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必然的交锋     
王延堂 《东北之窗》2011,(19):104-107
今年,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美国经济提振乏力,所以有人说,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的真不是时候。果然,中国与美国、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国内的与会重量级嘉宾展开了激烈的观点交锋。尽管这种观点交锋不如武侠小说中那种贴身肉搏来得更直接,但双方内力的较量,显然更惊心动魄。  相似文献   

2.
《海外经济评论》2008,(5):31-32
一直以来,美国在经济和外交政策上都抱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管哪一个国家,如果有迹象表明它具有抗衡或超越美国的潜在能力,它都会对美国的经济和安全造成威胁。在20世纪80和90年代,日本是潜在的经济威胁。今天,这个威胁是中国。但这种竞争零和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现代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必须越来越彼此依赖。如果明日的超级大国打算学习美国的贸易经验,他们必须选择学习正确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经济要览     
观点成思危:要慎言“30-50年赶上美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近日在《北京日报》撰文警告:要慎言“30-50年赶上美国”。成思危指出,中国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长期艰巨的任务,还要努力踏实地奋斗20年。但对中国未来20年的经济发展前景,不可过于乐观,因为发展和增长不是完全相等的。发展是增长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成思危先生认为,要在未来20年中实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提高人民素质,使中国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过分注重发展速度不行,要全面把握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所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海外经济评论》2006,(25):34-34
据“中央社”报道,蒙代尔9日在接受卑诗省西门菲沙大学颁发的荣誉学位时,针对中国经济发表演说。蒙代尔表示,中国经济将在25年内凌驾日本,在50或60年内强过欧洲。但在本世纪内,中国经济不会超越美国。但中国经济扩张的程度,使得一些竞争对手惴惴不安,特别是与中国贸易呈庞大逆差的美国。  相似文献   

5.
文章描述了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元升值背景及其引致的升值萧条,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的经济泡沫产生的原因及其传递渠道、后果,90年代持续的经济萧条。指出,虽然中国当前的情况与80年代的日本有太多的相似,日本的经验教训是我国经济政策最好的教科书,但同时也要看到两者的区别,当前美国经济状况良好,有调整的空间。中国应加强与美国的协调,督促美国发挥大国责任,以时间换空间,推动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摩根士丹利6月9日】面对金融形势的实质性好转和一系列优于预期的经济数据,市场越发相信,美国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健康的经济回升近在眼前。确实,关于经济周期的知识以及“扎诺维茨法则”(Zarnowitz’sLaw)都表明,深度衰退之后往往是V型复苏。因此,似乎有理由认为,本次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过后,美国经济将出现强劲复苏。但对此观点,我们却不能苟同。我们认为,虽然近期美国经济前景有所缓和,但衰退仍将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7.
克里斯坦森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经济学家,他很有视野,同时对医疗非常关注。《创新者的处方》是其对美国医疗产业未来变化的洞察,书中的一些观点在美国并不算惊世骇俗,但如果把他的观点拿到中国的当下,再反观中国风起云涌的医疗改革的话,我们会发现他有尖锐的洞察力。  相似文献   

8.
《海外经济评论》2006,(21):24-25
[美国《华尔街日报》5月9日]有关中国及美国的其他对手有朝一日将利用美国国债作为一种地缘政治武器的观点在某些领域传播开来,尽管这种严重破坏行为也会殃及攻击者本身的经济。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世界经济失衡做出综述,通过当今世界经济失衡与历史上五次失衡的纵向对比,以及当今美国经济失衡与近三十年世界各国失衡的横向对比,找出世界经济失衡的一般规律。对于当今失衡形成了两种观点:崩溃论、调整论。笔者认为。当今失衡能否维持取决于美国能否保持快速的经济增长。如果美国经济出现下滑、世界各国不能协调解决失衡,必然会引起世界经济动荡,在危机来临之前需要中国做好经济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快讯》2013,(35):15-15
9月2日上午,美国芝加哥大学发布讣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易成本理论提出者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于当天逝世,享年102岁。科斯以一个英国经济学家的身份在美国关注着中国的经济改革,他曾以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观点对中国经济问题提出建议。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1.
彭晓光 《环球财经》2010,(10):48-56
如何定位中美关系,在中美两国学术界都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本文仅是一家之言,谨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之所以判断中美关系“走向质变”,是基于:一,未来的10~15年,全球只有中国存在经济总规模超过美国的可能(虽然届时中国仍将是发展中国家且综合国力弱于美国),  相似文献   

12.
北京时间2013年3月5日24时,美国股市的这个60年大顶终于告破,收盘终报14253.77点。这实际宣告了美国在金融危机过程中一直强力吸引全球资本的努力初步告捷。其实,2009年3月美国第一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出之后,笔者就提出了一个观点:美国必须争夺全球资本。此后,笔者一直密切关注着这方面的动态。因为它关乎包括中国存内的全球资本流向,而且这一流向的变化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3.
赵伟 《浙江经济》2011,(17):38-38
关于后金融危机以降世界经济走势,笔者曾说过:美国是关键,中国很重要。标普降美债信用级别引发的全球资本市场震荡,尤其是世界经济“二次衰退”说随美国经济数据好坏而升降的事实,再一次证明了美国经济巨大的世界影响力。至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力,虽则较为隐蔽,但绝对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4.
2012年过去两个月了,欧债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深化,美国经济尚未走出泥潭,国内宏观调控还在继续。面对依然乌云密布的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在2012年会呈现怎样的走势?这让我们想起彭文生在2011年12月11日星期日接受采访时表达的观点: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将放缓,中国经济短期内不会硬着陆。  相似文献   

15.
据世界银行不久前对中国金融业的评价:中国金融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脆弱性问题,尽管这一问题已经掩盖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光环下,但万一中国经济周期进入衰退,这一危机将会像洪水般袭来。笔者无意于进行观点论争。但我们必须看到,虽然目前还很难确定中国将会发生怎样的金融危机,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中国金融业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较高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6.
夏斌 《发展》2010,(1):15-18
为什么要讨论何谓结构问题? 当前,在中国经济已进入复苏趋势中,相关结构调整的讨论和呼声日益提高。但是,综观相关领导和众多学者的观点与言论,尽管大家都在谈结构调整,似乎内容也都相似,但仔细分析,针对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结构问题(注意:是主要结构问题)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海外经济评论》2006,(51):25-26
【美联社12月14日】世界银行13日在一份报告中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将在未来两年放缓,但仍将在积极的投资和消费方面保持强劲并推动东亚经济发展。世界银行还警告说,美国经济减速可能会影响依赖出口的东亚经济,但东亚经济的健康增长有能力弥补一些美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生产了占美国30%的消费品,但工资水平仅为美国的4%,而且中国经济多年来受困于生产过剩,内需不足、社会生产力与消费水平发生巨大反差。劳动与资本所发生的结构性失衡,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副总统切尼4月份的中国之行中,所谓“中国应当为美国失业负责”成为最敏感的议题之一。中国政府也许会认为,既然3月份美国就业机会出现了显增长,意味着美国经济已经结束了缺乏就业的状况,那么美国就应当停止指责中国“偷走”美国的就业机会。但我们认为,事实并不如此简单,因为3月份美国的就业形势其实并不像媒体渲染得那样好。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短视     
2012年,中国对美国的感知,与他国对当今美国的认识恐怕相差无几,即美国正处在四大困扰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