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4 毫秒
1.
安徽跨世纪发展战略陈一胜,李秋生党的十四大报告高度重视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且提出了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实现经济新飞跃的要求。中国的改革开放已呈现出从沿海向内地、从沿海到沿江全方位拓展的新格局。这为安徽经济大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安徽将是未来10~15年...  相似文献   

2.
清代安徽长江地区江堤修建比较频繁,加速了沿江一线江堤的形成。沿江堤坝之所以得以修建和维护是与其经费支持分不开的。当时安徽江坝工程建设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投资和民间集资两大方面,政府投资和民间集资的办法则呈现出多样性特点。堤坝建设经费来源途径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保证了安徽沿江堤防的建设,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安徽文化根据地域不同可分为徽州文化、沿江文化、江淮文化和沿淮文化。通过对安徽省17个省辖市的职能、规模、经济环境以及特色文化的分析,结合安徽区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探讨文化型城市建设的文化基础和建设途径,促进其文化型城市的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境内沿长江黄金水道401km地带集中了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4个省辖市,是安徽省工业密集区域,也是全国重要的钢铁、有色金属、化工、轻纺、机电、建材生产基地。加快安徽沿江4市的开发,对于推动安徽省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开发条件优越、潜力巨大1.资源丰富、智力密集 安徽沿江4市是安徽沿江经济区的中心,共有土地面积2.15万km~2,土地类型多样,地貌复杂,平原、丘陵和山地俱全,沃野连片,阡陌纵横。湖泊众多,河流成网,水资源丰富,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宜于各种生物繁衍生息,是  相似文献   

5.
<正>沿江开发是一项资源、环境、社会多重要素统筹整合的系统工程。近几年来,南通市通州区五接镇贯彻落实沿江发展规划,着力推进船舶海工产业集聚发展,镇域经济迈上了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全  相似文献   

6.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地热产业迅速发展,急需在理论研究上实现突破以为地热产业实践提供指导。在界定地热产业概念的基础上,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业务流程和组织方式两个维度明晰了地热产业构成部分;从价值链角度,将地热产业划分为地质基础、资源辅助和开发应用3个平台并对其内在关系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现阶段地热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地热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简论安徽沿江圩垾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沿江兴筑圩垾历史悠久,对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也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探讨沿江地望与圩垾的内涵,圩垾兴筑分期及其概要,联圩并垾的背景和优点,圩垾现状和主要效益,以及问题与思考等。目的在于了解这一地区地望及与筑圩的关系,从而引申圩字的地域含义;圩垾兴筑分期与社会兴衰之内在联系;联圩并垾是防御洪水的一大突破;建国后圩垾变化是旧社会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8.
<正>安徽农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拓展,20个农场基地、96.64万亩土地分布在沿江、沿淮和江南地区。种子产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快速发展,现代农业航母"安徽号"蓄势待发。"我们的名字,我们的事业,一半是水、一半是山,遍布江淮、如日中天……"这首出自安徽农垦皖河农场职工陈松泉的《皖垦赞歌》,传唱出了皖垦人艰苦奋斗和勇于开拓的作风。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桐城市以不断创新而始终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而关注桐城发展的人们,则更多地注目于其南部重镇双港镇,因为这里不仅是桐城市乡镇企业和私营经济发源地、工业经济强镇、私营经济重镇、财政收入大镇,而且它折射出桐城经济发展的轨迹,浓缩了桐城改革与发展的经验,被经济界有关人士概括为"双港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县域作为中国最基本经济单元,县域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基础性地位; 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指导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以中部地区安徽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6年县域人均GDP数据,运用变异系数、锡尔指数等定量分析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整体差异及其不平衡性; 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描述2000—2016年安徽县域经济差异格局动态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解释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成因。[结果](1)2000年以来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在显著,具有“阶段性”特征(缓慢上升期、快速上升期、平稳增长期),四大区域间差异及皖江地区、皖中地区、皖北地区内部差异是研究期间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贡献力。(2)县域经济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增强,县域经济局部形成“合肥—芜湖—马鞍山”集聚热点区,以及“宿州—阜阳—亳州”哑铃型塌陷冷点区。(3)资源禀赋差异、交通条件改善及区域发展政策是造成研究期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主要因素。[结论]从制定扶持皖北政策、合理布局县域产业及推动城镇化的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蒋鑫 《农金纵横》2003,(6):24-2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新世纪头20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幅员广大,各地情况有别,机遇各不相同。就江苏而言,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是最大的发展机遇;就沿江地区的农业银行来讲,主动参与、支持、服务沿江开发,是实施市场营销战略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沿江开发的历史背景及战略意义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依托大江优势,出现了“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举世瞩目的经济热点。80年代是“珠三角”时代。90年代上海浦东开放开发,江浙两省积极呼应,“长三角”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迅速引起国际资本的响应,中国由此进入“长三角…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开放度最高、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构成了中国经济的新支撑带。在国家战略层面,安徽属于长三角一员,但实际上安徽与长三角差距与优势共存。新时代下,安徽应深入契合国家发展战略要求,从基础设施、产城一体、人才资源、区域协调、金融支持、生态文明、文化事业、民生工程等方面,加快推动安徽融合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促进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相得益彰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加强长江经济带金融合作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长江经济带是个跨世纪的战略任务,而整个建设过程中,资金问题至关重要。一、加强长江金融合作的重要性按照中央的战略步署,应尽快建成长江沿江经济带,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获得上海经济与金融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发展。这是因为,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有着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基础优厚、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科技文化比较先进、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位优势。长江经济带的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其区内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近40%,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预算收人的20%以上,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强,银行存贷款余额也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为交流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路,加强长江流域各省市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加速这一地区的发展,使长江流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轴”,上海市计委、市政府协作办、市计委研究所、《上海综合经济》编辑部于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共同召开了沿江省市驻沪办事处主任座谈会。上海市副市长、市计委主任华建敏出席会议井讲了话。市政府协作办主任孙明良、上海市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市计委研究所所长王战等也在会上讲了话。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七省和重庆、武汉、南京、杭州、宁波五市驻上海办事处…  相似文献   

