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霍伟 《审计文汇》2007,(11):16-18
李金华审计长指出:“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效益审计之路,不能照搬国外绩效审计的模式。”刘家义副审计长就政府投资绩效审计提出:“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在投资审计领域应当率先探索,率先实践,率先出成果。为什么呢?因为效益在投资领域表现最直接最充分。”绩效审计作为当今审计的主流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审计工作未来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张龙平 《会计之友》2008,(34):106-107
本文以解读审计署新任审计长的首份审计工作报告为契机,在充分肯定我国政府审计成绩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述了为什么国务院不直接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人大和广大纳税人(人民)为什么难以及时获知政府审计的真实、全面的结果,政府审计如何履行自身的受托责任,如何真正解决屡审屡犯的难题,我国政府审计的权限是否足够,审计问责机制应当怎样建立,我国政府审计体制改革时机是否成熟等七方面的问题,期望能引起人们对我国政府审计今后向何处去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2003年6月25日国家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200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表明我国政府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增强。在一次记者采访中,李审计长强调,财政审计、金融审计和国有企业审计三者排序当中,我国政府审计当以财政审计为主,计划今后会投人大约50%,的人力和精力去做这一块。这对于我国财政由管理型向公共型财政的转变意义重大。当前,我国政府审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4.
绩效审计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视与运用程度,已成为衡量该国或地区审计发展水平及审计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标志之二。美国是最早将绩效审计引入政府审计的国家,其绩效审计为改善公共管理、实现有效的政治制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今的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多项实务被公认为世界领先水平,在审计理念、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报告设计等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旨在总结美国的绩效审计产生、发展及其与政府治理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找出一些对我国开展绩效审计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以效益审计为主,促进提高建设资金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刘家义副审计长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在投资审计领域应当率先探索,率先实践,率先出成果”的要求。绩效审计在我国将蓬勃兴起。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已成为审计实践界与理论界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并明确强化审计监督,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审计在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绩效审计诞生于西方国家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政府审计开始进入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并存的现代审计发展阶段。特别是美国近年来的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总量中占到了80%以上,并且已成为衡量一国政府审计是否达到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国外绩效审计的发展,找出我国绩效审计发展与国外的差距,以期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2005年11月4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博士在南京审计学院作了一场名为“哈佛归来”的主题报告。董大胜副审计长近期由审计署公派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参加政府财政管理培训班。他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各国案例以及中国国情,提出了中国财政管理、财政改革与审计监督方面的若干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解读审计署新任审计长的首份审计工作报告为契机,在充分肯定我国政府审计成绩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述了为什么国务院不直接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人大和广大纳税人(人民)为什么难以及时获知政府审计的真实、全面的结果,政府审计如何履行自身的受托责任,如何真正解决屡审屡犯的难题,我国政府审计的权限是否足够,审计问责机制应当怎样建立,我国政府审计体制改革时机是否成熟等七方面的问题,期望能引起人们对我国政府审计今后向何处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日益关注,政府绩效审计逐渐成为现代政府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显得很不成熟。本文通过介绍国际组织政府绩效审计的有关规定以及美国、英国等国家实施绩效审计的情况,提出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Workfare programs are state-instituted programs that require able-bodied persons with children of school age who wish to claim welfare payments to participate in job training programs, and, eventually, to enter the work force. The philosophy of workfare is based on the value of work and the goal of self-determination. However, as a mandatory program for welfare recipients, workfare requires of those recipients certain duties which, according to those who challenge workfare, interfere with the freedom to choose what one will do with one's life. Whether some form of workfare will be adopted as part of our national welfare system remains to be seen. What the debate about such a program suggests is that welfare, in itself, by ignoring the necessity of security and education for full human agency, neither satisfies basic needs nor prepares its recipients for any life other than that of dependency. With all its difficulties workfare nevertheless presents an alternative to welfare that, at least in theory, more closely identifies its purpose with the values of our society.  相似文献   

13.
14.
In this paper we argue that the impact of external scale economies and diseconomies on city size is not nearly as clear-cut as it is tacitly believed in urban economics. Similarly, city-size distortions are not caused by externalities alone. Indivisibility and nonreplicability, which prevent establishing the “right” number of cities, may represent a source for city-size distortions which can be stronger than the standard resource misallocation resulting from external scale economies and diseconomies. It follows that a direct population dispersion policy is not just an inferior substitute to Pigouvian taxes and subsidies but rather a useful complement.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企业是人,产品也是人,把企业和产品当做人来看,办企业就简单了。人有成长过程,企业也有,产品也有。怎样定位一个企业是好企业产品是好产品,跟怎么定位一个人是好人是一样的。要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符合社会进步的需求,企业产品也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