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死刑,又叫生命刑,生命权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是个人一切权利的载体,而死刑就是剥夺人这一最基本权利的刑罚。死刑制度在我国存在之久远,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刑罚制度之一,这一极刑的威慑力也一直在起着调节社会秩序的作用,然而随着物质和文明的发展,死刑制度的废除将会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但是我国废除死刑的条件尚不完全成熟,还有待时日。  相似文献   

2.
死刑作为一种古老的刑罚,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其合理性从没有被质疑.自18世纪贝卡利亚提出废除死刑以来,死刑的存废之争已经持续了两个多世纪.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人的乍命价值,死刑是否符合刑罚的目的及历史发展趋势等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少数保留死刑、执行死删的国家之一,不少国家常借此攻击我国的人权状况,但从法律角度而言,死刑就是一种刑罚方式,笔者尝试从刑罚功能的视角思考死刑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杰 《魅力中国》2010,(34):162-163
缓刑制度作为一种刑罚执行制度,在世界各国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教育和改造罪犯中发挥着重耍的作用。在我国,由于现行的缓刑制度存在缺陷,影响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本文在论述缓刑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存在价值的基础上,对现行我国的缓刑制度予以了反思,并从缓刑类型、适用条件、考察制度、撤销条件四个方面分析对我国的缓刑制度进行了重构。  相似文献   

4.
陈袆 《魅力中国》2010,(8):105-106
死刑.是现代刑罚体系中最古老的刑罚方法,是几千年人类刑罚史上领衔的主刑,可以说与刑法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本文论述了死刑废止论者与死刑存置论者理论依据,并对死刑的价值进行分析,由此得出死刑在当代中国有保留的必要但会最终废止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何屏秋 《魅力中国》2011,(15):228-228
死刑作为一种最重的刑罚,历来受到刑法学界的关注。对于死刑制度改革的争论,自贝卡里亚提出废除死刑的观点后已达二百多年。我国刑法学界在死刑问题上面临的是死刑的限制适用与扩张之争。从当前国情看,谈论废除为时过早而且不其有可行性。本文正是通过对死刑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死刑改革的方向提出对改革的一些思考——即如何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6.
马佳佳 《魅力中国》2014,(24):299-299
死刑,又称生命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一种古老的刑罚制度,也是最严厉的刑罚制度。我国是世界上死刑罪名和执行死刑案件最多的国家,结合当前我国的具体国情,现阶段要彻底废除死刑制度是不可行的,但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刑事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逐步完善我国现行死刑制度是十分可行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颜丽娜 《魅力中国》2010,(35):168-169
死刑作为刑罚当中最严厉的执行方式,自近代以来,一直颇受争议,由此引来了多年不休的死刑存废之争。英美刑法、大陆刑法学者对此都概莫能外。英国死刑的存废经历了由大量适用死刑到限制死刑到暂停执行死刑并最终完全废除死刑这一漫长的过程,而受英国普通法影响重大的美国和印度等国,却依然保留有死刑。死刑的存废之争,依然是刑罚理论研究的重点。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国际法的影响也逐步在各国法律中开始显现,从而使死刑的废止成为一个发展趋势。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并相应借鉴英美刑法中对死刑的相关制度设计,从而严格限制并最终废除死刑,以规范我国的刑罚制度,是文章的初衰和目的。  相似文献   

8.
刘博 《魅力中国》2010,(33):32-33
死刑,是以剥夺犯罪人的生命为内容的最为严厉的刑罚,因此也叫生命刑、极刑。死刑始终处于刑罚体系之顶端。“罪莫大于死”。在古代,中外各国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秩序,都把死刑作为刑罚制度的核心,广施滥用。直到17世纪以后,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和人权思想的传播,死刑开始受到限制。1764年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的发表,提出了对死刑正当性的质疑,此后,欧洲各国都对死刑的利弊优劣展开了长期而又激烈的争论,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死刑存废之争。  相似文献   

