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方 《重庆与世界》2013,(10):64-66
自从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领域“文化转向”以来,译者逐渐摆脱了“隐形人”的身份,开始走入公众视野,译者的主体性也日益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党政文件为例,分析译者在外事翻译中为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内涵,更好地为外事活动服务,保证外事翻译的严肃性和翻译效果,是如何发挥其主体性进行翻译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接受理论视角来分析庞德英译作品《华夏集》,探讨译者如何在翻译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分析了译者作为第一读者、阐释者、翻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主体作用的体现。在接受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通过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李莉 《魅力中国》2011,(21):96-97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本文试图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导向.对Mr.Ediard Connynkam和丁祖馨、拉菲尔的《再别康桥》两译本从“三美论”的角度进行评析.旨在洞察不同的译者对原诗不同的解读,考察译者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4.
赵恒 《魅力中国》2014,(18):246-246
《论语》因属文言文,文本较为开放,用词概念宽泛模糊,使得译者于其意义把握上有了更多选择。不同译者所运用的不同翻译理论在译文形成过程中意义重大。本文试图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来理解分析《论语》四种英译版本的特色风格。关注多元系统理论于翻译研究中所展现的除了语义研究之外更加全面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陈莉 《重庆与世界》2012,(10):89-91
从目的论角度探讨了舞台演出戏剧《我们的小镇》的翻译。舞台演出剧本的翻译区别于纯文本的翻译,需要译者运用不同翻译策略和技巧对原文进行处理。从演员、目的语受众和译者三个方面对《我们的小镇》中译本进行分析,意在总结其不足,借鉴其成功之处来指导戏剧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6.
顾然 《改革与开放》2017,(18):145-146
近年来译者主体性,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成为译学界热议的话题之一。本文比较了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中译本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可以发现,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颇具创造性,而郁飞译本《瞬息京华》则更加忠实于原作,两个译本都体现了鲜明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聊斋》作为一本文言小说集,句式十分灵活多样,而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其产生了独特的文学性和节奏感,本文以《聊斋志异》几个英译本为分析、比较对象,分析翻译活动中不同译者发挥其主体性造成的句式翻译差异,以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金鑫 《新西部(上)》2009,(12):170-170,104
本文以《红楼梦》为例,从翻译目的角度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指出译者在进行翻译前后应将翻译目的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这样的翻译才会有的放矢,有所成效。  相似文献   

9.
该文阐述了对四篇有关《论语》选段译文的浅显看法,通过对中西译者翻译的对比,深刻感觉到译者对于古文本身的理解与翻译十分关键,起着译文成与败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以译者性别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女性外貌、心理、语气差异、词汇选择及女性称谓等角度对草婴和谢素台两版译本进行对比,讨论译者性别对原著翻译的影响及文本处理的差异,从而体现出译者性别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余欢 《魅力中国》2010,(23):281-281
文化身份观已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引入翻译实践中。本文试图立足于文化身份观概念,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文化身份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他们的《红楼梦》英译本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和翻译,探讨了译者的文化身份对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翻译理论的归化与异化概念,以劳伦斯维努提的归化异化理论为基础分析《摩登家庭》中的语料:归化在《摩登家庭》中的应用: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词语的翻译,俗语以及固定表达的翻译。异化在《摩登家庭》中的应用:带有宗教色彩词汇的翻译,俗语以及固定表达的翻译。以介绍美剧字幕翻译的策略,为日后译者的影视字幕翻译以及观众欣赏外国影视剧作品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桑潇潇 《魅力中国》2011,(8):240-240
随着外语片越来越流行,字幕翻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字幕翻译中意者的主体性却不容忽视。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译中的,在翻译策略以及对字幕文化因子的处理等方面译者主体性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徐威 《魅力中国》2014,(14):260-260
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本文从此角度出发,以《画皮》影片中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探析字幕译者在翻译中所使用的一些策略,以及这些策略是如何准确、传神地传递原片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信息的。  相似文献   

15.
王亲英 《魅力中国》2014,(12):236-236
《活着》是当代小说家余华的代表作品,是一部关于生存与死亡的悲剧小说。此书一经出版便受到广泛好评,并被译为多种语言向世界推广。这部作品的英译本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文学与电影博士白睿文(Michael Berry)翻译的。英译本中运用了生态翻译学的思想,使得其成为翻译界中的典范。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切入点,对白睿文《活着》的英译本进行研究,力求揭示翻译的本质,希望能为其他译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以林语堂《浮生六记》译本为例,以译者主体性为视角,研究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为了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国家,林语堂在翻译中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的方法,这两种策略是相辅相成的.译者应灵活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为中国文化向西方国家的传播作出贡献,从而进一步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7.
任聪颖 《魅力中国》2010,(29):251-251
《昕夕闲谈》是我国近代第一部翻译小说,译者蠡勺居士在《小叙》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小说观。他既简述了中国小说的流变史,又突出强调了小说的道德教化功能和娱乐功能,并力求提高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发出“谁谓小说为小道哉”的时代呐喊。  相似文献   

18.
王蓓  戈玲玲 《新西部(上)》2007,(7X):159-159,163
顺应论,是以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揭示语言使用的本质特征的理论,为翻译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该文着重论述该理论对文化翻译研究的启示及其在《围城》中的实际应用,提出译者必须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在信、达、切标准下,对原文进行顺应性的翻译,以取得最佳的语用等值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不只是选择用法恰当和意义相同的词语的过程,而且是对一种文化的传递和解释。通过对《红楼梦》两个全译本(大卫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Dream of Red Mansion”)的一系列的比较来说明文化差异对《红楼梦》不同译本产生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  相似文献   

20.
董励  穆瑞新 《魅力中国》2014,(8):266-266
翻译过程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主要涉及到三个主体:作者,译者和读者。其中译者是沟通另外两个主体的桥梁,却始终面临着忠实于作者还是忠实于读者的问题。译者的选择决定了最终的译文效果。本文通过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相关翻译理论的对比来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决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