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2002年度沪、深A股市场发生扩张式并购的13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2001—2004为时间跨度,采用会计研究法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研究管理者代理动机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样本公司并购绩效在并购当年有所下降,但随后即发生显著改善。研究结果显示,管理者管理能力及国有股比例与并购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进行跨行业并购将为企业的经营绩效带来负面影响。高管持股比例、管理层薪酬等激励因素对于并购绩效的影响不显著。自由现金流量假设则未能得到实证结果的有力支持,企业在考虑是否并购时,现金流状况并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多元化并购、企业长期绩效损失及其选择动因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以1999-2003年间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并购事件为样本,从并购角度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与企业长期绩效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收购方的长期绩效显著为负,而多元化并购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同业并购对收购方的长期绩效没有显著影响。在1-3年内,多元化并购会给收购方公司股东造成大约7.2%的损失;相对于同业并购,多元化并购的股东价值损失大约为11%。结合相关理论,我们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实行多元化并购的动因。研究表明,狂妄假说和自由现金流假说对并购类型选择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中国证券市场2004年和2005年的并购事件,实证检验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度对并购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中,控制权以及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度和并购绩效之间均呈现非线性关系。研究结论表明,无论控制权还是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度对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均具有两面性特征。中国民营股东在安排所有权结构的过程中,既要保证控股股东充分的控制权,又必须避免控制权与现金流权过分偏离,以防止公司价值落入非线性曲线的底部。  相似文献   

4.
谢杰  戴亮 《当代经济》2021,(2):39-41
为了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成长性的关系,本文以2013-2019年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Hausmman检验,最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公司成长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新能源汽车行业中股权结构的变动会影响公司绩效和公司成长性,且股权制衡度与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和成长性均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经验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2003-2008年沪、深股市发生并购事件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事件发生前三年和并购后五年的经营业绩水平做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而言,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是无效率的,没有实现并购双方资源整合和创造价值的效果;进一步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关联方交易使收购公司并购后长期绩效得以改善,目标公司并购前财务风险越大对收购公司并购后长期绩效有加剧恶化的作用.同时,目标公司并购前的固定资产盈利能力和主营业务水平对收购公司并购后绩效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甘肃省上市公司2008—2010年间公布的年报数据资料,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考察甘肃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经营绩效以及公司的成长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高管薪酬的高低受公司规模大小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并购前后三年中每一年并购公司和可比公司的税前经营性现金流收益率的差异,以及并购前后超额现金流收益率的差异程度,来检验并购对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价值。研究结果并没有显示并购对上市公司业绩有所提升,甚至在并购后的第一年反而出现了相对较为明显的下降。研究结果还显示,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并购,1998年的并购,以及股权趋于集中的并购,能够获得较大的业绩改善。  相似文献   

8.
深入研究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成长性问题,对于促使其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2006-2011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回归分析其公司成长性与财务绩效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成长性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为此提出促进公司健康成长及优化公司财务绩效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如何合理配置自由现金流一直是公司金融领域的核心问题。近年来,上市公司高额的现金持有在制造行业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从理论上对此类现象的动因进行分析,委托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均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阐释。为进一步探究当前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动因的理论趋向,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以2008—2013年拥有完整财务数据的836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所持有的现金额及高现金额度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量与其后续三年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且该类公司处于过度投资状态,从而验证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目前持有大量现金的行为更符合委托代理理论。本文的研究为上市公司现金流的合理分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决策,公司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取代单一的持有高额现金,更有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公司股权融资超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IPO超募融资与投资现金流敏感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高超募率公司面临较宽松的融资约束,代理问题诱发超募资金的过度投资行为;低超募率公司投资现金流表现为较强的敏感性,而较紧的融资约束性导致公司的投资不足;股权超募为公司带来了巨额自由现金流,但股权融资的市场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0—2019年中国A股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连续并购是否存在同伴效应,并探讨企业研发在连续并购同伴效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连续并购行为受行业同伴效应和地域同伴效应的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研发对连续并购的同伴效应具有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研发投入对连续并购同伴效应的正向调节,以及研发产出对连续并购同伴效应的负向调节。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经济政策环境下,行业同伴效应和地域同伴效应存在强度差异;连续并购次数不同的高新技术公司,其研发投入和研发产出的调节作用表现出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2.
选择2009—2017年我国A股高科技产业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技术并购能否给收购公司带来技术创新效应,以及收购公司成长潜力水平对技术并购与技术创新效应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从两维度区分不同类型技术并购以检验其技术创新效应差异。结果发现:技术并购能够显著带来技术创新产出效应和技术创新促进效应;收购公司成长潜力越大,技术并购带来的技术创新效应越显著。此外,相对技术进入型并购,技术巩固型并购更能给收购公司带来显著技术创新效应,而国内技术并购与跨境技术并购带来的技术创新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并购中主并公司的可预测性——基于交易成本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研究》2007,42(4):90-100
本文将交易成本划分为显性交易成本和隐性交易成本,认为主并公司进行并购的目的是为了节约显性和隐性交易成本。在此基础上,我们以2003年发生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建立了主并公司的预测模型,发现资产专用性越强,显性交易成本越高,公司发生并购的可能性越大;中间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越高,显性交易成本越高,公司发生并购的可能性越大;公司的成长能力越强,成长能力与盈利能力之间的不平衡程度越高,隐性交易成本越高,公司发生并购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技术并购绩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融内涵提升与外部成长于一体的技术并购,在经济转型期日益受到企业的青睐。对2002~2004年我国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中185起并购事件的研究表明:技术进入型并购短期内导致公司经营绩效下滑;而技术升级型和技术互补型并购提升了公司经营绩效。进一步的因子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并购前的非流通股比例、股权集中度、每股未分配利润以及公司规模等因子,对上市公司技术并购绩效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42,自引:0,他引:142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 ,对 1 993— 2 0 0 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1 2 1 6个并购重组事件是否创造价值进行了全面分析。实证研究表明 ,并购重组为目标公司创造了价值 ,目标公司股票溢价达到 2 9 0 5% ,超过 2 0 %的国际平均水平 ;对收购公司股东却产生了负面影响 ,收购公司股票溢价为 -1 6 76% ;对目标公司和收购公司的综合影响 ,也即社会净效应不明朗。理论分析表明 ,我国经济的转轨加新兴市场的特征为并购重组提供了通过协同效应创造价值的潜力 ,狂妄假说和代理问题等传统的并购动因理论有助于解释收购公司的价值受损 ,而本文提出的新的理论假说“体制因素下的价值转移与再分配”和“并购重组交易的决策机制” ,更直接地解释了并购重组对目标公司、收购公司和社会总体的不同效应。  相似文献   

