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严闻广 《经济师》1999,(5):21-21
改革开放这20年来,在思想史上的种种飞跃,我看莫过于我们对“公”与对“私”这两个字有了客观的、公正的认识。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都应受到国家法律保护,都是社会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不可侵犯的,简言之,全国人民认识到公和私都是神圣的。这是近50年来,我们社会...  相似文献   

2.
一、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客观上需要一个调节体系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生活,都是以人为主体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一方面作为自然存在的物质在自然面前表现为自在者,他们处在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之下,客观自然物质和客观经济生活的运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另一方面,人在自然面前又不仅仅表现为自在者,他们不仅仅是自然的人,而且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他们具有认识自然和按照被正确认识了的自然的内在规律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的这种能力首先而且基本表现在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方面。在社会的经济生活中,人的这种能力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王志林 《当代经济》2002,(12):55-55
何谓“法治”?何为“人治”?理论界目前尚无统一的确定的认识。法治论者和人治论者都从自己已有的观点和立场以及特有的认识侧度,对这两个最基本,但又具有法哲学意义的概念,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从而导致了人治论者与法治论者之间况日持久的理论对立与争鸣。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呢? 首先,我们从人类社会的政治模式来看,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4.
国际竞争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考量,但其竞争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社会分工反映生产力的水平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这是因为,一方面分工使统一的社会生产过程分解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连结的不同部分,从而整个社会生产过程成为诸多生产不同产品的部门结合体;另一方面劳动者被分解为不同的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地固定于不同的劳动活动中。社会分工所包含的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通过第一方面…  相似文献   

5.
程印学 《经济师》2003,4(10):34-35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经济发展动力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在认识上经历了作为生产力首要因素的“劳动者”、到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到确立“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深化过程。对经济发展动力认识的每一次深化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类正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它表明人类的经济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将是经济发展所有因素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必将会引起整个社会广泛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引起一系列观念上的更新。一、资源观的更新资源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为资源的开发水平和利用程度。在农业经济时期,无论是…  相似文献   

7.
<正> 人口是社会的主体。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何认识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目前我国入口学界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些同志从恩格斯提出的“两种生产”(物质资料和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出发,认为“两种生产”共同决定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人口发展对经济发展也起决定作用。有些同志还提出“两种生产”之间的比例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比例”,“两种生产”之间的比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个概念,虽然都使用了“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相同的词,但两者前面的定语部分,一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是“社会主义”。这两者不仅在概念的表述上不同,而且具体内涵也不相同。这里的“社会主义”指的是一种社会性质,即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还必须经历一个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也就是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认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个提法的基本思想是正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是因为,这个提法从人民需要与社会生产这两个方面来构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大思路是对的,也就是说,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提法寓含有整个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一般规定性。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从任何社会主义国家都要经历初始阶段这个一般意义上讲的,而是指象中国这样原  相似文献   

10.
在任何社会生产中,必然发生两方面的物质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们进行劳动,“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以解决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问题。这是人们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利益的关系。人们在生产斗争中不断提高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另一方面,人们在生产中总要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经济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恩格斯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在没有阶级对立的社会中,生产关系首先是劳动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关系,这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关系。在存在阶级剥削的社会中,生产关系首先表现为阶级关系,即不同阶级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剥削阶级无偿地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都是对劳动者的物质利益的侵占和损害。因而剥削阶级同被剥削阶级的物质利益是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11.
工业企业要进行物质产品的生产。必须具备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的要素。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资本论》第二卷)。这段话正说明任何社会形式的生产,都离不开劳动者,只有劳动者才是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创造者,它是生产过程中最基本并具有决定性的要素。要劳动就要支付工资,但工资在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实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商品,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却被歪曲为劳动报酬的形态,造成劳动都有报酬的假象,它体现着资本家为谋取最大限度利润和加强对工人榨取其剩余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不可爱的真理》系列最初两篇谈科学的基础和结构,随后第三篇谈科学与社会,这是第四篇,也是最后和较长的一篇,所要谈的有两大部份:首先,是科学、文化和进化。然而,无论科学,社会抑或文化,至终都离不了 (虽然却又都要“超越” )人和生命。“人”是我们目前所知生命形式之最高表现 (虽然更高形式亦似乎正在呈现 ),而生命可视为是自然规律在大自然结构之中一种奇妙、“内卷化” (convoluted)的反映。所以这篇的第二部份 ,则是科学、时间与生命。  相似文献   

13.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集中表现为解决“三农”问题 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统筹、协调发展,实际上就是要着重解决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和矛盾,做到“五个统筹”。诚然,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客观存在,但突出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协调;城市发展同农村发展不协调,城乡关系不合理,不正常。这两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又常常是交叉的,如有的问题既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也表现出城乡关系不合理。但据我的观察和分析,城乡问题居于更为突出和主要的地位,而这又集中地表现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真正解决好了,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便能得到基本解决。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为了更加深入具体地认识这个问题,还须对“三农”问题的现状有个基本了解。  相似文献   

14.
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是西方经济学思想发展中两个基本的流派和方向。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作为两种理论框架符合科学哲学历史学派库恩范式论的要求。具有“不可通约性” ,常规科学的“解难题”、“库恩损失”等理论范式在竞争和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规定性。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两种学派和范式的竞争共生关系检验了库恩范式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价值性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中几个概念的理解(一)科学技术是否包括社会科学1.认为不包括社会科学。“就科学技术发展的经济实质和意义而言,我认为其主要表现,就在于加速科学技术用于生产领域,变为直接的第一生产力的过程。这里所指的科技不是一般泛指,而是直接应用于生产,并取得广泛的经济社会效益的科技。”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然包括社会科学在内。当马克思谈到这个问题时,并没有专指自然科学,而是说‘一般社会知识’、‘一般智力’,这当然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3.“‘科技进步’一般是指科学技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展深化和为满足人们以及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我们在应用‘科技进  相似文献   

16.
论安全生产法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部门法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取向以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安全生产法》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安全生产的基本大法,具有丰富的法律内涵和规范作用,充分体现了安全与生产并重、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认识与理解安全生产法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更好地贯彻该法。  相似文献   

17.
李新立 《当代经济》2003,(12):32-33
被称为营销学之父的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的著作中表现出整合营销理论的强烈愿望和卓越才能,但仍然难以避免出现内容的庞杂和逻辑的漏洞,也许正是此种状况体现了营销管理的艺术性的一面。然而,一门科学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不断精致化的过程,尤其是像营销学这类“建设性”而非“批判性”的学科,对这门学科的梳理必定从其基本命题开始,基本命题构成任何一门科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倡导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倡导科学精神不仅要“脱贫” ,而且要“脱愚”。科学作为对客观物质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作为从实践中获得的以逻辑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体系 ,它一开始就是并且永远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力量。首先 ,科学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它能够转化为生产力 ,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 ,从一定意义上说 ,现代技术、现代社会生产力乃是现实的、物化的科学知识。邓小平总结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中的作用 ,得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结论。其次 ,科学不仅通过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 ,而且它本身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  相似文献   

19.
一消费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制约着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正确对待和处理消费关系,对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以及对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所谓消费,就是人类为了自己特定的需要而对自然物或产品以及人力的使用、消耗过程。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决定消费的方式,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它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他又说: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终点和最后目的的结束行为,“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起点并重新引起整个过程”;而“只有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同时,消费又能“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以上引文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20.
基本经济制度指一个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即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建国后,我们党在探索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相互关系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完成了从“对立论”到“有益补充论”、“共同发展论”的飞跃。党的十六大报告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都明确指出,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认识也体现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