9.
论死刑存废     
顾然 《魅力中国》2014,(5):295-295
近年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完善和人权保障意识不断深入人心,关于人权问题的讨论也日趋激烈。死刑作为刑罚种类中最为严厉的刑罚措施,由于自身存在的弊端,不可避免地被推到存废的风口浪尖。本文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探析死刑在中国存废的可行性,寻求合理废除死刑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黄泽炀 《魅力中国》2013,(29):327-328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监禁性的行刑制度和刑罚处置措施,代表了当代人类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既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表现,也是人类社会人道化的袁征。社区矫正目前在我国正处于试点状态,本文试从社区矫正的概念出发,分析我国社区矫正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立法、实行义务性规定、完善和丰富矫正体系、加强宣传以及补充经费等措施来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  相似文献   

11.
孟慧 《魅力中国》2009,(36):213-214
一、死刑概说(一)死刑的概念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两种情况,这是我国关于死刑概念的通常说法。因死刑以剥夺犯罪分子生命为内容,故又称生命刑。因生命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身一切利益和权利的载体,生命权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最重要的权利,故死刑又称为极刑。  相似文献   

12.
死刑作为一种刑罚,除了具有刑罚的一般特征,还具有其独特性,最显著的莫过于它的严厉性.死刑剥夺的人的生命权是人最重要的权利,生命是一切权利的基础,一旦生命不存在,那么其他权利也就无从谈起了.与其他权利相权衡而言,生命法益高于其他一切法益.在刑事立法和司法过程中,应当将生命权的保护置于首位.  相似文献   

13.
仇菱 《西部大开发》2011,(3):144-144
新制度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将制度重新纳入政治学分析的研究范围。历史制度主义是新制度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历史制度主义者以历史为分析手段,从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去探究制度变迁的轨迹,重视以制度为核心要素来考察历史过程,分析制度背后的政策变化原因。虽然历史制度主义还存在很多的理论不足,但笔者认为,它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一种分析范式,其独特的理论作用以及运用前景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4.
马万凯  李光 《魅力中国》2014,(23):97-97
历史形象这一概念,源自文学作品当中历史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塑造。历史上,圆明园本是中国古代清王朝的御用花园。虽然圆明园与中国其他优秀园林一样,代表了中国传统园林工艺的最高水准,但是围绕着圆明园历史形象的塑造一直在发展与演变。本文拟从圆明园两种主要历史形象的演变过程入手,探究其历史形象变化的内容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李进平 《特区经济》2010,(3):242-243
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经济犯罪中有相当一部分罪名配置了死刑。死刑在经济犯罪中的泛用导致了诸多弊端:①违背了刑法的谦抑精神;②违背了刑罚的公正性;③不符合刑罚的目的;④与刑罚的人道主义相抵触。为了顺应废除死刑的国际刑事司法潮流,我国可以从废除经济犯罪死刑着手,逐步减少死刑的适用,直至最后全面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日本严格来说不属于同一法系,但都保留着死刑这一古老的刑罚制度。中日两国的死刑在立法与司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对中日的死刑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无论是对中国的司法制度还是对日本的司法制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何辉强 《魅力中国》2010,(34):206-207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人始终是作为群体而生存的,马克思在对人的问题考察中,把人作为“类”的存在来研究的。以八的本质、人性为出发点,来探究人的解放必要性。从人的自然进化,社会形态的更替发展来分析人类自我解放的过程。从马克思对《犹太人问题》的论述,得出人类的真正解放,寻求人的解放的途径,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林跃 《老区建设》2008,(18):12-13
刑法中的社区矫正制度是基于对罪犯的教育和改造思想而产生的一种刑罚制裁方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罪犯的个别化改造使其复归社会,进而彻底平息社会矛盾,打造和谐的境界。本文通过对社区矫正制度演变历史及目的的考量对其价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罚思想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即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旧中国时期及新中国时期。然而随着刑罚思想的演变,监狱制度的发展相对应的也经历了上述四个时期,其发展变化的每一个阶段都深受刑罚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刑法修正案(八)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对我国刑罚制度的改革,必须在废除死刑的大背景下理解这一变革。从"重死轻生"到"轻死重生",我国迈出了废除死刑的第一步。废除死刑应当司法先行,并应注意一些问题。在新刑法的视野下我们应重新审视"药家鑫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