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云彬 《魅力中国》2013,(11):133-133
以人为本、全人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把长期以来被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学掩盖的情感教育凸现出来。语文课程标准也把“情感”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位。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认识“情感”,应该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把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长久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实际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尤其是在升学考试的重压下,情感教育更是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其实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单调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早巳厌倦了条分缕析和空洞说教的语文,他们实在渴望一种心与心毫无隔阂地交流,情与情自然而然地融通的真实、和谐而灵动的语文课堂。这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同时,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对于智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人在情绪高涨,精神振奋的状态下,接受知识的能力最强,反之则很低下。由此我们不难懂得:重视语文情感的培植,这不仅是语文“文性质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全面智力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呢?  相似文献   

2.
王克江 《魅力中国》2010,(3):172-172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突破单纯的只注意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善于用语言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学习。共同围绕教材创造和谐的情景。愉快的吸收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行能力的提升与训练。  相似文献   

3.
陈桂英 《魅力中国》2011,(15):208-208
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是教育规律、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语文课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首选基地。这需要教师注重生活积累,并把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4.
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目标”确定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教育提高到和知识能力并重的地位,这进一步体现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实施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和情感熏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呢?本文从六个方面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子文 《西部大开发》2009,(12):140-140
情感教育是一种伴随知识输入而又溶进了人的美好情愫的一种教育方式。它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和行为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共鸣,使其在一种情感的浸润和愉悦之中,自主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6.
张新宏 《魅力中国》2013,(32):125-125
语文教学中只有运用情感教育,才能使教师、学生和作品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笔者试从情境的创设、课堂的朗读和教师解析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抓住学生的情感进行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的情感融进语文知识教学中去,而不是机械地接受,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张艳娇 《魅力中国》2014,(1):145-145
情感与认知是紧密联系的,良好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因此情感教育能提高教师上课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随时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利用一切机会促进教师和学生间情感的良性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岳党然 《魅力中国》2013,(17):195-195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突破单纯的只注意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李志谦 《魅力中国》2010,(18):111-111
知识、智慧、情感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现实生活中和表达这些生活的文章中,总是既有“情”又有“理”,“情”和“理”的关系是对立而又统一的。语文教学要以情感教育取得信任,启发觉悟,感染学生,这样才会打开学生的心扉,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李朝晖 《魅力中国》2011,(21):400-400
语文教师能够把知识传授和情感交流融为一体,把知识融和着情感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在某种情感的支配下接受知识,那么师生情感的交流就会越融洽、和谐,知识的传授速度就越快,必定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千方百计的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2.
高会英 《魅力中国》2011,(3):146-146
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健康情感是中学语文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语文情感教育的本源应该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教材的感同身受、润物无声的真实体验,是在体验中享有情感教育,在体验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使自己更加接近美好,远离丑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实例证明语文情感教育离不开体验.  相似文献   

14.
吴瑛 《魅力中国》2010,(3):126-127
情感教育,已被列入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要求教师为再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形象而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的一种教学。一般来说,语文教育不在于直接阐述了什么道理或得出了什么结论,而在于培养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吴瑛 《魅力中国》2010,(7):126-127
情感教育,已被列入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要求教师为再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形象而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的一种教学。一般来说,语文教育不在于直接阐述了什么道理或得出了什么结论,而在于培养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陈静 《魅力中国》2009,(23):63-63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最基础的工具学科,但是,我们不能把小学语文课上成工具课,还应从一篇篇情文并茂的教材中,促使学生激发情感,得到美的陶冶。一、教师主导,渲染情感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情感的丰富性和外显性,教师的情感是一种"催化剂"。教师通过动情的导语和过渡语,对学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的如火如荼,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利用教材不仅要教会学生该学科的知识,还要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情感及价值观的教育。这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就是既有智商又有情商的全面的人。现行高中英语新教材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可以利用这些知识版块和话题教会学生英语知识同时教会学生做人,教书育人两手都要硬。通过大量举例证明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进行情感及价值观教育的可操作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储智慧 《魅力中国》2011,(9):124-124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作品的优秀情感诱发学生的情感,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挖掘文本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意,启发学生进行深思。从而寓情感激发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李得顺 《发展》2009,(9):89-89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如若情感教育缺位,会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情感的体悟。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因而。确立情感培养目标,实施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陈煊 《魅力中国》2010,(15):98-98
信息技术教育一直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与技能操作,加之情感本身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情感教育经常停留于表面和形式.甚至被忽视。但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情感目标的制定,还是课堂情感的渗透,抑或课外情感的拓展,都是为了更好的技能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