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置换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我国土地资源特点和城市规模控制、基木农田保护区划定决定了我国城市发展必然要走集约用地的道路,而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用地结构不合理状况又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空间,土地置换是现阶段市场经济下调整甩地结构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发挥土地级差地租效益是深化城市改革的经济保障.推进城市土地置换应搞好城市规划,明晰产权和土地资产评估。  相似文献   

2.
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模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宏观上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等方法,得出目前福州市城市土地利用仍处于适宜利用水平,对集约利用的隶属度为0.34,未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潜力主要包括存量建设用地和一定量的旧城改造潜力、土地置换潜力:今后必须适时实行"挖、储、供、管"等一揽子集约用地工程,制定并贯彻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和制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珠三角城市-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用时间序列的指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采用均方差决策法确定权重,进而分析区域和城市尺度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间特征,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珠三角城市-区域土地集约利用随时间变异的程度较小,大体呈现"U"型变化特征;2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由"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向"肇庆-惠州-中山"等外围城市不断降低,存在空间圈层结构;3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强度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重要因素,城市空间规模和人口规模的分散化发展降低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而经济增长、环境绩效和科技投入有利于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4.
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发展不仅是城市人口的增长,产业的聚集,经济的增长过程,而且还是城市空间的拓展和用地结构的调整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社会进行着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本文以城市化发展较快的武汉市为例,运用土地区位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和聚集效益理论分析了城市更新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互动过程,探讨武汉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土地低效利用的原因,最后提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进行评价,可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理论指导。以南宁市为例,从土地利用投入产出、土地资源(再)利用程度、土地资源环境安全等三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对南宁市城市土地利用中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作出评价,结果为:南宁市城市土地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引入障碍因子分析法,诊断出影响南宁市土地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旧城改造比重、污水处理率、工业用地比重等,并提出了充分挖掘建设用地内部潜力、土地置换、提高综合容积率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发展不仅是城市人口的增长,产业的聚集,经济的增长过程,而且还是城市空间的拓展和用地结构的调整过程。因此,推行城市的更新改造,推进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实现城市用地的集约化,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益意义重大。本文以城市化发展较快的武汉市为例,分析了城市更新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互动过程,探讨武汉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南京市土地利用系统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与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与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城市经济发展必然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实质是生产要素在空间的重新配置与组合,资金、劳力和技术都具有一定的移动性,而土地属于位置固定的生产要素,因此产业调整在空间上体现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对南京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了关联分析,并提出了城市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利用乌鲁木齐市近年来的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该市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期,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迅速,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因此应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土地利用结构预警系统等措施促进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借助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概念,对1991-2004年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根据信息熵和均衡度的变化趋势归纳出该时期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对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因子,得出影响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3个主成分:反映城市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福利、反映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反映城市化水平以及人口密度,从而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和宝贵资源,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文明得以延续的基础。本文从时间、空间、用途或价值、制度四个维度阐述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并分析了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非持续性利用问题,力求达到对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及其实现途径的客观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土地置换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当前的发展趋势下,对不同地区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和整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在土地的需求和供给之间达到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在实践中,土地置换包括建设用地置换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简称挂钩置换)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正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是在用途管制制度基础上,对城市土地空间资源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进行统筹和优化配置。当城市发展从空间扩张走向存量提升阶段,增量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因此,研究针对存量土地利用的规划问题,探索存量土地利用规划的内涵、特征、编制思路与政策机制,完善存量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很有必要。上海在存量土地优化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中心城区"退二进三"、"三个集中"、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利用规划调控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城市土地资产,必须在执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按照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和规划设计条件要求,实行地产置换。当然,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适度调整,这种调整必然融合着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天津市自1...  相似文献   

14.
城市的发展不仅是城市人口的增长,产业的聚集,经济的增长过程,而且还是城市空间的拓展和用地结构的调整过程.因此,推行城市的更新改造,推进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实现城市用地的集约化,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益意义重大.本文以城市化发展较快的武汉市为例,分析了城市更新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互动过程,探讨武汉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前,城市滨水区再开发中土地使用功能杂乱,缺乏整体性;结构单一,缺乏长远综合效益。因此,制定科学的土地开发策略,彻底改变滨水地区土地资源闲置势在必行。结合济南市小清河滨水区再开发中的土地开发策略研究,城市滨水区再开发中的土地开发应遵循规划先行,依法开发;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生态规律;长远开发与延期开发相结合等原则。通过科学开发策略的实施,使城市滨水区土地按照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行分配和置换,以实现滨水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交通道路的逐渐完善,空间可达性的进步,土地的利用等方面发生了空间上的变动,使得交通道路沿线的土地利用总量增长或重新规划。客运和货运流量因此发生变化,增加了旅途的需求,完善交通设施、优化道路结构的需求也随之产生。道路的建设与完善,引起了土地开发利用和城市空间分布及其特征的改变,道路的建设对城市空间的增长影响显著。本文利用遥感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缓冲区分析、交集分析和梯度分析等方法,研究中环路驱动下太原市城市空间增长特征,为促成太原的城市空间增长的紧凑式布局,避免城市的无序蔓延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根据。结果表明:中环路的建设改变了其沿线的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并出现了由快速增长到慢速增长的持续增长的趋势,中环路对建设用地具有强烈的吸引效应,呈现出邻接型、包含型和外扩型等典型的扩张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置换开发会产生增值收益。以兰州市南河道周边土地置换开发项目为依据,对城市土地置换开发收益的构成和收益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土地置换增值收益在理论上及现实中的分配关系,为我国城市土地置换的合理进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土地置换开发会产生增值收益;文章结合兰州市南河道周边土地置换开发项目,研究了城市土地置换开发收益的构成和收益方式,探讨了土地置换增值收益在理论上的分配,以及现实的分配关系,为我国城市土地置换的合理进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刻画、分析土地资源空间错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指出缓解土地资源空间错配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路径。研究方法:面板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资源空间错配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效应显著存在,土地供给相对短缺城市的损失效应明显大于土地供给相对过剩城市。(2)结构效应、技术效应、规模效应三个维度的作用机制都显著成立。(3)对于全部城市,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相当,规模效应相对次要;对于土地供给相对过剩城市,结构效应更为重要;对于土地供给相对短缺城市,技术效应更为重要。研究结论:减缓土地资源空间错配程度,并分别针对性地避免制造业低端锁定效应、创新能力削弱效应在中西部、东部城市的负面作用,有利于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从空间视角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决定作用,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合理安排城市产业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实现城市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协同发展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空间计量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土地集约利用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显著空间关联性;全国层面,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和集聚规模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显著提高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板块层面,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和集聚规模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正向效应呈现东、中、东北、西部板块依次递减现象,而专业化集聚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技术外溢效应在西部地区更明显。研究结论: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人口集聚有利于中国城市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