  杜斌  闫化海 《经济师》2005,(3):58-59
在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的新形势下 ,现行单一钉住汇率制度将会“退出”。文章根据汇率制度选择的“退出战略”结论 ,结合各国汇率制度变迁的实践和我国的实际 ,分析了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退出”的方式、时机和条件。  相似文献   

4.
2009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进入2010年,美联储超常规金融救助政策“退出”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美联储的政策“退出”将选择先“数量”(缩减流动性投放、降低存款机构超额准备金水平)、后“价格”(加息)的路径。目前尚处于论证和测试的阶段。由于超常规政策退出面临多种困难和障碍,美联储的“退出”将是谨慎、缓慢、渐进的,并将根据经济前景和金融市场状况的变化进行调整。我国应密切跟踪美联储的政策动向,做好宏观调控预案,及时出台相应政策。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整体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发展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改革思路已经逐渐清晰。本文试图在国有经济应该退出的领域,探讨国有经济战略退出与发展民营经济并举的改革思路,将“国有经济的战略退出”和“民营经济发展”相嫁接。  相似文献   

6.
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本退出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的重要指导方针,然而,切实贯彻执行这一方针,有必要对“进”与“退”的先后次序、“进”与“退”或“为”与“不为”的主体,“进”与“退”的范围或领域,“退出”的具体方式以及“退出”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进行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推动企业真正履行环境责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基于2010—2021年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对企业“漂绿”行为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可以抑制企业“漂绿”行为;而且,机构投资者持股越集中,其退出威胁对企业“漂绿”行为的影响越显著。进一步的路径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能够直接抑制企业管理层与控股股东自利倾向,并引发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从而强化共同治理力度。此外,在企业为非国有性质、审计质量较低、地区公众环境关注度较高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具有更强的绿色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8.
黄群财 《资本市场》2004,(11):60-62
在当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国有资产从竞争性经济领域退出是改革的重要举措。特别是随着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关系,由原来的“分级管理权”变为了现在的“分级产权”,地方政府主要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中小型企业行使产权,其“退出”的需求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9.
郭平 《当代经济》2016,(3):111-113
由于受到城乡二元土地管理结构的限制,目前一些城市在城中村改造中,对旧宅基地的退出与流转模式始终没有跳出“一宅两制”的制度限制,包括宅基地置换等模式,依然具有“被征收”“被退出与流转”的性质.因此,文章以渐进的形式构建一种通过宅基地入股到宅基地信托制,并最终建立复合型所有制形式的城中村旧宅基地退出与流转路径,将对“城中村”旧宅基地的改造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关注我国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经济管理》2001,(7):61-63
一、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现状,在一个成熟的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是指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上市公司将退出市场交易:第一,当上市公司因经营状况恶化而没有了投资价值,不符合证券交易所的上市条件时,交易所可以宣布该公司退市(也称“下市”或“摘牌”);第二,原来在多个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公司,经有关证券交易所同意,可以主动提出从其中的某个交易所,可以主动提出从其中的某个交易所退市;第三,上市公司因股票或资产被非上市公司或其他投资者收购而退市。本文所研究的“退出机制”主要是指第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的能力过剩、退出及退出援助政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正> 中国一部分国有企业的困境问题可以在“能力过剩”——“退出障碍”——“退出援助政策”的思路下进行分析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能力过剩”(Excess Capacity)或“过度竞争”(Excessive Competition)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某个产业中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已经使许多企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的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J.M.Cassels,1937)。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英国自“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欧自联)退出加入“欧洲联盟”(欧盟)又退出欧盟的历史视域着眼,深入剖析英国选择退出欧盟的基本动因;在此基础上,从贸易政策和欧元区两方面,尝试探讨英国脱欧是否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正面的影响。英国脱欧谈判进程虽已近尾声,双方仍在各执己见,但均不乐见出现“无协议脱欧”的局面。从英国脱欧谈判的全球影响来看,一份确定性的脱欧协议对中国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许继之所以能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实施。并不断改进与完善的“激励与退出”机制。许继为什么这么注重实施“激励与退出”机制?因为“激励与退出”机制对企业来讲就像人要活着,就要天天吃饭,不吃饭,时间长了人就要饿死,但光吃不排出也不行,时间长了人也要胀死。同样道理,企业要活就要有激励机制,不激励员工就没有积极性、创造性,企业就要死;但光激励不退出,人员沉淀为患,智能老化没活力,其结果还是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   

14.
徐梦玲 《当代经济》2018,(13):142-143
高层次人才因其突出的能力和素质成为知识经济背景下各类组织争夺的人才资源,但高层次人才当前离职现象普遍,其中对组织承诺的缺失是高层次人才离职选择的重要原因.因此,组织承诺的培养对保留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从“退出-呼吁-忠诚”理论视角研究组织承诺对高层次人才“退出”、“呼吁”及“忠诚”行为选择的影响,探索培养和提升高层次人才组织承诺的路径,以增强高层次人才对组织的忠诚感,增强其与组织的心理契约,从而实现更多的呼吁、更少的退出.  相似文献   

15.
<正>在当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国有资产从竞争性经济领域退出是改革的重要举措。特别是随着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关系,由原来的“分级管理权”变为了现在的“分级产权”,地方政府主要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中小型企业行使产权,其“退出”的需求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16.
曹竞 《商周刊》2011,(17):19-19
从国青男篮的“兵谏门”、短道队的“打架门”。甚至张尚武的“卖艺门”,都不难看到中国式管理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信号。  相似文献   

17.
现今企业管理界,人们普遍公认企业长生的秘诀是杰克·韦尔奇的“创新论”,而企业管理创新则万变不离“激励——退出”机制。“激励与退出”机制对企业来讲就像人要活着,就要天天吃饭,不吃饭,时间长了就要饿死,但光吃不排也不行,时间长了也要涨死。同样道理,企业活着要有激励机制,不激励员工就没有积极性、创造性,企业就要死,但光激励不退出,人员沉淀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的“非常福利”与国有企业退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验研究表明 ,国有企业自产生之日起 ,就成为给工人阶级提供“福利保障”和“终身雇用”就业关系的工具或载体。随后 ,“终身雇用”演变成“铁饭碗”劳动就业体制。在“铁饭碗”体制中 ,工人可以凭借“铁饭碗”吃社会主义的“大锅饭” ,使谋求“非常福利”的意识既有产生基础 ,又有存在空间。实践证明 ,国有企业的“非常福利”行为既阻碍国有资本寻利 ,又侵害国有资本本身 ,并构成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正反馈机制”。而随着经济转型、非国有经济发展和改革向深层次推进 ,国有企业 (职工 )谋取“非常福利”的行为倾向也越来越受限制 ,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的合法代表 ,其理性选择是行使退出权 ,职工对促使国有企业退出也较为积极。但在现实条件下 ,国有企业退出至少有三个基本约束 ,一是“非常福利”的正反馈机制 ,二是业已形成的“分享格局” ,三是持续的就业压力。三个基本约束决定了国有企业采取“内部置换型”路径退出较为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9.
秦晖 《经济导刊》2003,(4):32-36
十六大之后,关于国有资产改革的话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国有资产分级管理”的实施,必将使“产权置换,国资退出”的进度加快。  相似文献   

20.
民营企业“股权激励”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对民营企业实行“股权激励”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在实行“股权激励”时要避免平均主义 ,员工持股的转让与退出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