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济学家茶座》2010,(1):F0003-F0003
承蒙大家的支持和关爱,到今年6月,《经济学家茶座》出版10周年了。山东人民出版社和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拟于6月26~27日于南京共同举办《经济学家茶座》出版十周年庆贺暨作者读者编者见面会。  相似文献   

2.
冲突与选择     
2010年6月27日,我参加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与东南大学经管学院联合举办的《经济学家茶座》创办10周年座谈会。  相似文献   

3.
在上一辑《茶座》,我们刊登了《(经济学家茶座)出版十周年庆贺暨作者读者编者见面会征文启事》以后,得到了作者和读者的热烈响应,编辑部接到了大量来稿,在此暂刊出部分,以飨读者。其余征文来稿我们将在以后出版的《茶座》中陆续刊出。在这里,对广大作者和读者对《茶座》的厚爱和支持表示深深的谢意!  相似文献   

4.
记得我好像是在2001年向《经济学家茶座》投过稿,发表在它的第4辑上。打那以后,我虽然写了不少东西,但是没有再向《茶座》投过。最近詹小洪先生又向我提起了投稿的事,盛情难却,只好再谋写作之道。不过想来想去,实在没有适合《茶座》读者口味的材料,干脆说一说我为什么3年没有再向《茶座》投稿吧!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家茶座》编辑部: 一直想写点东西,谈谈我对的《经济学家茶座》的阅读感受,但由于贪恋于“茶座”的馨香与灵气,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懒得把脑子清理一番,理一理充盈、自足又不甚清晰的思绪。一年又一年地跟着感觉走,心里总是觉得背着的东西越来越多,需要来点盘点,算是对这段时间愉快的阅读体验的一个小小的交代。  相似文献   

6.
作为国内第一家经济学杂志书,《经济学家茶座》问世已经整整十年了。刚一出版,《茶座》就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受到了学界好评,得到了读者的厚爱,被媒体称为“叫好又叫座”。十年过去了,《茶座》早已成为经济学界和出版界响当当的品牌。  相似文献   

7.
王松奇 《经济学家茶座》2005,(2):F0002-F0002
在《经济学家茶座》第20辑出版之际,我谨向编者表示祝贺。《茶座》以经济学人的“小品相声”定位,但实际上已在广泛的市场认同中办成了彰显华人经济学家文化厚度的思想沙龙。很多年以前,一位台湾学者在回顾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思想文化界群星灿烂的景象时曾惊叹:“天才为什么总是成群结队而来!”  相似文献   

8.
我曾经在《茶座》写过一篇谈论经济学家“入世”与“出世”的短文(《经济学家的“出世”观》,载于《经济学家茶座》总第8辑),还引起一些反响。这篇小文,算是上文的续篇。  相似文献   

9.
这两年承蒙“店主”小洪先生的热情和鼓励,陆续在《茶座》上写了一些文章,虽不是每期都写,倒也是常看常写。对这些文章,有读者来信(Email)称好的,也有同行认为我的文章写得有些沉重(我院的周勤教授就是这种评价——一笑)。虽然我一直认为《茶座》的文章可以轻松活泼,但不能流于鸡毛蒜皮,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在书店看到《经济学家茶座》时,它已经出版到第9辑了,这大概是它问世的两年之后。在这辑里,何帆先生的《如何发表经济学论文》吸引了我的眼球。虽然年过不惑的我并不相信有什么“作文秘诀”之类的东西存在,但也不由自主地买下了这辑的部分“产权”。从此,我与《经济学家茶座》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图书馆翻阅没有看过的辑子,每到书店首先要看新出版的《茶座》,觉得有收藏价值的还捎上一本;精编版的也是照看不误,一是回味精彩片段,二是比较一下其中的“精品”与我的认识是否一致。这样,一来二去,积以时日,我对《茶座》的味道和风格也有了自己的体会。当然,这种体会是从一个“看客”的视角发出的,这好比不会做菜的人也能品评菜的味道一样,只不过口味不同而已。在这众口难调、消费者至上的年代里,谁拥有更多的“食客”,谁就在口味上下了功夫。《茶座》在以下几方面适合我的口味。  相似文献   

11.
《经济学家茶座》2005,(3):160-160
如果您是我们的老朋友,当您翻开这本《经济学家茶座》,一定会发现她的变化。是的,从第21辑开始,《经济学家茶座》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新老“茶客”。  相似文献   

12.
早晨6点醒来,翻来覆去不能入睡,不禁想起了以上的题目。回想起来,从高一接触政治课的“经济常识”(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基础的一部分吧),到高二时自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迷上了《经济学家茶座》,到最终考上华南师范大学的综合文科班,开始正式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已经四年有余了。可以说,这几年来,经济学改变着我的生活,让我的学习不断地焕发出精彩,也让我不断地成长、进步。在这里,我想首先感谢当初支持我选择经济学的许多同学和老师,更要感谢引领我进入经济学殿堂的许多读物和长辈,特别是《经济学家茶座》以及董新兴编辑。  相似文献   

13.
作为《经济学家茶座》的一个读者,近来读到李中建博士发表在《经济学家茶座)2005年4月号的文章《青年经济学子如何迅速成名》一文,让我大吃一惊。笔者生于1980年代,想来比李中建博士乃是后生晚辈,听李博士对包括我这样的经济学子的建议,如此急功近利,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14.
在庆祝《经济学家茶座》出版十周年之际,我想谈以下两点感想:  相似文献   

15.
我与《经济学家茶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2005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上学的外甥女来我家串们,背来一摞《经济学家茶座》在书房品读,不时地加以短评,甚至兴奋时还手舞足蹈,自我陶醉一番。  相似文献   

16.
一日下午偶逛书店,看到由《经济学家茶座》文章精编而成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就不顾自己已经收集到从创刊以来的全部《茶座》,立刻购买一本。晚上泡上家里自制的名茶泉岗辉白,开始了喝茶品文的惬意历程。尽管不少文章已经重读多次,阅后细品,仍觉口有余香。读着读着,书中的文章就和个人的体验结合到一起,书中有我,我中有书,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17.
职业研究文学,对与专业无关的文学作品早已失去了兴趣。这次拿到晓晶的散文集《哈佛散记》,却一口气读完了。晓晶是一个经济学家,文学功夫却很不错,文章写得很吸引人,怪不得在《经济学家茶座》上连载的时候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家茶座》2008,(1):F0003
编辑同志:您好!我有幸从创刊至今都是《经济学家茶座》的老读者。最初,她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就以品位高雅、风格独特、内涵丰富、通俗易懂吸引世人注目。近几年,《茶座》的知识与信息量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视野更开阔了,对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用新的视角和独到见解给以剖析评说,使广大读者在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中获得知识,在故事中受到启迪。如今,《茶座》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更受“茶客”青睐了。真可谓:落座即晓天下事,品茗香郁悦客心。  相似文献   

19.
2004年5月29日和30日,南京审计学院、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和《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在南京审计学院联合举办了金融改革与经济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下面将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江霞 《江南论坛》2013,(8):30-30
[本刊讯]南京都市圈第一届党政领导联席会议8月3日举行,八市主要领导与会,南京都市圈发展联盟正式宣布成立,《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正式出炉。《规划》明确,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八市,总面积6.3万平方公里,2011年底常住人口3296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万亿元。这一规划规划期为2012年至2020年,展望到2030年。2011年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6145.5亿元,占都市圈总量的36%,公铁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