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量子信息技术与成像光学的交叉前沿科学领域,量子成像技术正受到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在国家863 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新型遥感器技术专题的支持下,瞄准热光场强度关联成像技术在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开展了自主创新研究。 该课题初步弄清楚了强度关联成像图像对比度,分辨率及光场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利用强度关联成像技术实验演示了超过传统成像系统的像元分辨能力(超分辨)和衍射极限(超衍射极限)的图像分辨能力,为量子成像技术的实用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文章依据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等手段获取的资料和数据,参考日本《战略性技术路线图2010》的方法,综合运用技术分解、专利分析、专家座谈等方法,构建了2016—2025年我国量子通信产业的技术路线图并提出结论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量子通信产业技术水平领先,市场潜力较大,未来应在重要通信安全、与经典网络融合、与云计算大数据交叉发展、商用增值服务等方面重点发力。  相似文献   

3.
徐照营 《魅力中国》2014,(15):109-109
石油开采是目前一项重要的能源开发技术,随着油田开发逐渐步入后期采集阶段,地球物理技术从油田勘测阶段的地球物理勘探成像技术逐渐演变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本文主要针对油藏地球物理技术进行讨论,针对其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索,为以后的油藏石油技术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工业产业发展,产业生产中对管道的质量要求不断上升,管道的焊接质量对于工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埋弧焊作为当前管道焊接的主要焊接工艺,对埋弧焊管焊缝检测工作的落实是保障工业生产安全性的重要保障,而X线数字成像技术在埋弧焊管焊缝检测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检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本文对X线数字成像技术及埋弧焊管的概念进行分析,研究X线数字成像技术在埋弧焊管焊缝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其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5.
核磁共振成像NMRI,也称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核磁共振NMR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由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MRI。  相似文献   

6.
计算技术自身原理、架构的不断演进是计算机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近年来,量子计算、分子计算、DNA生物计算、神经网络计算等新型计算技术层出不穷,石墨烯材料更是对传统的以硅基半导体技术为支撑的计算机产业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新型计算技术的演进路径、适用场景和产业化前景不尽相同,可能带来对现有计算机产业的改良,甚至颠覆。我国产业界应对此保持科学认识,积极应对,化风险为机遇。传统计算技术面临体系困局计算技术演进至今,计算机结构始终沿用冯·诺依曼架构,芯片设计方面延续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产业》2007,(5):65-65
国际上首个量子密码通信网络日前由我国科学家在北京测试运行成功。这是迄今为止国际公开报道的唯一无中转并可同时、任意互通的量子密码通信网络,标志着量子保密通信技术从点对点方式向网络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8.
林连滨 《魅力中国》2010,(19):38-39
本文讨论了光纤熔接与测试技术,同时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介绍了光纤熔接工艺流程、操作要领以及光纤熔接与测试注意事项,并进行了OTDR测量成像波形分析,此外还说明了影响光功率计测量精度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声成像测量技术问世之前,声音是“看”不见的。过去,人们都是以“听”的方式来分析声音的特征,判断声源的位置,这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10.
随着超导材料性能、超高磁场磁体科学技术及低温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场超导磁体作为核心部件已被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信息、科学仪器、工业、航天航空、医疗器械、国防以及重大科学工程等领域。超高磁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给医学影像设备带来革命性的改善,具有传统影像设备无可比拟的优势,而超高磁场核磁共振设备的核心部件是能够产生高均匀度磁场的高场磁体系统。  相似文献   

