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3 毫秒
1.
高翔 《老区建设》2012,(Z1):47-48
古往今来,对曹操的溢美之词不少,非议却更多。这种状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所熟知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被罗贯中用艺术手法进行了再创造,这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有很大差距。曹操文学形象的嬗变使曹操从历史名人演变成为不朽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老百姓中间,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曹操的,因为曹操是“说到就到”跑得最快的人。作为汉末魏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曹操在他执政40余年里,通过自己的勤奋与努力,不仅成为汉魏时期集军事、政治、文学于一身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且通过一系列的理财措施,挽救了处于崩溃状态的北方社会经济,适应了富国强兵的需要,使自己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治世之能臣”。  相似文献   

3.
贾军喜 《黑河学刊》2012,(8):90+105-90,105
曹操是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人物,对他的评价向来众说纷纭。《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雄、曹贼"。在《三国志》中,曹操丰功伟绩,文武双全,叱咤风云,是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领域,曹操是建安诗派的鼻祖,是文坛的领袖;文字里才华横溢,舒展着历史的抱负豪情;诗歌里愁情若苦,承载着忧思的难忘岁月。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记载了从汉末至南朝年间许多名士的言谈轶事,其中有关曹操的记载初步奠定了他在文学作品中的"奸雄"形象;《三国演义》一书则在创作过程中吸收和改造了这些故事,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曹操的艺术形象,突出了他的"奸雄"本色。从《世说新语》到《三国演义》,曹操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被逐渐扭曲,其中的历史原因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  相似文献   

5.
张毅 《中国报道》2010,(2):94-96
当河南安阳西高穴墓被各色的惊叹、疑惑及莫名的兴奋所缠绕时,一千八百年前的曹操以另类的方式,再次诠释了他个人形象在中国人文化心理中所折射出的嗳昧与骑墙。  相似文献   

6.
杨丹丹 《魅力中国》2014,(14):84-84
与其他文学流派不同,美国南方文学具有许多独树一帜的特征。在这种严肃而带有悲剧性的文学中,有些特色鲜明的女性形象让人印象深刻。本文试图以具体文本出发,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标准,通过对尤多拉·韦尔蒂的短篇小说《一则新闻》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描写的分析,指出美国南方文学中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和当时社会现状对其的影响,揭示在父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该作品在反应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现实中所起的批判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嫡庶问题上,曹丕、曹植二人都属于嫡子;在长幼问题上,曹丕是长子,具有优势;在贵贱上,同为曹操嫡子,尊贵相同。但在爱憎上,曹植更讨曹操喜欢;在文采上,曹植的文采高过曹丕。综合各项指标,似乎曹植更应接班,但却为何最后败下阵来?  相似文献   

8.
每个时代的文学创作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战后日本文学的发展也是如此。基于日本自身社会的发展以厦文化全球化的促进。日本女性文学的整体创作思想以及表现手法都在进行着细致的变化。在文化视野下的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运渐超脱传统意义上的角色特点,越来越多的日本作者开始喜欢偏于个人化的日常叙事方式来表迭女性形象。本文基于文化视野,从女性形象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许艳焕 《魅力中国》2010,(30):104-104,106
《李娃传》作为唐代文言小说成熟期的一篇优秀代表作品,影响深远,其中封建家长的形象荥阳公与后世名著《红楼梦》中贾政的形象相比,无论在外在形象还是本质内涵上都有着过多的相似之处,都揭露着封建统治者虚伪冷酷的本质。同时由于封建社会发展阶段的不问与文学自身发展的特点,贾政形象的塑造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又有所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第三十四‘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以曹操的获胜而告结束,在这当中,荀或的书信十分关键。汉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卒,曹操和袁绍各领兵对峙于官渡,号称拥兵70万的袁绍在军事上占据着明显优势。战斗初期,袁绍也占了不少便宜,后双方进入拉锯式的相持阶段。曹操慢慢地感到军力疲乏,粮草也供应不上,有意放弃官渡通回许昌,但又怕袁绍乘机追击,犹豫不决,于是写信向留守许昌的荀征求意见。荀收到信后,立即给曹操回信,坚决反对从官渡撤退。他在信中分析道:袁绍倾其全力与我们决一胜负,我方以弱档强,如果我们不…  相似文献   

