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通俗小说家斯蒂芬·金于1982年创作的中篇小说《丽塔·海华斯和肖申克的救赎》,是收于由四个故事组成的小说集《四季奇谭》里的首篇《春天永驻》中的故事。它既秉承了传统哥特小说的精髓,又创立了全新的现实哥特小说模式。斯蒂芬·金运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从宗教主题、现实背景、哥特情节和冲突等方面,展现小说"回归现实"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美国通俗小说家斯蒂芬·金于1982年创作的中篇小说《丽塔·海华斯和肖申克的救赎》,是收于由四个故事组成的小说集《四季奇谭》里的首篇《春天永驻》中的故事。它既秉承了传统哥特小说的精髓,又创立了全新的现实哥特小说模式。斯蒂芬·金运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从宗教主题、现实背景、哥特情节和冲突等方面,展现小说“回归现实“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钟诗卉 《魅力中国》2011,(2):279-279
小说《螺丝在拧紧》讲述了一个带哥特传统的心理恐怖故事。本文从背景,情节和人物塑造三方面分析了亨利·詹姆斯在《螺丝在拧紧》中的所体现出的哥特色彩。  相似文献   

4.
罗玉添 《魅力中国》2010,(32):275-275
哥特艺术是中世纪后期的代表,是整个中世纪文化的巅峰。而在四五百年后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及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甚至今天,哥特艺术以其特有的方式延续着其非凡的生命力,而且呈现其艺术的形式非常多样化。本文通过对哥特艺术的溯源,窥视其极强生命力的内在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5.
《呼啸山庄》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这部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作品中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回归自然的思想以及超越世俗,道德甚至死亡的浪漫主义爱情。作家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同时借鉴哥特传统,给浪漫主义手法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展现出了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流年 《走向世界》2014,(31):126-127
在烟台南大街的尽头,有一家特别的餐厅。从大门一走进去,瞬间感觉似乎穿越了时空,来到了欧洲:古典气息的木质地板、哥特风格的吊灯、法国进口的各种美酒和美食,这些元素共同组成了一个很文艺的存在--小巴黎餐厅。  相似文献   

7.
李柴乐 《发展》2014,(4):76-76
西方建筑史上谱出不少辉煌的篇章,其中哥特式建筑通过其独特的构造技艺和光的表现为置身其中的人们创造了梦幻的天堂。哥特艺术包含了很多分支,其中独具实用性的哥特式建筑作为城市繁荣和力量的象征,其背后隐藏了哪些社会含义和人文背景。通过对哥特建筑的特点分析,结合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充分挖掘其建筑之美。  相似文献   

8.
王付生 《魅力中国》2010,(30):156-156
在小说教学中准确地把握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对于准确解读小说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分析有利于准确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有利于把握小说的情节设置:有利于把握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教会学生准确地把握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对教学定会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任聪颖 《魅力中国》2010,(29):251-251
《昕夕闲谈》是我国近代第一部翻译小说,译者蠡勺居士在《小叙》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小说观。他既简述了中国小说的流变史,又突出强调了小说的道德教化功能和娱乐功能,并力求提高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发出“谁谓小说为小道哉”的时代呐喊。  相似文献   

10.
潘望望 《魅力中国》2011,(8):279-279
在当代文学史上,余华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具有鲜明的先锋小说特征,后期创作回归现实主义,充满了温情和现实感。纵观余华的整个小说创作,我们可以发现他创作的前后期小说分别在内容上、叙述方式上及主题上有了较大的转变,我们着重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余华小说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小说作为故事情节性强的文体,相对诗歌、散文、实用类文体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在实际阅读鉴赏中也存在着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因此将影视资料应用到高中小说阅读鉴赏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小说的浓厚兴趣,帮助深入理解文本,陶冶学生的情操。  相似文献   

12.
李婧 《魅力中国》2013,(22):112-112
旅美华人作家严歌苓的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以2007-2012年严歌苓小说研究的论文和相关著述为依据,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严歌苓小说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试图实事求是地描绘出当下严歌苓小说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3.
小说这一文学体裁通过完整、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特定的历史环境描写来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揭露事物的本质,教化人们的心灵。笔者认为,讲读小说教学,应紧扣小说的体裁特征,结合作品提供的特定环境,将教学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上,揭示其典型意义,从而领会小说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4.
马晓 《魅力中国》2013,(26):97-97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许多小说热销至今。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魅力与文学特点,并且有很强的特色文化性。本文主要研究了汪曾祺小说特色形成的原因以及小说具体的特点,希望对于未来研究汪曾祺的小说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通过对汪曾祺小说中比喻的分析研究,探讨其小说的语言特色。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比喻修辞使用的次数很多,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人、事、物、理都可以用比喻来加以表达,而且表达得十分恰切,富含韵味。在使用比喻的时候,汪曾祺主要使用的是方言、口语,这与他小说的主体风格是一致的。同时,比喻手法的使用也使得小说在表达意义上更加生动和准确。  相似文献   

16.
著名作家张贤亮公开说过,我现在早就不看小说了,当记者追问他的真实意思,张贤亮的回答有些雷人:这年头,现实比小说精彩离奇得多,现在最好看的不是小说,是新闻。  相似文献   

17.
徐芳 《重庆与世界》2013,(11):72-76
丝绸之路的开通为陇右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它是从三秦文化到西域文化整个西北文化带的过渡环节。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唐人小说的兴盛便主要得益于当时的文化环境,尤其是陇右文化地域的文化性格:尚武的精神特质、多元文化的开放性特征、质朴的情感特色。陇右文化性格为唐人小说作家的创作以及素材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影响。陇右文化相互的认同和理解,为唐人小说添上了精彩的一笔,多姿多彩的陇右文化为唐人小说的创作提供大量的素材。陇右文化在唐人小说中的渗透,推动了唐人小说繁荣的脚步,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唐人小说所蕴含的陇右文化精神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8.
于紫 《北方经济》2007,(2):84-85
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从16世纪面世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作家和作品,并影响了整个欧洲小说的创作。狄更斯作为受流浪汉文学风尚影响的作家,其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历来被视为英国流浪汉小说的代表作,虽然继承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艺术特征,但此书并没有落入传统流浪汉小说的窠臼。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匹克威克外传》主人公的形象来论述其书对欧洲流浪汉小说传统艺术特征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小说”的先驱——娜塔丽·萨洛特不仅是“新小说”作家、剧作家,还是“新小说”理论家,为“新小说”提供了理论基础。对萨洛特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和研究现状的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萨洛特的写作技巧,从而更好地认识这位法国20世纪的伟大作家。  相似文献   

20.
写作的空间     
米兰·昆德拉曾郑重其事地警告同行:“小说家一旦扮演公众人物的角色,就使他的作品处于危险的境地,因为它可能被视为他的行为、他的宣言、他采取的立场的附庸。”他的意思很明白,小说有其独立的“相对性空间”。小说创作并不能随意地跨越空间界限,否则可能将小说送到危险的悬崖之下。不仅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