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项计提”对于减少我国目前企业资产中存在的水分,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巳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在计提折旧时,应当按照该项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企业的无形资产应当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存货期末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进行计价。  相似文献   

2.
郑淘 《新智慧》2005,(7):24-25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于资产的期末计量,《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短期投资应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存货应按成本与呵变现净值孰低计量,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应按其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因此,明确可变现净值和可收回金额的内涵对于准确地进行存货及长期资产的期末计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一、“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项目的填列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包括8项:①应收账款坏账准备;②存货跌价准备;③短期投资跌价准备;④长期投资减值准备;⑤委托贷款减值准备;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⑦无形资产减值准备;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其中,“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这两个项目的填列,可分别依据“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账户的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填列。其他项目可分别依据“投资收益—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投资收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投资收益—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营业外支出—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营业外支出—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账户的本期借方发生额来填列。现以“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项目为例进行说明。计提坏账准备时,记入当期的管理费用,列入利润表中。但其实际上并没有发生现金流出。为了将净利润调节为收付实现制下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当期计提的坏账准备应加回到净利润中。如果年内发生了坏账转销,比如是1000元,一方面,与利润无关;另一方面,在后面计算“加:应收账款的减少”中也包括了这一减少的数额1000元,如果以此数额进行计算,现金流量就会增加1000元。而事实上,转销坏账本身不影响现...  相似文献   

4.
2000年12月29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本文拟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所得税会计的影响发表一些看法。减值准备是针对企业资产减值而提取的准备金,是谨慎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对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在建工程等各项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由于减值准备是企业财务中的一项费用或损失,必将对企业的利润、成本、费用的计算产生影响。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原则方面的不同,导致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差异,具体包括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这两种差异在会计核算中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即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目前,多数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在应付税款法下,不管税前会计利润是多少,均需按税法规定,将本期税前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计算应交的所得税。所以,在应付税款法下,所得税费用等于应交所得税,对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无需严加鉴定。但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时间性差异和...  相似文献   

5.
杜泽源 《新智慧》2007,(9):41-42
(一)为了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债权性资产,现代会计制度遵照谨慎性原则,规定企业应该采用备抵法合理地计提坏账准备。那么在计提坏账准备后如何正确地编制现金流量表呢?下面以一个例子作为示范,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使大家透彻了解现金流量表的调节原理。例:某企业为一般纳税人,年初应收账款余额为100万元,库存商品600万元(年初该存货未发生减值)。当年销售年初库存商品500万元,销售收入为1170万元(包含增值税税额),其中赊销234万元(包含增值税税额),本年共收回前期应收账款100万元。该企业一贯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为3%,本年共发生坏账损失20万元,收回前期已核销坏账15万元。  相似文献   

6.
龙子午 《新智慧》2004,(3B):34-35
国际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定期对其全部资产的减值进行测定,当一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对减值损失加以确认,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规定,除保留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项准备  相似文献   

7.
谷栗 《新智慧》2007,(11):75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五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人当期损益。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法是期末存货计价普遍使用的方法,但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缺陷。  相似文献   

8.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也使许多国家进一步认识到高估资产问题的严重性,制定有关“资产质量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势在必行。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 SC)颁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为了使资产的相关会计信息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能力,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每个会计年度末或中期末,对每项资产都要进行重新估价,以便将历史成本调整为公允价值,资产减值准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资产减值准备”的困惑决策有用论认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执行资产减值制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1.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导致会计风险增加。有些企业认为是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关系不大,也有企业惧怕会计工作复杂化,从而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如果发生严重的资产贬值仍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则会导致企业税负加重,会计风险增加,既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也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2.象征性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有些企业为了应付检查或追随潮流,就象征性地计提资产减值准...  相似文献   

