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近代企业制度创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3.
苗敬毅  顾卫 《经济师》1996,(8):41-42
制度创新与企业改革苗敬毅,顾卫一切经济运行机制的有效运行,一切经济形态在优化资原配置,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发挥上莫不是同一定的国家组织制度和环境紧密相连的。本文就当前改革实践中制度创新与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略抒己见。西方发展经济学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股份合作制的终结与企业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健 《经济管理》2003,(11):36-39
  相似文献   

5.
6.
论企业持续创新过程的制度创新与制度环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制度创新是企业持续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激励,动力和效率,本文探讨企业持续创新过程中制度的意义及功能,内在机制,主体和作用方式,最后讨论企业持续创新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7.
8.
高其勋 《技术经济》2001,20(5):10-12
一、制度的创新1、要进行制度创新 ,应该淡化所有制界限。我们要澄清一个认识 ,即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我们改革国有企业 ,即是对原来的公有制资产的提高和完善 ,又要在非公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改革国有企业 ,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2、要进行制度创新 ,应该正确认识股份制和公有制的关系。对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主要应该通过股份制的改革进行 ,股份制实质是资本的社会化。国有企业资金短缺如何解决 ,靠国有资本、国有资产的投入 ,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股份制本身并不姓社也不姓资 ,并不姓公也不姓私 ,而是一…  相似文献   

9.
论绿色企业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绿色企业将成为 2 1世纪现代企业发展的主导潮流 ;构建绿色企业创新体系的过程 ,也就是形成市场化、知识化与生态化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生态市场经济 ,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绿色企业建设之路 ,才能真正建立起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相应的市场化与生态化内在统一的现代企业制度 ,这是绿色企业制度创新内生化与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十八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由易到难,逐步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体制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同时,也将改革的难点问题积累起来,深层次矛盾至今得不到缓解。这主要表现在国有经济转轨时期的体制障碍和现实矛盾。一、国有企业的困境国有企业并未完全搬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依旧处于困难的境地。1996年,国有企业效益进一步下降,其中仅1-9份月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即高达45.6%,累计亏损额651.2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20倍,突出反映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迟缓和困难。而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体制和转…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赵红英 《经济师》2004,(5):172-173
家族制企业向社会化转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企业家族化阶段、家族企业化阶段和超越家族化阶段。中国的家族制企业已基本完成了创业阶段 ,正在进行“发展结构”的转型 ,家族制企业的制度创新势在必行 ,应从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用人制度、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五个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5.
张承耀 《经济导刊》1994,(1):34-36,56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张承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企业体制改革,企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那么,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呢?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中和西方经济学中都没有现成的答案。一...  相似文献   

16.
申文青 《经济师》2008,(3):216-217
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现代企业要保持活力,创新是关键。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制度创新是重中之重。而要使制度创新得以顺利实施,就必须关注企业文化,明确并处理好企业文化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7.
几年来,我国不断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并已初见成效,国有企业的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但脱困并不是国企改革的目标,它只能是下一步国企改革的新的起点。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才是国企改革的目标,即进行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新引入新的制度(组织的结构与运行规范),如具体企业的组织形态、运行机制,其中职工持股是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银行体系改革与企业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对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的措施。其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取消了政府的直接拨款,而引人有息的银行贷款。然而,由于贷款者(国有银行)与贷款者(国有企业)同属于国家所有制,贷款仅仅是资金在国有部门内部的流动,因而借款者根本不重视借款的偿还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大量“三角债的”出现就是这种“软债权约束”的表现。与此同时,由于中央部委和地方当局都可以对银行的信贷决策施加重大的影响,银行仍需从事所谓的政策性贷款,包括为亏损的国有企业提供宽松的信贷条件、为国家的粮食收购提供资金、为国家指定的优先投资项目拨款等等,因此,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在银行信贷方面的表现仍很突出。实际上,国家的信代指标一直延续到1998年1月才正式废除。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