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春霞 《北方经济》2013,(10):14-15
行政立法听证制度已成为世界行政程序法中极其重要的制度,扩大公众参与制度,充分表达民众利益诉求,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以完善行政立法的质量和行政立法的公正性与科学性.本文通过描述行政立法中公众参与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完善行政立法中公众参与的建议,以为完善我国行政立法中公众参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有一定的实现形式和制度。目前的中国权益分配机制正从政策博弈向立法博弈转型。在行政立法领域实行公众参与,正是在立法的过程中进行多方利益博弈。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核心价值正是在于坚持立法的群众路线,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推进立法的民主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安徽省积极探索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有效机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公众参与总体效果不理想等。尽管如此,这些并不能成为阻碍甚至排斥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正当理由,相反地,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建立有效的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制度,以推动地方立法的理性发展。文章立足于当前实际,分析了安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安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面临本身知识水平,在立法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待进一步明确,参与的细节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制约,可以从加强宣传、完善机制、建立和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等方面着手提高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度。  相似文献   

5.
宋小涛 《发展》2010,(9):94-96
“开门立法”已在多个省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公众中征集到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也是地方人大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重要表现形式。但是,大多数“开门立法”是各地方人大常委会选择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地方性法律草案进行的,只是将“门”打开在初级阶段,公众并未真正参与到立法的整个过程。怎么样使“开门立法”成为“常态”?什么样的地方立法,立法的哪些阶段可以向公众整体开放?公众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到地方立法中?公众的意见如何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特别是提出反对意见的声音能不能释放并认真解答?同时,一些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的评估评价机制中,能否增入本法律在颁布之初的公众参与状况作为评价的指标之一?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立法的不同阶段,配套方便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最终能在“大众立法”和“精英立法”之间找出合理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环境问题在我国发展中引起广泛的重视,仅通过政府作为治理主体的模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我国公众参与制度尚不完善且有很多不足,文章拟从完善立法建议、扩大公众参与主体、提高公众参与意识与能力、拓宽公民参与环境管理的渠道、加大对民间环保组织的支持力度方面提出完善建议,促进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破解环境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当前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完善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的措施。要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培养公民社会,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平衡社会利益,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动力保障;增强公众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监督与保障机制日趋完善,公众获取环境信息、参与环境决策、推动环境治理的范围更加广泛。伴随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新时代的到来,公众参与制度作为保障和实现环境权的重要途径,需要进一步厘清利益相关性、私利与公益、行政与司法三个维度的二元结构,除在环境立法与行政空间转向中促进环境信息的整合及数据化利用外,亦成为推动环境司法发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是土地整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公众参与能保障农民利益,并且保证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科学性、有序性。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公众参与存在诸多局限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整理公众参与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和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以期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以公民参与和公民治理作为主要目标的一个时期,黑龙江省公众参与预算与研究存在着诸多状况,文章对黑龙江省预算监督中公众参与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选择合适的政府预算的立法、扩大参与面并开拓新渠道、完善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支撑和明确公众参与预算的目标导向,以期达到参与式预算发展,并为我国公共预算改革提供备选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是:环境权益立法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保障相对滞后;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程度较低;环保组织自身能力弱,规模小,影响力有限。大力推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有: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加强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为环保组织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在民生优先视角下审视宁波社会管理,目前尚存在投入水平有待提升、法治化水平不高、利益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及公众参与和表达渠道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亟待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优化社会管理财政支持,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引导公众有序参与,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  相似文献   

13.
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影响评价是当今世界各国为预防和减轻拟从事的开发行为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的一项环境法律制度。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在立法及具体操作层面上存在诸多缺陷。因此,文章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入手,在比较分析相关国家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和实践基础上,结合我国环境法制状况和具体国情,提出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城市管理需要公众参与,公众有参与城市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城市社区组织公众参与既为社区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城管水平的提高。提高公众参与要领导重视,广泛宣传,同时让公众在参与中得到信心和实惠。要研究公众参与的特点、设计载体,巩固成果,不断创造条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公众利益诉求制度和方式的完善带来了城市治理的新发展,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又体现在公众利益表达的“质”和“量”中。文章对杭州市公众利益诉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探讨。正是由于公众利益诉求带来了杭州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此类经验可供借鉴并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现今我国台湾地区公众参与立法听证的制度设置,于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参与立法听证会的人员选择、立法听证会的性质、立法听证会后结果的处理等方面上。由于台湾地区与大陆存在着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血缘关系,上述诸方面对大陆今后完善立法听证制度,实具有重要的现实参照与规避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是促进我国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可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发展“新型工业化”、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确立一些基本指导原则、建立制度创新机制、界定政府职能和完善市场机制以及加强立法和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等措施来促进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立法在不断完善和丰富,但是公众参与的程度仍然较低,需要给予一定的关注。分析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结合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基础,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立法建议,以期推动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的层次提升。  相似文献   

19.
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是现代国家管理的基本要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保证公共政策制定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理性选择。然而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仍然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缺陷,制约了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为此必须完善我国公民参与的相关制度,保证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以实现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20.
公众参与行政执法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构建行政机关的权力监督机制和发展基层民主。文章认为应该从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和能力、创新公众参与方式、在立法中确立惩戒条款3个方面着手解决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