11.
李大庆 《魅力中国》2010,(3):264-264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处处都可以看见作者是拥护汉家正统,对刘备所代表的蜀国政权倍加推崇和赞扬,而对曹操更以“汉贼”讨伐之。所以大多数人就只看到了刘备是仁君的化身,曹操是奸雄的代名词。然而正如章学诚所概括的《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性是“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所以文学作品中虚构的成分掩盖了其本有的真实性,曹操与刘备的真是形象有待于我们去挖掘和进行审美欣赏。  相似文献   

12.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假痴不癫”的意思是,假装糊涂,深藏不露,如同雷云入冬,屯聚隐没一样。表面上装聋作哑、痴痴呆呆,而内心里却特别清醒,不行动实际上是在暗中策划等待时机。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正是由于“假痴不癫”才让曹操放松了警惕。  相似文献   

13.
张朋军 《魅力中国》2011,(10):322-322
2010年初.河南西高穴村大墓被确认为魏武王曹操高陵所在,此消息一出举世震惊,并入选了当年十大考古发现。考古队在判定西高穴曹魏高陵为“曹操墓”时。提出了九大证据,其中第一大证据,就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牌上的魏武王与曹操身份相符,这是曹操身份认定的直接证据。但关于此“魏武王”称谓问题却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本文以自己浅薄的知识,从魏武王称谓角度来来探究西高穴大墓。  相似文献   

14.
史红华 《科学决策》2008,(10):112-113
周文是在鲁迅的直接指导与扶植下成长起来的优秀的左翼作家。周文毕生的小说创作都在继承并发展着鲁迅的部分因子,在人物形象上,塑造出底层民众的形象,寻求解放的女性形象和小知识分子形象,重现了鲁迅笔下人物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情境。同时,以韧性战斗的精神大胆反抗“吃人”的封建思想,秉持“文学即人学”的理念,执着于对“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表象有其独特的特点,具象性、概括性、可塑性、间接获得性。因其独特的特点,创作者根据文学创作规律把现实世界里丰富多彩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塑造出丰满、形象各异的文学形象。表象的存在也是读者欣赏的基础,在文学欣赏中,读者只有借助于头脑中固有的表象,才能将文学作品呈现给我们的奇异美妙的世界还原成一个形象生动的审美世界。表象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知青英雄"形象的塑造纵贯梁晓声知青文学创作的整个历程,对这一形象的偏爱体现了作家内在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情结.而这一形象在文坛的经久不衰也与读者的接受有很大关系."知青英雄"形象的塑造是对知青一代"青春岁月"的文学观照,是对历史记忆的人文关怀,而其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诠释,同时也是对后人的精神洗礼.  相似文献   

17.
王勇生 《新西部(上)》2007,(2X):135-135,143
三国风流人物曹操,由一个小县尉起家的人,为什么能成为一方霸主呢?这必然是内因和外因的结果。该文从内因出发,对曹操的过人之处进行剖析和探讨,寻其成就一番霸业的主要原因。曹操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自信乐观的精神气质;他虚纳谏胸襟;他那唯才是举的用人制度等等;他这种站在人才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都充分向世人阐述他的管理才能,时至今日他的这些素质还不断房主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8.
杨海涛 《魅力中国》2011,(20):267-267
从1949年到1976年,中国文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学语言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文学语言的工具性增强,文学性减弱。文学语言从多样化走向模式化,从精英化书面化走向大众化口语化。在一定程度上文学语言成了政治话语,文学语言沦为一种政治工具。  相似文献   

19.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1万兵马大破袁绍10万精兵,由此统一了中国北部,实力迅速发展壮大。事隔8年,曹操鼎盛时期,在湖北赤壁.30万大军被孙刘5万联兵打得大败而归.从华容道狼狈逃回.失去了结束后汉动乱统一中国的良机,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无独有偶。历史上另一位强人项羽,也有类似的经历。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战,  相似文献   

20.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的诗句使杜康酒闻名天下。然而,曹操或许不会想到,千年之后,位于河南和陕西的三家杜康酒厂为了争夺“杜康酒”商标,竞陷入一场长达18年的口水战,以至最后还闹上了法庭。 近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支持国家商评委给予汝阳酒厂注册“汝阳杜康”商标的决定。但是,这场旷日持久的商标之争能否就此画上句号,还是一个未知数。[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