16.
根据组织学习理论,具备较强吸收能力的企业能够充分学习与吸收目标公司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同时,企业财务能力显著影响并购后的创新活动。基于上述理论,针对并购行为与创新活动的关系,以2011-2015年163起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采用倾向得分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并购行为会显著降低并购方随后1年的创新投入,并购完成后第2年的创新效率出现明显下降;知识储备规模越大的并购者,创新投入减少越多,创新效率越高;知识集中度通过作用于知识储备规模与并购效应关系,间接正向影响创新效率。另外,并购者负债水平越高,创新投入减少越多,高负债增长率将导致创新投入增加,两者均会显著降低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7.
公司并购是资本市场的永恒焦点.本文以2007-2010年沪深两市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国有上市公司并购中的高管代理问题.实证结果发现并购频率与并购规模对高管薪酬的不同部分其影响具有差异化:并购频率对高管显性薪酬总额有显著正影响,分别与货币薪酬正相关、与持股薪酬负相关;并购频率对高管隐性薪酬没有显著影响.说明虽然资本市场对公司频繁并购给予负面回应,高管持股薪酬下降,但高管货币薪酬的上升会抵消这部分下降的幅度,高管依然可通过实施更多的并购来提升显性薪酬总额;并购规模对高管显性薪酬、显性薪酬的两个组成部分(货币薪酬和持股薪酬)、隐性薪酬皆有正影响.国有上市公司高管通过操控并购频率与并购规模进行权利寻租.  相似文献   

18.
产业效应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和并购动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琼  游春 《技术经济》2008,27(5):121-128
本文以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开展的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产业效应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和并购动机的影响。在对整体样本的并购绩效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横向、纵向、混合三种不同类型并购的绩效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产业创新型并购和非产业创新型并购的产业效应差别进行了分析。从整体来看,产业效应对公司并购的影响可以忽略。同时产业效应对公司并购绩效确实有影响。产业效应对不同类型并购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对混合并购具有积极的、显著的影响,而对横向并购的影响最小。从产业效应的视角来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进行分析,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代理成本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企业改革使得企业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升,但同时也出现了"内部人控制"问题,由此产生的代理成本侵蚀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产权、竞争和公司治理三者都会影响国有企业的代理成本,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互动。对A股上市公司2000年~2006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更完善,治理机制的效率更高,从而降低了民营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除此之外,市场竞争程度加强也能够降低代理成本、提升代理效率,而且对于国有上市公司而言,竞争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20.
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并购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企业并购的潜力被释放,由于企业家是并购决策的主要发起者与领导者,企业家社会网络对并购也会产生影响,这在转型经济的中国尤为突出.基于627家中国上市公司研究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并购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行业内、外的企业家社会资本分别与行业内并购、多元化并购正相关的假设得到部分支持.企业家与地方政府的政治关联对于企业的省内并购、企业家与中央政府的政治关联对省外并购均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