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民银行3月19日发布《2007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预计未来国际金融市场仍将呈现波动性特征,美国次贷危机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报告》称,将适当扩大境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规模。专家认为次贷危机为中国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是扫清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崛起的未来障碍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报告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日元利差交易等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不断加深的金融市场动荡正深刻地影响着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增长。次贷危机是全球流动性充裕环境下,市场约束力下降、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弱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次贷危机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它不仅会影响到美国经济的走向,而且会影响到全球经济的走向。稳定、有效的国际金融新秩序是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首先以更深层次分析了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接着剖析了当今国际金融秩序的现状,最后展望国际金融新秩序。  相似文献   

4.
自2007年夏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2008年7月,美国资产价格泡沫依次破灭,许多持有次级房贷的银行和与房贷相关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金融产品的风险及流动性短缺进一步扩散,并引发了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到2008年7月,历时近一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一度似乎出现缓解迹象,甚至有些国际金融机构和学者乐观地估计美国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  相似文献   

5.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成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由于美国住宅市场泡沫促成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  相似文献   

6.
经过4年的强劲增长之后,全球经济面临着严峻挑战: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动荡、多国住宅市场的调整、创纪录油价和食品价格导致的全球通胀率高涨,以及美元贬值对美国以外国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谭雅玲 《中国经贸》2012,(13):20-21
面对2012年第二季度国际金融市场的大起大落偏下跌的态势,预计未来国际金融市场将面临休整和全面反弹,无论股票、黄金、石油等许多价格指标有上涨和高涨的可能,进而美元主线将突出贬值的策略运用和发挥,但是市场舆论和焦点将会造成这种价格趋势的压力和困难,不利于指标预期的顺利实施和策略落实.毕竟未来的国际金融市场充满不确定因素,心理恐慌性依然是最大的干扰和阻力,地区、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继续扩大,为此带来更大的判断难度.  相似文献   

8.
齐心  刘岚芳 《首都经济》2008,(11):86-87
一、世界经济下行态势明显,但未来油价走势和次贷危机的影响程度依然不明朗 (一)次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居高不下。已经爆发了一年多来的次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远未结束: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银行业倒闭危机频现、金融机构资产大幅缩水、股市持续低迷.高度的信用风险出现在各国金融系统。为此.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政府纷纷出手大力干预金融市场:美国政府接管“两房”,英国、日本等国纷纷巨额注资金融系统,  相似文献   

9.
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美国金融史甚至全球金融吏上最深重的危机之一.这场危机可能将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拖入衰退的深渊,它也因此引起了各国对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反思.美国政府应对次贷危机的表现与美国在全球所推行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背道而驰,这对美国政府的信誉构成了严重打击.次贷危机也将对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格局构成冲击,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在危机中不可能全身而退.且看本文对危机深层次影响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仍在持续,对全球经济增长、国际金融市场、全球版图和治理模式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率下滑的成因、国际金融市场的可能变化、全球政治经济权力的分配和运行的深刻调整,综合研判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将会产生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日,由上海陆家嘴金融博览会组委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在上海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上海总部主任苏宁在出席此次论坛时表示,对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动荡,央行一直高度关注,高度警惕国际市场金融动荡和外部需求减弱对国内市场和经济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在极短的时问内演变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对于这次危机的发生、发展,我们仍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对于引发危机的原因,不同立场与观点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做了各自的分析与解释,有多种多样的见解。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给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原因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相似文献   

13.
进入2008年9月之后,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终于爆发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发展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恐慌程度之深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救市行动。不管这场危机最后如何演变,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必将出现重大变化。正确认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发展态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对于我国应对当前的挑战以及在塑造未来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占得先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正在经受考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外乎油价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春节前后南方地区遭遇罕见雪灾袭击以及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经济减速。人们担心美国经济的减速导致的需求下降将给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带来影响,阻碍其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美国金融业陷入新一轮风暴。继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政府接管后,美国第三大和第四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和雷曼兄弟公司也陷入困境,前者被美国银行收购,后者则被迫申请破产保护。这场由美国住房市场和金融业疯狂投机引发的危机持续恶化,正在一步步演化和扩大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金融稳定和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严重威胁。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甚至形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为"百年一遇"。  相似文献   

16.
王斌 《发展》2009,(10):65-65,67
市场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巩固已有市场、开拓潜在市场、占领未来市场,努力增加售电量是电网经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唯一路径。近年来,由于国家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耗能行业进行宏观调控;同时,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向实体产业的迅速蔓延导致电网经营企业销售市场不断缩小;此外,风电核电的规划发展、天然气等可替代清洁能源的凸显,使电力市场的发展压力不断增加。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研究符合电网公司实际的市场发展举措,是确保电力电网公司电力销售持续稳步增长、实现电力企业效益,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一、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起因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源头在美国,始作俑者是次级贷款。21世纪初,美国经历了一个十年的经济增长期后,人们普遍对未来经济增长持乐观预期,政府实行鼓励自有住房的公共政策,刺激了住房需求和房价上涨。美国固有的借贷消费文化.加上极低的利率和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借贷行列。其中,一些借款人信用较差且不具备合格的借款资格,但在”用创新金融工具使拥有住房成为可能”的政策下,通过运用金融创新的房贷模式,这些信用等级较低的借款人也得到了房屋抵押贷款。相对于符合信贷条件的优良等级房贷而言,这些贷款的信用等级次之,故称之为次级房屋抵押贷款,简称次贷,也叫次级债。近几年,美国利率上升、房价下降,次贷违约事件频发,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很快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由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又由金融危机很快蔓延到实体经济,从而引发了世界性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18.
2005年第三季度国际金融市场在世界经济预期有所变化的环境下,继续呈现稳定运行态势,价格起伏波折中有惊险无危机。从世界经济增长趋势看。整体经济增长水平继续保持4.3%。美国经济维持3.5%左右水平的增长。欧元区和英国被下调经济增长水平至1.2%和1.9%,前次预期为1.6%和2.6%。日本从0.8%上调为2.0%。其他新兴市场和主要区域经济增长基本保持稳定相对态势强劲。国际金融市场面对世界经济微幅波动的形势,价格风险因素不断上升。主要金融产品和资源产品价格交替上涨。达到近年较高水准,不断刷新纪录。使得金融危机防范心理上升,虽然投机因素继续推动价格调整的波折。但金融应对稳健运行,依然是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第三季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首都经济》2009,(3):45-47
自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风暴已经对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各国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这种严峻的国际金融大环境下.我国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平稳的增长态势。清科集团近日于北京发布的(2008年中国私募股权年度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仍旧是亚洲最为活跃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之一。  相似文献   

20.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进而使发达国家几乎整体陷入衰退。在同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受到的影响日益显现。为应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央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