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城市金融》2004,(9):45-45
《财经研究》2004年第7期发表郑炎成、鲁德银的论文《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地区差异的解释力分析》认为,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地区间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而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并非主因。笼统地用省际以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来说明中国经济差距不够准确,甚至掩盖了各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城乡差距的真相。  相似文献   

2.
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区域分离系数及空间坐标中心法,以GDP和人口数作为衡量新疆区域差异的指标,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刻画了新疆县域差异的演变规律和特征。研究表明:新疆总体差异变动以2006年为拐点,总体有扩大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对总体差异的影响程度最大,但影响度有下降的发展势头,而第一产业影响度有所上升,第三产业影响度持续下降,同时产业的地理集聚效应大于结构效应;天山北坡经济带与天山南坡产业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新疆经济中心向这两个增长轴带偏移,而人口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现象趋势加剧;三大地区内差异特别是北疆内各县域的发展差异是目前新疆区域差异扩大的首要原因,同时南疆内部和三大地区间差异对总体贡献率有上升的势头,北疆内部差异有下降态势,区域分离系数也以2006年为拐点呈“U”型结构。最后提出不断提高北疆地区沿边高寒地带县域的发展是新疆在今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不断促进南疆增长轴带发育以辐射周边是新疆利用后发优势发展本区经济的重要发力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04年至2010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基于分解基尼系数的视角对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行业间及产业间的收入差距有着不断扩大的趋势;收入的非均衡性增长是导致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而人口的流动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同时,研究还表明垄断依然对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有着不小的影响。根据上述研究,我们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地区间税收收入差异的研究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从空间层面进行的地区分解,一是从构成层面进行的结构分解。从统计上说,前者是对样本进行分组,将总体差异纵向分解为地带内差异和地带间差  相似文献   

5.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将全省划分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四个经济区。由于自然禀赋、历史基础、政策取向等种种差异,各经济区发展一直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过分扩大,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种种不利影响。河南省应该在加强宏观调控、科学产业布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等方面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测度了2004~2012年省际间的财力差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尼系数增量的分解。结果表明:财政转移支付缩小了省际间的人均财力差距,这主要得益于转移支付大幅度提高了西部地区的人均财力。但是自2010年开始转移支付对各省人均财力均等化的作用逐渐减弱。另外,各省人口份额的变化不仅扩大了基尼系数而且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较高,因此我们建议今后的转移支付应充分考虑到地区间的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7.
王卫彬 《财政监督》2011,(13):66-6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社会各界对收入差距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笔者根据对浙江省的调查研究,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表现出内部差距扩大、城乡差距缩小、地区差异明显的特点。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就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作一简要分析。一、收入差距的主要表现(一)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从调查来看,近几年浙江农村居民内部的基尼系数出现小幅上扬的趋势,从2007年的0.3535逐步上升到2008年的0.3614、2009年的0.3634、2010年的0.3650。虽然基尼系数目前仍在0.3-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东、中部地区产业发展及其发展差距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转移与经济收敛的关系,即产业结构转移是否会导致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扩大与缩小及其影响程度如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转移对缩小东、中部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梁俊伟  王杰 《新金融》2012,(11):19-24
本文利用多省问卷调查数据,通过Oaxaca静态分解和JMP动态分解分析了金融危机前后企业部门劳动者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后收入差距明显扩大。与此同时,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收入差距、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的收入差距也有一定程度的扩大。然而,分解后的指标表明,导致二者差距扩大背后的原因有明显差异。前者是因为中小型企业的劳动力流失造成个体特征差异扩大所致;后者则是因为非国有部门要素报酬率下降、从而造成系数差异扩大所致。鉴于相关结论,如何保护经济冲击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劳动者的经济利益,防止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理应成为政策制定部门在实施反危机政策中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地区间税收分配差距指标的分析,认为开征物业税很可能会扩大我国地区间税收分配差距。在当前物业税改革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该问题的研究。建议将土地出让金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作为物业税改革总体规划的重要配套措施,统筹设计相关制度,以有效防止地区间税收分配差距的不合理扩大,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下经济建设的主题,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对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以山东省黄河流域地市的10个县(区)为例,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构建了山东省黄河流域县城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面板模型的随机效应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财政分权明显促进了县域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应进一步推进财政分权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2.
数字普惠金融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亟待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协调发展程度。本文运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6-2020年141个县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分异及其收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不同县域之间发展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趋势。发展差异主要来源于重庆和四川两个组群的内部差异,组群间净差异贡献有一定的上升趋势,长期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会趋于收敛。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水平等数字普惠金融具体指标的差异表现和收敛趋势具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3.
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战略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点明在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县域经济是一个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和建设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不同区域的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差异性、梯度性等特点,进而提出发展县域产业经济的路径和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育程度是衡量一个省经济实力和区域活力的重要标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上,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县域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滞后和创新不足。加快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关键是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5.
技术外溢具有梯度分布特征,总是从技术效率高的地区指向技术效率低的地区,按照技术效率差距最小的方式进行转移.基于此,产业转移也具有梯度分布的特征.研究县域尺度上承接产业转移梯度分布,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随机有效前沿模型,通过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可将吉林省县级区域按照产业承接地的梯度分布划分为五类地区.根据不同类别地区的不同技术效率特征,应采取不同的产业转移策略.  相似文献   

16.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稳定和扩大就业,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既是金融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金融自身发展的需要。但从近几年执行情况看,呼声高,实效难到位,县域金融处境尴尬。一、存在问题(一)县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配套政策和措施不匹配中小企业是县域最广泛的经济力量,其壮大关乎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因其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产权…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收入分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显著地扩大了农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两者存在倒U型关系;提高农村金融中介效率能够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但在统计上不显著;我国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中西部地区提高财政支农支出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水平对收入差距反而有扩大作用,但是东部地区的农村教育水平能够有效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其政策含义是: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效率,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力度,加快城乡教育均等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整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区域经济差距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二是发挥各区域优势,构建合理的分工与协作,促进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提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强调区域间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各区域凭借自身的比较优势和专业化生产形成自已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而且强调区域间建立适度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促进区域间、中央与地方间利益关系的协调,有效地缩小区域差距,缓解区际矛盾,从而促进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相当突出。从区域经济差距来看,主要表现在:东中西三大区域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均比较大:省内县域经济差距讨大:城乡发展存在质的差别。从区际经济关系来看,主要表现在:发达地区恶性竞争激烈,在招商引资方面尤为突出;欠发达地区市场封锁严重,地方保护主义势力依然存在;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导致的恶性竞争相  相似文献   

19.
运用绝对指数和相对指数测度湖北区域经济的差异并用泰尔指数对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解,考察湖北区域经济差异大小。结果显示:鄂东、鄂中和鄂西三大区域经济差异明显,经济区域间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湖北省应科学合理进行产业布局,以区域经济中心发展为推动力,加快和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生产力,稳步有序推动城镇化,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20.
陈曦 《时代金融》2011,(26):74-75
江苏省南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缩小江苏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也是江苏省整体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客观需要。根据江苏年鉴数据,采用AHP分析的方法,对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差异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