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楼建忠 《魅力中国》2012,(29):126-126
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高职人才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首要任务。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不难看出,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一个“新”字,“新”是创新能力中最本质、最重要的含义。如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找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显得愈来愈重要。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3.
陈瑞华 《发展》2009,(8):101-101
一、树立创新教育的教育观 一是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新型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人才。二是坚信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接受、探索、创新等能力。三是坚信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注重个性,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4.
周世琼 《魅力中国》2009,(29):15-15
目前,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  相似文献   

5.
陈雪莲 《开放潮》2005,(8):78-79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是指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制胜法宝是创新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在于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6.
王杰 《发展》2008,(2):112-112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首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创新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维、习惯、能力、价值观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阶段。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是教师的使命,要把学生送入更高层次的学校去深造还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备战高考,做好备考复习工作。我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备考前期教师应做的几项工作和对高考的认识对指导学生学习非常重要。理科综合试卷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高考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高考必须注重能力考查,把能力的考查放在首位,但是,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具体知识,只有通过考查知识的运用才能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给他们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养成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举措。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呼唤,是人本教育观的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具有内容广、知识全、观点新、思想深的优势。应发挥理论课创新功能,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知识积累;为技术创新提供科技信息,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深化课堂教育的自学中心,为科研课题的选择提供指导;为大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提供培训.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发挥自身优势,合理调整馆藏结构,提高馆藏质量;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新的知识平台;培养学生检索能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重要摇篮。在初中物理教育中,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初中物理教育之重任。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黄向军 《发展》2010,(12):141-141
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也是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也是造就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家繁荣富强的关键,要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国家建设,达到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打造"以育人为根本,以兴趣为驱动,以知识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模式,文章探讨了针对自动化专业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方法,教学改革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创新实践活动的加强等。  相似文献   

13.
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探索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长春理工大学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特别在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发掘并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芳 《魅力中国》2013,(10):214-214
我们的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所以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在教育上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陈星 《西部大开发》2011,(12):117-117
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能力特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余青明 《特区经济》2004,(9):100-101
从时代发展角度看,社会对人才质量标准的要求,基本上是沿着“知识——能力——素质——创新”的轨迹演进的。知识是素质和能力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沉积为素质,并通过素质实现创新。良好的基本素质和合理的创新能力结构是跨世纪人才的必备条件。从“知识——能力——素质——创新”的人才质量观发展变化看,这个过程也是辩证的发展过程,不是后一个阶段对前一阶段发展过程的完全  相似文献   

17.
张慧慧 《魅力中国》2014,(5):124-12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它以发展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其目的是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把它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去,本文拟对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林平 《理论观察》2001,(1):74-75
创新教育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素质人才,必须依靠素质教育,依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去塑造学生创新的品质。因此,要找准创新教育的基点,遵循创造规律,摸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曹伟 《魅力中国》2013,(8):216-216
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0.
周磊 《魅力中国》2014,(24):186-186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人才,尤其是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己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初中教学应培养出怎样的人才呢?显然,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才是基础教育的归宿。初中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无疑要承担创新教育的重任。因此,更新教育观念,破旧立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