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多功能泵站工程各单项功能效益计算应注意的问题1 .1 灌溉效益1 .1 .1 灌溉效益计算拟采用的方法泵站工程运行的最初几年 ,灌区由于自然条件、土壤、农业技术措施 ,河渠情况等基本相同 ,计算所得的农业增产效益应全部是水利灌溉的作用 ,即泵站工程的灌溉效益。这时期采用产量对比法较为适宜。泵站工程运行若干年以后 ,土壤条件、农业技术措施、河渠情况等都会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 ,灌区农作物产量会有明显的增长 ,显然是泵站工程灌溉与农业技术措施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 ,这一时期的农作物增产效益必须在泵站灌溉和农业科技进步之间合…  相似文献   

2.
灌溉是促进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之一,灌溉效益是通过被灌溉的作物产量表现出来。但作物产量是水、肥、种子、耕作、裁培、植保、管理等技术措施的综合反应的结果。为了求得由于灌溉而产生的效益,必须求出灌溉与其他措施在增产、增益中的分摊比例。冀东滨海平原地区水稻面积占全省稻田面积的70%左右,目前还有发展趋势。求出水稻的灌溉分摊系数对估价发展水稻的效益、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用“灌需比”法确定灌溉效益分摊系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灌区农业增产是水利、耕作、种子、肥料、植保等多项措施的综合结果。在计算灌溉增产效益时,应将农业增产量在诸项措施间进行效益分摊。本文拟利用现有的灌溉试验资料,按“灌需比”法确定灌溉效益分摊系数。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的灌溉效益计算,是一个还处在探索中的课题,我们在进行建国四十年灌溉效益计算中,结合吉林省具体情况,经研究采用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法。 (一)灌溉效益分摊系数的确定 1.水田灌溉增产效益分摊系数计算吉林省建国以来已开发的水田灌溉面积,多数为旱田改水田,因此,对于吉林省水稻来说不是求水稻本身灌与不灌对比的灌溉增产效益分摊系数,而是求灌区开发前的旱田作物改种水稻增产后的效益分摊系数。  相似文献   

5.
机械化喷灌技术是节水效益很高的灌溉技术,是利用专门设备将压力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水滴,模拟自然降雨对农作物进行灌溉,达到增产增效目的的一种先进灌溉技术。提供喷管的压力通常是借助于水泵加压。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是我国水资源相对贫乏的省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获取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通过分析山西省农业灌溉的现状及研究典型县市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影响因素,提出山西省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业水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产出效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王登瀛  胡石华 《水利经济》1991,(2):42-44,47
农业灌溉效益是指在有灌条件下较无灌条件下农作物的增产值。关于农业灌溉效益的计算,通常是求出作物的灌溉增产量进而求出增产值,再乘以灌溉效益分摊系数,便得灌溉效益。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实际效益,本文提出了农业灌溉效益计算的一种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8.
节水灌溉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指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及当地的供水条件,为获得农业的最佳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而采取的有效利用天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多种措施总称。因而节水灌溉技术是一个综合技术体系,由节水工程措施、田间节水措施、节水农艺措施、节水管理措施等有机结合而成,能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节水工程措施是指为减少农业灌溉用水在输送  相似文献   

9.
冯治良 《水利经济》2006,24(2):71-72
阐述甘肃省节水灌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针对甘肃省的自然、土壤等情况,分析了不同地区应采取的节水灌溉模式,对比了节水增产效益,提出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改进田间灌水技术、推广田间保墒技术等加快节水灌溉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旱作农业     
旱作农业指无灌溉条件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种雨养农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我们的农业研究重点在水浇地,而相对忽视对旱地农业增产技术的改进。这是因为灌溉的增产效果比较明显。但是,随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灌溉面积的继续扩大已经接近极限,现在,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旱地增产技术的改进。各地的生产实践表明,我国北方旱作农业有巨大增产潜力,其改进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九种土地规划、径流农业(或集水区系统)、选择布局、水土保持、间混套种、调节播期、覆盖农作、旱地施肥、抗旱保墒。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石河子节水灌溉发展状况,提出应注重科学管理,将管理措施与工程措施相配套真正发挥高科技含量的滴灌工程的节水增产效益,为师市发展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兵团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是保证农垦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该文主要应目前的节水灌溉技术及推广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用水价格的调整、节水政策的配套、资金投入、技术推广和效益等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3.
引言如何对农业增产的总效益进行合理的分摊,目前国内外采用的计算方法较多,各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前提条件,其计算效果也不一样。水利经济计算规范中提出我国东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中等水平地区)的灌溉效益分摊系数为0.2~0.6,但究竟取多少,其  相似文献   