9.
李秀枝  朱学义 《新智慧》2008,(12):35-36
现行会计准则首次提出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概念,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同时,如有客观证据表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而可供出售债券投资减值时,减值损失的确定是采用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孰低法,还是采用内在摊余成本和可收回金额孰低法,目前会计实务界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10.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制度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会计制度》借鉴国际会计的最新惯例,针对目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仅就“谨慎性原则”而言,一方面考虑企业面临的商业环境、增强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的专业判断,要求全口径的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另一方面强调不许计提秘密准备。这样,企业就能根据具体情况提供更加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笔者现就“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十八点体现作以下表述:1.扩大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在原来计提存货、应收账款、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四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上,增加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三项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要求,并具体列示了这三类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参考性条件,从而真正体现出资产必须具有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属性,借此提供更加稳健的会计信息。2.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而非当期损益。在对债务人的会计处理上,《企业会计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债务重组产生的差额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而不列作当期损益。对于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若发生债务重组损失,则确认为当期损失。在对...  相似文献   

11.
金融企业资产减值准备金的计提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企业计提资产减值装备,可以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有用性得以提高,而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面临着计提比例和范围不确定、与税收政策矛盾等问题,因此,应注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培育完善价格体系,同时会计制度制定部门与税法制定部门应多加沟通、朴素协调,以提高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使信息使用据以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  相似文献   

12.
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使账面资产符合资产的定义,体现了价值计量对历史成本原则计量缺陷的修正,符合提供有用信息的会计目标.我国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存在确认标准不明确、计量困难和操作随意性大等问题.应采用科学的企业绩效考评制度、制定相关具体准则等方法,完善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有用性以及企业入世后的国际竞争力等具有现实意义。当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实践中暴露出主观随意色彩太浓、税法规定的限制以及市场价格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应采取规范资产减值准备的适用范围和等项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的参考标准、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等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上具有积极影响,可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会计信息更加客观,可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但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存在不少问题,资产减值计量确认标准复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存在随意性,资产减值确认方式多样易造成虚假会计信息,信息披露过于简单。针对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应该建立完善的企业效绩考评体系,建立资产减值准备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等。  相似文献   

15.
李金泉 《新智慧》2004,(3B):27-27,26
为了提高企业资产质量、降低企业运作的潜在风险、使企业能够持续稳定经营,上市公司从1998年起,在原有计提坏账准备的基础上,增加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设备,从2001年开始又扩展到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简称“八项准备”)。本文拟就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卢怡 《新智慧》2004,(7B):37-38
一、长期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长期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是“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下的历史成本计量不同,与“决策有用观”相匹配的“价值”概念,是对未来现金流入的预期,也是对所拥有资产的成本补偿的重新认定。这种对资产的定义更接近经济学对资产价值的认定,即资产表现为未来经济利益的现值。一旦这种未来经济利益不再存在,或已部分消失,就应当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这就是长期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文华  李雅文 《新智慧》2006,(8):30-31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人当期损益。《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销售商品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存货、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所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应当抵销。对存货、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计提的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与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相关的部分应当抵销。笔在此对集团公司内部交易存货跌价准备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抵销处理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8.
刘宏 《新智慧》2004,(9A):56-56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当企业资产发生价值减损时,应对发生减值(或跌价)的资产计提减值(或跌价)准备;如果资产价值回升,则再按资产价值回升金额转回相应已提取的减值(或跌价)准备。但是,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方法可操作性差,计提减值准备时需要计算的资产可变现净值和可回收金额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而导致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的现象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9.
利润操纵是企业盈余管理的一种极端表现,是滥用盈余管理手段的结果。目前,许多保险公司(简称“公司”,下同)存在着不良的利润操纵行为,其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不恰当的比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坏账准备。由于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和计提比例由公司自定,因而具有较强的机动性。此外,新制度规定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但并未明确规定公司内部应收款项是否应计提坏账准备。而内部应收账款是否计提准备对公司损益的影响很大。(2)贷款损失准备。对于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采用五级分类法,即将贷款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大致比例为:正常贷款不提或提取比例低于1%;关注贷款为2%;次级贷款为20%;可疑贷款为50%;损失贷款为100%。而各类贷款的质量又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对贷款质量的分类更多地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而削弱了各公司贷款质量的可比性。(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对于短期投资,在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的方法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占整个短期投资的比重较大(如10%及10%以上),应按单项投资的方法计提短期投...  相似文献   

20.
对制定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的多个具体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该计提坏账准备等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随意性很大,甚至有些企业利用计提八项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文章分析了我国现行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应该及时制定和发布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并对我国制定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操作性、协调性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