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徐亚红 《魅力中国》2009,(14):140-140
我从教20年,年年担任小学语文课,年年都是班主任。20年耕耘、20年收获,我热爱小学班主任工作,热爱孩子们,我用多彩的爱呵护着孩子,用慈母的爱温暖着孩子,用执著的爱教育着孩子,我在爱的乐园里耕耘,孩子们在爱的乐园里成长……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2012,(21):64-71
他们,用自己的爱,为没有听力、不会说话的特殊孩子“讲述”世界的美好,点燃着生活的希望。他们,在自己特教事业中,没有厚重的成就感,也没有鲜花和掌声。面对那天真无邪而又不幸的聋哑孩子,就连一声清晰的“老师好”,他们都不敢奢望。他们用爱诠释生活。他们,在寂静的校园里,每天将动人的故事延续。  相似文献   

3.
黄小珂  西米  小珂 《中国西部》2012,(27):26-29
他们,用自己的爱,为没有听力、不会说话的特殊孩子“讲述”世界的美好,点燃生活的希望。他们,在自己特教事业中,没有厚重的成就感,也没有鲜花和掌声。面对那天真无邪而又不幸的聋哑孩子,就连一声清晰的“老师好”,他们都不敢奢望。他们用爱诠释生活。他们,在寂静的校园里,每天将动人的故事延续。  相似文献   

4.
李勍 《中国西部》2009,(8):61-61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儿童村给他们的家,是充满天伦之乐,充满的爱的幸福的家,爱会传递给每一个生命,就像阳光无所不至的温暖了所有的人,儿童村是一个爱的结晶,把爱一步步的传递开来,温暖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5.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格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胸怀一颗爱心,胸怀一颗宽容的心,用心灵去耕耘心灵,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应有的爱,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刘坤段 《魅力中国》2010,(9):100-100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天职是给孩子希望,教育是播种希望的事业。以大爱的心胸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平等的环境中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文革"时期出生成长的孩子们,如今已成为年轻的父母,他们面临着教育下一代的神圣使命,然而,他们科学育儿知识水平低,家教工作在儿童观、教育观上偏差大。典型的是四多国少: 1.溺爱的多,合理要求的少。几代人百般宠爱一个孩子,尽情地让他吃、喝、玩、乐。孩子只有被爱的权利,没有去爱别人的义务,导  相似文献   

8.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格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要求每-位教师胸怀一颗爱心,胸怀一颗宽容的心,用心灵去耕耘心灵,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应有的爱,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海芳 《魅力中国》2011,(21):343-343
赏识的本质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被看得起,古语说:“士为知己者死”,为什么愿意为知己者献出最宝贵的生命呢?很简单,三个宇:看得起。其实赏实,本质就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只有爱,才能真正地赏识。常识一旦成为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信念,就会化为一股神奇的力量,照耀着孩子们的心灵。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赏识是他们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所以,我们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不应该只盯着学校和孩子,还应该把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家长身上.父母应该承担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是帮助孩子建立早期依恋关系的最佳人选.成为合格有责任心的父母需要了解教育学理论、无条件爱孩子、培养孩子尽可能多的良好习惯、尽量给孩子完整的爱,并且要终生学习.  相似文献   

11.
经常给一个集体制造麻烦的孩子其行为是有问题的,缺少爱、太宠爱是导致这些孩子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思想和行为常常处于分裂状态,他们的“寻衅滋事”通常是为了掩盖自己内心的自卑和惶恐不安。营建一个充满爱的阳光团队,把阳光公平地洒向每个孩子,是帮助问题孩子走出阴暗角落的不二法宝。  相似文献   