14.
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自1978年以来,兵团农业收益的增长与棉花生产有着较大的相关性.机械化、化肥、地膜和灌溉等农业技术是影响兵团农业产出效益的关键因素.此外,在目前的市场及政策条件下,兵团不宜再扩大耕地面积,也不宜增加农业劳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一、概况银北灌区位于宁夏河套平原北部,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是宁夏发展引黄灌溉效益及潜力最大的灌区之一。为加强灌溉农业,自治区政府计划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对银北灌区分期进行水利、农业综合治理,且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中心,以增产粮、糖、油为目的。第一期工程涉及永宁、银川郊区、贺兰、平罗、惠农、陶乐六个县(区)以及四个国营农场,总面积为415万亩。工程分水利、农业、供电、环保及移民安置五部分,总投资为77012.1万元。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34255万元(合6500万美元)。  相似文献   

16.
王强  何道臣 《水利经济》2000,18(3):20-21,34
为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各地在推广节水技术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使节水农业长足发展。在长期的实践中普遍感到节水工程,特别是科技含量较高的农田三灌,建设不容易,管好的难度更大,因管理不善造成的老化、退化、效益衰减现象比较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管好节水工程,采取什么模式管理,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使效益得到充分发挥?肥城市的节水工程管理,提供了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1 肥城市节水工程管理模式近年来,肥城市围绕节水农业建设,推广以“计划指导,科学管理,安表计量,按方收费”为基本框架的管理型节水灌溉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灌溉发展及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占义 《水利经济》2006,24(1):36-39
分析中国发展灌溉的必要性,回顾农业灌溉的发展状况,从提高作物产量、保障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和改善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灌溉及农村水利事业的巨大成就,并提出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和效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增加生态系统用水、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水稻灌溉的目的在于供给禾苗生长所必需的水分,溶解土壤中的养分,增加土壤的膨软,利于稻根的发育,防止杂草的发生,争取高产。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稻田灌溉技术在密植、深耕、足肥的条件下,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群众创造了“浅水勤灌”,“先浅后深”,“浅——深——浅”及“水层、湿润、晒田三结合”的灌溉方法,比全期淹灌溉增产,又省  相似文献   

19.
水稻薄露灌溉技术是列入《国家科委重点科技成果推广指南》的一项增产节水灌溉技术。为了探索该技术对水稻的增产效果。我们去年在安福县瓜畲乡进行了二晚薄露灌溉技术的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深受当地农民欢迎,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一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四、绿洲现代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体系与规程
  (一)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西北内陆干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152mm,农业种植非灌不殖,是典型的绿洲农业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勤劳智慧的人民,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简单、实用、高效的灌溉技术,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浇灌出一块块极具地方特色的绿洲。细流沟灌、隔沟灌水、膜上灌水、膜下灌水等技术,无不体现了各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且许多技术还继续发挥着作用。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也有极大提高。新材料新技术不断被应用到农业灌溉中。如果上世纪80年代,覆膜种植是新疆农业生产中的一次革命,那么,2000年以降大规模的膜下滴灌技术则是新疆农业的又一次革命。滴灌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新疆之后,在新疆获得广泛的应用,为新疆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根本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效益。新疆滴灌技术在棉花上的应用已日益成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加工番茄、线辣椒、玉米、小麦、黄豆等作物、葡萄、红枣等果树,得到了很好的研究应用。因此,本项目针对新疆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管理的现代化大型农场的灌溉用水特点,与现代灌溉技术相结合,在分析输配水技术和灌溉技术的基础上,总结新疆绿洲的灌溉技术,特别是膜下滴灌技术,以期推动新疆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新疆的“三化建设”贡献力量,并为后来者积累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