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四川省退耕还林典型地区的调查,总结了两类主要的退耕农户自我发展模式,并对其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各地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学习借鉴其他发展模式,探寻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确保农户长远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高质量发展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现状,阐释了退耕还林可持续性问题与破解思路,归纳了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农户生计变化与福祉保障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福祉交互耦合实现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路径。未来的研究需要紧密结合"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区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与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创新需要,关注退耕农户福祉改善的迫切需求,厘清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退耕农户福祉变化的内在联系,明确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福祉交互耦合的退耕还林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生态补偿标准形成机制与对象的空间选择机制,推动退耕还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能力有效地转变为现实而长期改善人类福祉的能力,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揭示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决策机理.研究方法:利用二项式Logisitic回归法,应用SPSS软件分析.研究结果:农户是否愿意参与退耕还林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是:农户是否有退耕还林资源,以便有资格参与;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是否能获得收益,即是否值得参与;农户是否有能力承担退耕还林后的风险,是否可以放心地参与.研究结论:农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变得越来越理性,持续保障农户收益是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进入退耕还林时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不同区域的生态定位和对退耕补偿的预期是各不相同.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一个国家级少数民族贫困县为案例,调查了解自然保护区周边生态脆弱区周边社区退耕还林的实施情况和模式,通过了解农户意愿和实施效果,考察前后退耕还林时期生态补偿的方法和效果,为在生态脆弱的少教民族地区实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模式进行分析和判断,最终更有利于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维护.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沐川县退耕还林与产业化协调发展成效与作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沐川县是全国首批174个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县之一,近年来,已在退耕还林与产业化协调发展方面作了有益偿试,找到了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对沐川县退耕还林与产业化发展的调查,总结了沐川县退耕还林与产业化协调发展的成效,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取规范分析方法系统地构建出农户发展后续产业的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并将农户调查数据引入二项Logisi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意愿进行了较深入的计量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农户发展后续产业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7.
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为例,采用OLS回归和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中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对工程区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有利于提高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并且有利于稳定农户收入结构;工程实施成果的维护对农户家庭收入带来了积极作用,林果业的经济效益已显现。为了进一步维护退耕还林工程的治理成果,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当地政府应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为农户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提高农户参与工程治理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生态认知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以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为例,分析农户生态认知对其退耕还林行为的影响,为政府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利用412份农户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征农户生态认知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维度均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也会通过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生态认知三个维度对其退耕还林行为的综合影响路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感知行为控制(0.354)行为态度(0.342)主观规范(0.252)。另外,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对生态认知与退耕还林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与有支付意愿的农户相比,无支付意愿农户生态认知对其退耕还林行为正向影响的综合路径系数明显较高。研究结论:政府应该通过加大外部宣传和改善内部环境等途径提高农户的生态认知程度,进而不断提高农户参与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意愿和规范农户退耕护还林行为。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工程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农户,退耕还林后期,退耕农户是否会保持已有的退耕规模,农户的参与积极性是否会改变,都将对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以安定区样本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退耕还林第一轮补助后期的农户复耕意愿选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农户复耕的因素主要以农户家庭收入和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满意度为主。  相似文献   

10.
发展生态农业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具有较强的系统耦合性。本文以陕南地区为例,利用该地区3个市291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采用列联表与卡方检验进行了计量分析,初步探讨了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农户生态农业认知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及农技培训显著提高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水平,农户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和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显著影响了农户的生态农业认知行为。  相似文献   

