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综观建国四十多年来,山西耕地面积发展变化轨迹,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1949—1959年,是山西耕地面积经历从速增到速减的阶段。山西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6235.44万亩增加到1954年的7031.85万亩,成为建国以来我省耕地面积的最高年份。之后到1959年全省耕地面积减少到6165.90万亩,与1949年的耕地面积相比,减少了69.54万亩。1960—1970年,为山西耕地面积缓减阶段。这10年中,全省耕地面积由1960年的6197.21万亩减少到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从1980年至今的演变历程可划分为探索、发展和深化三个阶段,选取中国知网(CNKI)平台上从1980年到2019年以"农村产业融合"等为主题或关键词发表的500篇学术论文为样本,利用ROST软件绘制关键词分析图进而分析并比较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三个阶段的研究重点,总结出国内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重点和内涵特征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1991—2013年中国农村人均基础设施投资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通过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和H-P滤波分析模型,总结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变动情况、公平性状况的周期变化和总体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以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总体趋向于更为公平,但是地区差距仍然较大;(2)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实力、人居状况)和社会制度因素(如区域发展战略、政府换届)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公平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作为典型的黄土地貌区,农村经济发展在全国相对落后。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西省各地积极发现内部问题,寻找适合的农村经济发展特色路径。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详细描述了山西省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困境,并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先天条件,探寻出一条适合山西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以期为山西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1998—2010年,是山西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与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初期迥然不同的发展环境。 1.从总体背景看,历经近20年的农村改革,由于城乡关联作用的强化,互动机制正在形成,决定了今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缺少了8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6.
“国际农村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0月26日—29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农业经济学家国际协会、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学会联合召开的。 如何选择和确定农村发展战略,是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主题。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课题之一,而农村发展又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城市化对耕地影响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讨浙江省城市化对耕地影响的演变规律以促进二者和谐发展、研究方法:压力—状态—响应(PSR)和AHP方法。研究结果:浙江省1985—2009年城市化对耕地影响的评价曲线呈U型,各地市1990—2009年PSR评价结果各异,呈现东北—西南走向,这主要是由城市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禀赋差异导致。研究结论:浙江省应更加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增大环境治理额度,加大城市反哺农村力度,加大对浙西南丘陵山区经济发展的资助和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村发展战略分为五个阶段,依次是1978—1988年的"粮食产量战略"、1989—1997年"农业和乡镇企业并举战略"、1998—2003年"农业结构调整、减负增收和小城镇战略"、2003—2013年"三农统筹、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战略"以及2013年至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我国农村发展阶段性战略的延续和在新时代的提升。乡村振兴绝不能割裂历史,不是用一个战略去否定另一个战略,也不仅仅是表述方式的转换。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理解和实践必须统筹在我国农村发展各阶段的战略中,注重衔接性和延续性,科学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人"和"物(景)"两个基本维度,关注"必须留在乡村"和"不得不留在乡村"的两类人。重视乡村振兴实践中"不变的"和"可能变的或应该变的",在"不变前提下"抓"可能改变的和应该改变的",走差异化道路,重点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已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农村土地流转快速推进,耕地的使用方式已从单一的种粮模式转向多用途模式,耕地"非粮化"现象已经在各地普遍出现,且规模越来越大。乡村振兴的核心目的是促进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要素协调发展,耕地的使用方式与农村人口状况、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从乡村振兴视角出发,结合目前农村耕地非粮化的状况,分析了耕地"非粮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提出了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以长株潭23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系统的综合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长株潭县域土地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系统的综合得分进行测算,分析了2008—2017年长株潭23个县(市、区)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并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对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7年长株潭土地生态安全均值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状态有所改善;(2)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经济发展均值整体呈持续上升趋势,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长株潭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和相对差异逐渐缩小,区域经济发展趋向于平衡;(3)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耦合度均值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整体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4)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耦合协调度均值整体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性逐渐增强,但研究期内尚未出现优质协调型城市且良好协调型城市也只存在于个别城市,耦合协调性有待提升;(5)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耦合度空间格局类似,只有局部发生改变,整体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减的态势;(6)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由东北高,西北、西南和东南低演变为北高南低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1980—2007年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我国总体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农村GDP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农村经济增长是总体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是农村经济的格兰杰原因,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GDP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且充足稳定的粮食产量是稳定民心促进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先决条件。探索稳定粮食生产的措施与策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型,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麻柳乡是一个典型的粮猪型二元结构的传统农业乡,如何发挥优势,稳定粮食生产,助推经济发展,进而实现科学发展新突破?笔者认为应立足于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把握当前国家加大投资,努力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总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产生又快又好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2021年的一百年来,党在农村的领导工作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1921-1948年领导农民运动,获取无产阶级政权阶段;1949-1977年领导农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78-2004年领导农村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2005-2016年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解决"三农"问题基础阶段;2017-2021年领导农村迈入全面小康,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主要在于:坚持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领导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坚持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作为领导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坚持将维护农民利益和保障农民权益作为领导农村工作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就业结构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以前为停滞阶段,1978年至1981年为过渡阶段;1981年后为剧烈变动阶段。土地承包制的实施,农业的高速增长,工农业收入势差的悬珠,以及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是农村就业结构剧烈变动的原因所在。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就业结构的演变带有明显的超前性、封闭性和倾斜性特征。近年来,我国农村出现“滑坡”,农村外部环境日趋恶化,农村非农产业自身发展的缺陷日趋明显,这为农村就业结构的进一步变革带来了巨大阻力。要想使这一变革以较快的速度持续下去,必须在稳定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战略,并对农村非农产业实行全面优化。  相似文献   