15.
长江航运业的发展及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沿江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进入90年代以来,继沿海特别是华南地区高速发展以后,以浦东开发开放和三峡建设为契机,长江流域再次成为我国经济开发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是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举措,安徽作为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组成省份必须充分利用支持机遇,以期更好的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文章立足于安徽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与不足,重点探究安徽完善承接产业转移体系的对策,力争促进安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信息熵、均衡度等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对安徽沿江开放城市--芜湖近10年的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工业用地比例过高,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后期工业用地比例下降,城市绿地大幅度增加,城市职能与用地结构趋向吻合.该研究为今后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生态公益林的生产不能依靠自身的价值来维持,它必须要有外来的经济补偿。同时,广东是属于集体林区,大多数森林权属于集体或个体林农所有。林农是以经营林业为主要的谋生手段和经济来源,而纳入生态公益林体系的林地,都是需要保护而不允许采伐的林木资源,这将直接影响林农的经济收入,需要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补偿制度。理顺分配关系,保障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才能稳定生态公益林的经营。一、生态公益林体系的建设与管护生态公益林是根据我省自然环境平衡生态的需要而划定的非商品林经营体系,主要是沿海防风固沙、沿江护岸、涵养水源、农田…  相似文献   

19.
<正>根据农业部渔业局2010年部署要求,安徽省渔政局承担加强内陆渔船管理,组织实施机动捕捞渔船"三证合一"试点工作。截至2011年12月10日试点工作圆满结束。分别代表安徽沿江、沿淮和皖北、皖南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市域经济差异空间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省17个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04、2008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2000年以来安徽省市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安徽省中、东部的合肥和"马芜铜"一直稳居全省的经济核心地位,其次是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且省内西北和东北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省最后,第一、二等级的城市经济实力空间结构没有明显变化,第三、四级变化较大,省内经济差异有先减小后扩大的过程;沿江轴线南北、东西两侧发展不平衡;沿淮轴线经济实力较沿江地区弱;京—九、京-浦轴线经济实力较弱,铁路没起到经济带动作用;省会合肥周边地区经济实力较弱,省会的经济辐射作用没有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