11.
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下,利用宁夏中卫、盐池、平罗3个县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倍差法,厘清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净效应。研究发现,总量上,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净效应为正,反映出退耕提高了农户发展能力。从不同类型生计资本来看,除了自然资本的净效应为负外,其余各项的净效应均为正,其中较大的有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耕地被退耕成林地,是自然资本为负的主要原因,而政府对退耕地的补贴对于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增加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恢复退化生态系统,20世纪末中国政府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提高农户收入是退耕还林工程两个核心目标之一,退耕还林工程与我国深度贫困发生地区高度重叠。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否提高农户收入和农村扶贫具有积极作用引起中国政府和学界高度关注。文章利用6省区15市县72个乡镇216个行政村的952个样本农户1995-2016年的连续跟踪调研平衡面板数据和收入决定方程,估计了退耕还林工程对样本农户收入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收入增长和收入不平等路径,测度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扶贫的影响。经验性结果表明:(1)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促进样本农户以土地为基础的收入增长了10.80%,对样本农户非农收入的影响不显著。(2)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拉大了样本农户的收入不平等,2003-2016年,退耕还林工程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保持在1.60%~2.80%之间。(3)在样本区域,退耕还林工程产生了良好的扶贫效果,1999-2016年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减贫的贡献率维持在0.12%~1.67%之间。基于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政府部门应调整退耕还林工程政策,需要进一步体现其在农户增收和农村扶贫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需谨慎调整退耕还林工程补助政策,加大对经济林等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扶持,强化对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农户生产要素配置优化的帮助和引导。同时,需要关注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所引发的农户收入差距拉大问题,通过适度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的政策倾斜,实现退耕还林工程区生态改善、农户收入增长、收入差距缩小和脱贫致富的共赢。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即将到期之际,分析新一轮退耕还林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净效应并揭示其内在机制。研究方法:理论上阐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促进农户收入增长的作用机理,基于赣南、鄂北地区农户调查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无论是否包含退耕补贴,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收入有正向影响;(2)退耕林种对农户收入的作用机理不同:种植经济林的农户增加了林果业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减少了工资性收入;种植生态林的农户通过提高工资性收入,进而提高总收入水平。研究结论:新一轮退耕还林加快了农户生计转型的进程。政策实施5年后,农户形成与生态环境相适应且稳定的生产方式,为补偿政策的逐步退出创造有利条件,实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4.
2008年退耕还林农户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1998~2008年全国100个退耕还林县的1165户退耕农户监测数据为基础,反映了延长期退耕补助政策落实和金融危机对退耕农户外出务工等情况,深入分析了10年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的微观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生计产生深刻影响,陡坡耕种大幅度减少,退耕补助显著增加农户收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增加农户收入面临农业直补等新挑战,国家应明确退耕还林在国家生态战略中的定位,实现农户增收与生态保护的长期双赢。  相似文献   

15.
对云南省干热河谷地区-X县2005年度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实地调研,从研究区概况、调研情况、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等内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后退耕时代退耕还林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农户生活水平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配套经费缺乏、林种比例失调、退耕农户生活无保障、规划设计粗放和后续产业发展滞后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制约了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的提高,提出了建立退耕还林工程长期稳定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增加退耕农户货币性和非货币性收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林业重点工程与消除贫困项目1999~2008年2070个样本农户数据,运用Tobit计量经济模型,对农户退耕地造林面积及参与退耕还林工程时间在林业、以土地为基础和非农业的劳动力供给上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农户退耕地造林面积及参与退耕还林工程时间能显著地增加农户林业、非农业劳动力供给,而显著减少农户以土地为基础的劳动力供给;退耕还林工程对黄河流域农户的影响大于长江流域农户;退耕还林工程不仅促进了农户劳动力从土地向非农业转移,而且还促进了农户非农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基于吴起农户调查面板数据,采用统计描述法和结构方程分别对退耕农户复耕的可能性进行甄别,并分析了农户退耕还林持续性传导路径。结果表明:不同复耕意愿农户非农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农户非农化程度与退耕还林可持性之间显著相关,即农户非农化程度越高,农户复耕可能性越低;且以补助作为激励手段作用依然存在,但影响不如非农化程度对退耕还林可持续性影响大。因此,为保证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性,一方面应为农户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消除农户难以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障碍;另一方面应实行有差别的补助标准,提高大规模退耕且主要从事农地经营农户的退耕还林补助标准。  相似文献   

18.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消费及其结构的影响关系到退耕还林工程改善农户生计的目标实现。文章利用8次跟踪调研获得的6省区、15市县、952个样本农户1995~2016年间的平衡面板数据,基于心理账户理论改进持久收入假说,分析了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消费及其结构的影响。经验性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工程使样本农户以土地为基础的持久收入、非农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分别增加了4.66%、2.05%和2.98%,而以土地为基础的暂时收入减少了14.11%;(2)退耕还林工程使样本农户的总消费、食品消费和其他消费分别增长了1.71%、1.91%和1.69%,上述影响主要作用于基本性需求消费,对非基本性需求消费的影响较小,故未显著改善样本农户的消费结构;(3)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样本农户粮食消费的商品化,自给性消费减少了35.32%,购买性消费增加了9.69%,但类似影响未见于样本农户的副食品消费;(4)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退耕还林工程对样本农户消费及其结构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鉴于以上结论,政府需要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农户的消费及其结构变化,因地制宜地调整退耕还林工程相关政策,使其继续发挥增收效应,并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户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以异质性农户为切入点,分别对农户的退耕行为与还林行为进行重新审视,剖析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内在机制障碍,深入研究农户个体差异导致的激励不足和激励错位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政策的调整方向与优化路径:短期内,提高退耕补助额或尝试多样化的补贴政策以激励农户的参与积极性,中长期则需要拓宽非农就业渠道和发展林业碳汇市场来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因工作和政策因素,个别地方也出现一些复耕或敷衍情况.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效,本文从农户角度提出了使其持续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