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胥嘉 《今日重庆》2005,(6):126-127
美国诗歌使我感知世界,而鸡汤唤醒了我的中国本能。东西方文化就这样一巷之隔,以前在我看来是冲突,是两种文化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悲伤;如今我发现,这是奇妙的和谐。这边是希腊、罗马为基准的西方文化,那边是以中国思想为核心的东方文化,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不同。[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散文重抒情,语言含蓄,并且多用铺垫和陪衬,耐琢磨。许多同学在阅读散文时存在困难,本文就散文中铺垫的类型及散文阅读中应注意的方法技巧略作探索,以帮助学生提高散文阅读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散文阅读。  相似文献   

3.
综观中外新闻史,新闻作品大多数都运用了文学手法.新闻报道为了向深度和形象化发展,不得不借助文学手段.本文分析了新闻与文学的区别和联系,同时表述了本人对文学手段如何在新闻中运用的一点浅显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散文写作中,材料的运用则能以显示“暗示”隐彼意此的精心设计来表现象征意境的深邃,充分拓宽作者未能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带有深刻意蕴的艺术境界,从而发挥艺术再创造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金艳华 《魅力中国》2013,(25):166-166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为标志。郁迭夫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文学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的散文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对接。同时,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住。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奉诸了“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吏上又一次助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大变革时期。  相似文献   

6.
田飞 《魅力中国》2010,(3):151-151
“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长久以来,我们注重教师讲,学生听,而忽视了学生自觉自省独立自主的阅读。这与“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时代要求是脱节的。我们应该在教会学生阅读教材、打开课外阅读视野、给予阅读方法指引方面下功夫,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把“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原有的文化上又增添了新的元素,它那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生活领域,甚至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人结合这篇文章,描述了佛教对中国文学有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8.
冯爱 《黑河学刊》2012,(11):30-31
欧洲中世纪以来出现的骑士制度,其本质是骑士阶层以土地分封制度为基础,以基督教思想为根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制度。而由其衍生出来的骑士精神则象征着封建贵族制度统治下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希冀和理想的道德准则。随着时代的发展,骑士制度随之覆亡。不过,骑士精神却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延续并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朦胧诗的创作引发的争议颇多,尤其是它在诗界的合法性。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创作理念的革新表现在,美学原则的嬗变从理论上拓展了诗的审美视域,并促成诗歌主题的翻新。书写“内心的时代”,凸显“心灵的真实”,捍卫文学本位,回归诗歌的本色,从而完成了诗歌主题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吕晓华 《魅力中国》2009,(17):52-53
所谓应用性问题,是指有实际背景或有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由于它们来自于生活、生产实践,所以参考条件较多,思维有一定的深度,解答方法灵活多样。因而应用性问题在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创新能  相似文献   

11.
鉴赏诗歌是学生考试中的难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往往存在畏难情绪,觉得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我们只要能熟悉诗人作诗时运用的物象,认真去揣摩和捕捉诗中的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弄清意象和意境的异同,那么我们一定能透过诗歌的"外表",看到作者注入的意念和感情。  相似文献   

12.
按照新课程理念及对课改精神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我从切实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构建学生主体地位出发,探讨出优化诗歌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情境。本人试从诗歌教学中为何要造境,如何造境,以及教师素质三方面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3.
刘爱军 《东北之窗》2014,(13):78-79
正大连文坛传来好消息:在三天之内,大连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宁明以组诗《踩着浪花走宜昌》获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特别奖,以《飞行者》获得第六届全国冰心散文奖,是目前全国唯一获此双奖的作家。"创作不是挤牙膏,而是自然而然的流淌,或喷涌。"宁明说,"无感觉,不动笔。不投入感情,不能让自己心颤,还不如不写,写了也没有生命力。"去年在写了200多首诗后,宁明感觉到了一股惯性推动下的创作,他说要警惕这种写作,因它更趋向制造而不是创造。今后再写些什么?宁明也困惑。宁明说,"困惑正是突围与超越的前奏。"  相似文献   

14.
数学中蕴涵的文化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常常被忽视。以具体的数学概念、定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为出发点,将这包罗万象的数学文化引入中职数学课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提高数学的文化修养,促进他们人格个性、情感体验的全面和谐发展。文章对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唐李佩 《新西部(上)》2009,(9):156-156,151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往往运用多种意象,以此蕴含作者的感情及审美情趣,创造出特定的艺术境界.在众多意象中,鹤意象在诗歌的多种鸟意象中,具有特殊稳定的文化内涵.诗人笔下的鹤舞动着诗人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王晨曦 《魅力中国》2011,(11):216-216
数字化影像是一门新型的学科。迄今为止国内国外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而国内开办此专业的高校,在专业的设置,领域的方向,和对学生的培养方面也是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这个新兴的学科和文学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  相似文献   

17.
赵胜涛 《理论观察》2013,(11):103-104
朗诵是一种以文学作品为基本材料的口语传播艺术,其目的是表现和传播文学作品的美:而文学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目的是趋同的。区别只是因为承栽工具不同,文学课的承载工具是语言文字,而朗诵艺术的承载工具则是声音。针对文学课和朗诵艺术的异同,特提出“朗诵教学法”,让文学课在固定思考模式与感悟情感人文之间衡量,这也是提高学生文学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德育过程即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的过程。教师的自身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流畅的语言表达、大方得体的仪表等都给学生以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了恰当合理的铺垫,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的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对  相似文献   

19.
朦胧诗的创作引发的争议颇多,尤其是它在诗界的合法性。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创作理念的革新表现在,美学原则的嬗变从理论上拓展了诗的审美视域,并促成诗歌主题的翻新。书写“内心的时代”,凸显“心灵的真实”,捍卫文学本位,回归诗歌的本色,从而完成了诗歌主题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王芳  曾勰 《魅力中国》2013,(25):149-149
媒体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以数字化多媒体内容为核心的数字媒体产业正在世界各地快速成长。本文文从数字媒体的概念及传播特点出发,分析探讨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现状及运用。提出数字媒体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