11.
在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功开发了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为我国印刷行业制版过程告别污染、实现绿色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我国印刷业普遍采用的是激光照排技术,但因其基于感光成像原理而存在感光、显影、定影、冲洗等复杂过程和繁琐工艺,且化学品清洗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还存在成本高、耗时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跨入21世纪后的近十余年,出于推进社会全面信息化和维护国家深层战略安全利益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国都在寻求一种比电子信息技术更能确保高效、安全的信息传输方式与手段,并纷纷投以巨资,开展系列尝试与艰巨研发。而之前若干年,先在欧美国家悄然兴起,稍后即有我国科学家共同参加开创性研究的量子通信及量子信息技术,正是现今最理想的信息技术之一。国际上一些科学家们预计,今后十年左右很有望实现全球化的量子通信,再过二三十年量子通信技术势必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量子通信还将改变未来信息产业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3.
2010 年3月4 日出版的《自然》杂志报道:由于具有由量子力学的奇异现象主导的基本信息处理单元(量子位),所以量子计算机具有以远远好于今天利用传统“位”的计算机的性能来处理某些计算的潜力。尽管如此,实用量子计算机(如果它们能够问世的话和当它们问世之后)将采用什么技术还远不清楚。在一篇内容非常广泛的综述文章中,来自该领域主要实验室的六位研究人员介绍了有关量子信息系统硬件的最新工作。他们对当前所采用的材料(包括掺杂硅中供体原子的核自旋、砷化镓中的电子自旋以及金刚石中的氮空缺中心)进行了比较,并对尚未问世的材料进行了猜测。 (中科院网)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我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 问世。在国际学术界,这被认为是量子计算里程碑式的成就。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陆朝阳就是“九章” 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团队的成员。留着简单平头、脸庞有点瘦削,戴着眼镜的陆朝阳走在校园里,有时会被人误以为是研究生。实际上,38 岁的他,已经是国际量子科学领域走在最前沿的年轻人之一。  相似文献   

15.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绿色环保成为印刷业的发展趋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宋延林等科研人员采用不同于现有感光成像的思路,研制开发了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迅速的地实现了该项技术的产业化,并打造出一个完整的绿色印刷产业链条,不仅为我国印刷行业实现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将彻底扭转我国印刷技术...  相似文献   

16.
制冷技术尤其是低温制冷更像是幕后英雄,不管是太空探索,还是新奇量子现象的发现,低温制冷都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而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流、健康医疗领域,制冷技术更是无处不在,不可或缺。随着能源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制冷技术尤其是利用太阳能、佘热等可循环能源的技术正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在节能环保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真正的“热”学科。  相似文献   

17.
李翔 《新西部(上)》2014,(11):104-104
本文阐释了CG的涵义,分析了CZG技术与传统艺术的差异及交融性。指出,CG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造型手段.与传统艺术形式呈现一种多形态的交融关系。一方面,数字艺术需要借助传统艺术的外壳来弥补其自身的疏离感、陌生感,以对传统图形符号的拟态复制来获得所指意义;另一方面,CG技术凭借其参数化调整成像的巨大便捷性猛烈的冲击着传统艺术的既有结构,使得传统艺术不得不进行嬗变。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科技的发展,显示屏向高清、大屏幕、大色域不断发展,人们已经不再单纯满足现有显示技术带来的视觉享受。2009年12月,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耗资5亿美元的电影巨作《阿凡达》同时以2D、2D IMAX、3D、3D IMAX等多种版本在全球公映,自此全球掀起了3D热潮。目前,三维立体成像技术已经随着半导体技术、二维平面显示技术快速发展,逐渐为市场大众所接受,成为被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三维立体显示给我国的显示行业带来一个新的契机,通过各种显示技术,实现三维立体显示已经成为显示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产业》2011,(7):68-68
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MGH)韦尔曼光学医疗中心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分辨率精确达到1微米的血管内成像技术——微光学相干X射线断层摄影术(Micro OCT),能在细胞和亚细胞的尺度显示冠状动脉疾病的详细情况,  相似文献   

20.
1.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抗虫棉花课题组2.安徽农科院水稻所两系法杂交水稻课题组3.中国国学科学院基础所免疫避孕课题组4.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5.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课题组6.电子部18所、航天工业总公司八院811所大面积高效硅太阳电池课题组7.中科院力学所超音速燃烧技术课题组8.智能计算机系统主题专家组9.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10.实用化1.3微米半导体量子阱激光器研制开发课题组11.21单元自适应光学星体成像补偿系统课题组12.高速SDH的ADM分插复用设备课题组13 .2.4Gb/s SDH光纤传输系统课题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