12.
高振千 《中国西部》2012,(27):112-113
“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更有利的位置,最近及以后一段时间内,一道道考试、升学和择校的关隘已经成了家长们的一个个心结。“教育焦虑症”,一个新名词应运而生并逐渐蔓延开来,进入普通众多家庭中,正在使人间最美丽的天伦之爱变味,焦虑的父母们变得越来越“烦躁不安”了。考试、择校前后的家长,有为孩子成绩彻夜难眠的,有为孩子分数担惊受怕的,有为孩子升学四处奔波的,有为孩子上学懊恼伤心的,有为孩子名次坐立不安的……凡此种种,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心中的“痛”。对教育的过高期望,对教育的过度重视,对教育的过分要求,使不少家长再也走不出教育,孩子的教育被作为生活、家庭、人生的唯一“赌注”,这样的家长不知不觉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不患“教育焦虑症”才怪呢。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使孩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了孩子能实现自己美丽的愿望,一些家长不仅自己“积劳成疾”,也把孩子累病了拖垮了。教育焦虑症是长期的教育压力导致的心理状态,是恨铁不成钢引发的愤怒,当某种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反复出现的时候,负面情绪的积累导致过激心理出现,甚至行为失控,还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3.
贾晓蕊 《魅力中国》2010,(12):33-33,34
师爱是平凡而伟大的,只有爱孩子才能教育孩子,以爱动其心方能赢得收获;教师必须兼顾全体对象,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身心的投入,爱护、关心、帮助每一位学生,正成为全体学生的贴心人。  相似文献   

14.
刘洪华 《中国西部》2012,(21):134-139
每个班里总有一些让老师头痛的学生,他们总是变着花样的给你出一些难堪的问题,对此,老师们给他们一个封号——“调皮孩子”,这帮孩子在生活中逐渐的形成为一个小团体,有一个核心人物在起着一定的引领作用,改变他是改变一个班级的关键,这就是俗话说的“擒贼先擒王”。其实,当我们一味的指责调皮孩子时,而忽略了他们调皮的天然性因子,潜意识认为他们身上有数不清的坏毛病,因此让我们的视野和管理教育思维更加狭隘,他们身上的缺点得到了极度地放大,优点被常常地忽略,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违背教育的本质。作为教师,能够顺势发挥教育技巧,让他们成为班集体中的正面发展推动力量,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董振芳 《中国西部》2012,(Z2):64-71
他们,用自己的爱,为没有听力、不会说话的特殊孩子"讲述"世界的美好,点燃着生活的希望。他们,在自己特教事业中,没有厚重的成就感,也没有鲜花和掌声。面对那天真无邪而又不幸的聋哑孩子,就连一声清晰的"老师好",他们都不敢奢望。他们用爱诠释生活。他们,在寂静的校园里,每天将动人的故事延续。  相似文献   

16.
孙倩 《魅力中国》2014,(15):194-195
爱为师之魂。只要有爱。到处都充满温暖和希望。师生间也是如此,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重要因素。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正如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一样,都是发自内心的。教师只有关爱学生,才能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为人师表,才会了解学生。接近学生;只有用“爱”消除师生问的隔阂和误会。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尊敬和爱戴,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进一步产生爱的火花,才会有教育育人的源泉和动力。这种动力才能推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进步。情感在美术课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美术课的灵魂所在。也可以这么说,美术教育即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必须始终贯穿于美术课堂教学.要将情感教育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不仅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好处.对我们社会的发展也具有好处。因此,“爱心教育”要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去。  相似文献   

17.
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高于母爱的师爱就意味着教师不能以狭隘的个人私情或好恶去面对学生.而应带着祖国的希望和人民的重托,按照接班人的要求全面关l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优生是班上的宠儿,应该多给.最“严爱”,学困生在班上属于弱势群体.需多给点“偏爱”,易犯错误的孩子更有尊严,该多给一点“宽容之爱”。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应给不同的爱,用爱呵护好每个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8.
何莎 《西部大开发》2011,(10):33-33,112
随着高中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处在城市周边的农村高中学校,普遍面临着优质生源少,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家长教育不得法,且留守青少年,单亲家庭的孩子增多的情况,这给老师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然而,在学校,老师就像学生的半个家长,老师面对这些农村学生,要用爱去呵护他们,正所谓“爱”之所至,金石为开。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自觉给学生爱,才能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才能起到非凡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伍剑 《中国西部》2011,(26):80-81
我们的教育为了谁?这个话题似乎很荒唐可笑。 有人回答:教育孩子,让孩子学知识。什么是知识? 知识就是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非的能力。也就是说,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掌握是非能力。这样说似乎有点不明白,简单地说,在孩子真正成为社会人之前,让他们掌握前辈人已经掌握的生活的技能知识。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和鲁迅的一生都很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爱国之情使得他们都意识到孩子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但不同的出发点和对拯救孩子所能达到的成效估计使得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鲁迅认为首先使国民觉醒,改变国民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梁启超认为应改革落后的教育,用先进的教育制度挽救孩子。由于对国民性的不同理解,使得在拯救孩子、发展青少年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