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选取2007年至2010年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研究终极控制人对现金股利分配倾向和分配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大小同现金股利分配水平呈U型关系;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显著影响股利分配水平;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程度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特征对现金股利决策影响的研究发现,在民营上市公司中现金流权越大,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概率和支付水平较高,当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较高时,其分配现金股利的概率和支付水平均较低。当终极控制人指定上市公司管理者时,上市公司派发现金股利的概率和支付水平相应较高。当上市公司属于集团控制时,终极控制性股东在上市公司中的分离程度也更大,发放现金股利的概率和支付水平均较低。而是否创始家族对现金股利发放概率和支付水平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特征对现金股利决策影响的研究发现,在民营上市公司中现金流权越大,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概率和支付水平较高,当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较高时,其分配现金股利的概率和支付水平均较低。当终极控制人指定上市公司管理者时,上市公司派发现金股利的概率和支付水平相应较高。当上市公司属于集团控制时,终极控制性股东在上市公司中的分离程度也更大,发放现金股利的概率和支付水平均较低。而是否创始家族对现金股利发放概率和支付水平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2004年至2010年71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我国金字塔结构特征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权、现金流权与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及支付力度显著正相关;两权分离度与现金股利支付力度显著负相关;金字塔结构较复杂、终极控制人具有集团性质时,现金股利支付倾向与支付力度较低;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受终极控制人产权性质影响。 相似文献
5.
最终控制人、债务融资与控制私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健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2(4):30-32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很多国家存在着最终控制人的现象。很多文献证实最终控制人的存在使得其可以利用对公司的控制权来进行对其有利的活动。通过建立一个模型来论证最终控制人的存在对债务融资的影响,结论是最终控制人的存在提高了债务比例,同时使得最终控制人在利用债务融资过程中获得的控制私利增大,侵占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证监会发布现金分红规定的背景分析,对我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规定进行了解读,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规定的法规措施。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政策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通过对证监会发布现金分红规定的背景分析,对我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规定进行了解读,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规定的法规措施。 相似文献
8.
公司治理和股利政策均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自由现金流量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现金股利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本文认为现金股利能够减少公司拥有的自由现金流量,对管理层的过度投资等行为具有约束力,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过程中,应发挥现金股利的作用,从而更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张莹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8)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不分配股利或分配股利以再融资为目的的现象,并且大部分公司在股利政策的选择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本文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以探究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0.
股利政策是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既关系到上市公司能否长期、稳定的发展,又关系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我国的现金股利政策呈现出股利支付率较低,不派现现象较为普遍、现金股利政策不稳定等特点,这与我国的市场体制、政策法规、股权结构、上市公司及投资者的短视行为等有关,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房地产企业都在进行投资规模和范围的扩展,不仅使投资效率下降,更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从理论上分析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存在着过度投资行为的因素,提出相关假设,再选取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2003-2009年的样本数据,构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出,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过度投资行为,但由于目前国内企业发展环境的限制,现金股利的发放还不足以成为抑制过度投资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终极产权观,以中国2007年12月31日前在申小板上市的家族控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控制性家族企业两权分离封公司价值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股权制衡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两权分离与公司价值负相关,与控制性家族无关联的其他股东的制衡作用能有效改善两权分离的侵占效应,而独立董事难以充分发挥其监督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leverage and the ultimate 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particularly the separation of cash flow rights and control rights. We empirically disentangle the three potential effects of the divergence of control rights from cash flow rights on corporate leverage, i.e. the non‐dilution entrenchment effect, the signalling effect of debt and the reduce‐debt‐for‐tunnelling effect. Our evidence from the East Asian corporations mainly supports the notion that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with relatively small ownership share tend to increase leverage out of the motive of raising external finance without diluting their shareholding dominance. The separation of cash flow rights and control rights contributes to the risk‐taking tendency of the larg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in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We argue that the risky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serves as one potential channel through which weak corporate governance contributes to the severity of corporate value losses during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相似文献
14.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8年-2010年的研究数据,分析了证券投资基金持股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与管理者过度投资显著负相关,证券投资基金能有效抑制管理者的过度投资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派发现金股利水平越高,并且证券投资基金持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上市公司恶意派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证券市场上派现日益成为主流,高送转逐年减少。文章针对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这一新动向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肖成民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22(6)
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股权结构安排使得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具有利益侵占效应,即非流通股股东因无法获得股价上涨的收益而追求高额现金股利。非流通股股东较低的初始投资成本进一步增强了其对高额现金股利的偏好。但相对来说,现金股利只是一种较弱的利益侵占方式,并且现金股利支付将增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难度,因此,证监会将现金股利支付作为再融资门槛的重要参数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动因、分配形式进行了综述性研究,并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分配的特定内部影响因素和现状,并深入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带来的财务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2001-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别对股改前后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决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股改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不分配现象得到缓解,但派现水平仍然偏低;异常派现现象普遍存在,且较为严重;仍然存在普遍"群聚"现象;现金股利支付率有所降低;现金股利的连续性不强;现金股利的行业特征渐趋明显。 相似文献
19.
从股权结构看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利政策是公司重要的财务政策,关系着公司的报酬率和风险,并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中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之间的博弈,以及为什么本应偏爱于现金股利的国有企业却更多地选择了股票股利的现象的分析,对国有企业股权失衡的问题和处理建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