15.
建国四十五年南方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国勤 《中国农史》2001,20(1):68-78
本文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建国45年来(1949-1993年)南方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概况,指出:(1)南方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传统经验阶段、全面改革阶段、局部调整阶段、结构优化阶段等4个阶段;(2)南方耕作制度调整与改革取得了5个方面的成效;复种指数不断提高;作物产量成倍上升;农业结构趋向合理;农田优化模式增多;养地方式改变;(3)我国南方已形成和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耕作制度体系,这包括:水土保持型耕作制度;农牧结合型耕作制度;用养结合型耕作制度;集约高效型耕作制度;抗灾减灾型耕作制度;资源保护型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16.
《农业经济问题》1995,16(11):46-52
山西农户投资效益比较分析山西农业投资效益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课题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农户变成了一个独立的、自主的经济单元。农户经济已成为整个农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活动可以说是整个农村微观经济...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当前阶段的重要发展战略,土地流转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土地流转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影响路径,旨在全面评估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现实性建议,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农村正规金融及非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差距的关系。理论上,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差距间长期呈倒U型关系;实证上,综合农村正规金融及农村非正规金融相关指标,利用我国1980—2011年相关数据检验显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收入分配间符合库兹涅茨效应假说,但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村收入分配间尚不满足倒U型关系,而更倾向正相关关系;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村收入分配间的关系并不显著。上述结论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不高、农村金融规模较小且效率较低,农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实际,因此二者关系应还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  相似文献   

19.
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农民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发展而相伴相生、与时俱增的长久期盼。回顾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四个阶段。还田于民、当家作主阶段(1949—1953年)。这个阶段是以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以农民翻身当家作主为根本目标。1949年10月,建立新中国,广大农民除在政治上得到翻身以外,还从封建地主阶级手中夺回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获得了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一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了这个时期农民对新生活的憧憬。土地作为特殊的生产资料和生…  相似文献   

20.
台湾的蔬菜、水果市场体系建设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台湾的蔬菜、水果市场体系建设考察农业部农村研究中心缪建平一、台湾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状况台湾的蔬菜、水果市场体系建设,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2—1972年,主要实行委托运销制和公营机构与农民组织联合的运销制度。第二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