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燕 《魅力中国》2013,(19):294-294
近年来,党和政府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对新闻报道提出了“三贴近”的要求,新闻媒体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在这种形势下,民生新闻应运而生。民生新闻自出现起,政府就把它当作了联系群众的纽带,百姓把它当作了代言人,民生新闻节目收视率一路攀升,对开拓电视新闻报道领域、扩大电视新闻影响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今天,我就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定位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2.
刘振元 《魅力中国》2011,(20):14-14
随着我国一系列关于民生政策的出台,以及电视新闻这一社会主流媒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民生新闻逐渐成为各家电视台争相报道的一种新闻类型。由于民生新闻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老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不仅群众喜闻乐见,而且又大大符合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一时间,一大批反映民生的新闻栏目、专题栏目应运而生,每天都有播不完的民生节目,争抢观众的眼球。  相似文献   

3.
民生新闻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百姓冷暖痛痒、喜怒哀乐的责任。作为民生新闻的主持人,自如地把握民生新闻的地域性、亲民性等特点,将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通过平民化的软性表达传递给观众,将新闻本身的价值与主持人的平民化定位相结合,让更自然的信息被观众所认可,节目的收视率自然也就高了。本文将全面探索主持人风格定位过程中,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如何实践平民化以及平民化定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做好民生新闻不仅可以满足百姓需求,同时也直接阐释党和政府的政策。广播电台是"人民"的电台,有责任服务好大局,更需要为百姓鼓与呼,必须在贴近民心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李景利 《理论观察》2007,(3):164-166
民生新闻的呈现特点是以平民的视角观察、记录和报道普通百姓的生活,是新闻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真实体现。办好民生新闻应当增强公共新闻的理念,引导大家关注公众利益,并牢牢把握"好看、有用、重要"这三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6.
刘滨 《理论观察》2012,(2):107-108
如何选取电视民生新闻题材的问题,让民生新闻更好的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下去。办好民生新闻,发挥民生新闻的特点使民生新闻更贴近百姓生活,更好的为百姓生活服务,这是做好民生新闻的出发点也是根本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马倩 《发展》2010,(2):91-92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着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与此同时,民生新闻顺理成章快速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成为新闻宣传的重头戏。在民生新闻走过的十多年历程中,它为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为人民大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而民生新闻迅速发展本身就体现出了党和政府人文关怀理念的转变,其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及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邱国辉 《魅力中国》2014,(16):291-291
民生方面的新闻。主要报道的是贴近老百姓身边的事和新闻。随着现在的电视行业发展迅速,出现了播出节目雷同的现象。报道的事件缺乏真实性,报道事件的方向出现偏离等现象。本文就民生新闻的现状问题展开讨论。以及作出改善进行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民生新闻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是媒体市场化、城市化、文化多元化的结果 ,其产生和发展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变迁。民生新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需求。针对民众新闻的非政治化、过度民主化、"伪民生"低级迎合倾向和弱势群体的失语现象严重等问题,新闻媒体就要确立"以民为本"的理念,恪守职责,提高舆论导向。民生新闻要贴近百姓、真情服务、塑造魅力,并不断进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0.
徐彩莲 《魅力中国》2011,(6):167-167
以人为本是党执政理念的鲜明特征之一。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政策体系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具有深度民主的公民社会的形成,对民生新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菊云 《魅力中国》2014,(14):297-297
县级广播电视台是最基层的新闻媒体,不仅承担着宣传好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引导着舆论导向,同时也要牢固树立群众意识。坚持三贴近.落实走转改。关注民生,聚焦基层。使新闻报道更具群众性。  相似文献   

12.
张忠全 《理论观察》2011,(6):F0002-F0002
多年来,地市级的电视时政新闻始终占据着新闻宣传的主导地位。但时政新闻报道时有出现形式僵化、节目编排固化、节目内容趋同情况,制约了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民生新闻由于贴近百姓,反映百姓民生、民意、民求、民望,受众群体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但民生新闻也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缺失,如内容流俗、监督尺度把握不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东北之窗》2012,(18):118-118
2011年4月18日,根据大连报业集团统一部署,大连晚报再次改版。大连晚报编委会对这次改版提出了具体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新闻为主打、以民生为重点、以读音为本位、以市场为取向、以品牌为载体,全力打造新闻性、服务性、阅读性三个平台,使大连晚报更加可读、好看、有趣、贴近,让新闻更快更解渴、服务更多更实在、阅读更近更享受。并强调做足本地新闻、做透落地新闻、做精外采新闻、做实民生新闻,因为,这是大连晚报安身立命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刘清花 《魅力中国》2014,(23):299-300
新媒体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民生新闻类节目搭建了政府和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媒介与社会环境互动的一种新的传播范式,且受到了管理者和民众的双重认可。平民化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三贴近”的政治话语与新闻媒介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同。然而,随着民生新闻栏目和版面雨后春笋般地兴起,民生新闻报道定位模糊、内容肤浅、导向弱化等问题相伴而生。民生新闻栏目的前景如何?论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杨林 《魅力中国》2010,(25):321-321
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要要树立平民意识,在工作选择平民话题,关注百姓生活,寻找平民视角,贴近百姓情感,尊重被采访者。在新闻内容选取上,关注百姓生活,角度选择上,寻找百姓视角,关注民生状态,关注民生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三贴近”的提出,体现了按新闻工作规律办事的内在要求。报纸新闻宣传如何做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一个值得新闻从业人员深入探索和不断实践的课题。要把“三贴近”做到实处,必须做到“三克服”,即克服简单化、一般化、表面化。文章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从思想感情、报道内容、报道形式等几个方面改变现有的作风,做到真正意义的“三贴近”。  相似文献   

17.
郝金欧 《魅力中国》2013,(34):307-307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多次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社会保障、失业、“三农”等问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的深切关怀,民生理念成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的先河,并引发了波及全国各省市电视台的“电视民生新闻现象”。本文就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民生新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张晓东 《魅力中国》2014,(20):281-281
民生新闻关注民生民情,由于传播方式平民化,深受观众的喜爱,不仅是广大百姓诉求的绿色通道,而且还是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民生新闻的出现既从表面上代表了一类新闻的类型,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新闻操作理念的体现——以人为本。以服务受众为本。  相似文献   

19.
吴鹏 《理论观察》2009,(2):158-159
民生,越来越受到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更应承担起舆论引导的使命,关注民生,反映民生,服务民生,着力做好民生新闻。那么,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从崛起到发展,它遇到哪些问题、过渡时期民生新闻又该如何继续走下去,并使其品质得以提升,这是本文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20.
陈莹 《理论观察》2008,(6):160-161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闻报道的新概念。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新闻栏自《南京零距离》横空出世,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并引发了国内电视界一股民生新闻热潮,被业内专家称之为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民生新闻最早是在平面媒体上诞生的,但是却在电视中得到了更充分地发展和应用,以至于现在人们一提起民生新闻首先想到的就是《南京零距离》,就是电视。那么,民生新闻在地方性媒体扎根的优势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